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邵阳市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邵阳市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基本情况

邵阳市地处湘中偏西南,目前,全市从业人员453.41万人,其中女性就业人员为204.04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44.99%;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0.15万余人,其中妇女58.89万人,占全部转移就业人数的45.25%。

近年来,湖南省邵阳市以贯彻落实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为主线,以促进妇女素质提升、优化妇女就业环境、服务妇女就业发展为重点,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帮助和引导城乡广大妇女就业创业,为推动邵阳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1.突出宣传引导,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妇女就业

思想观念陈旧是影响邵阳市城乡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观因素。为此,全市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妇联密切配合,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就业状态的妇女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协调各有关部门开展农村妇女的组织纪律、文明礼仪、法律知识等的教育。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典型引导、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大力宣传在种、养、加工、出口和民营经济等各个领域率先转移致富的典型,以及比较成功的创业事迹,大力宣传妇女自立自强、勇于开拓的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城乡妇女创业致富的热情,转变她们的择业从业意识,建立与时俱进的新型的就业观念。

2.突出岗位开发,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妇女就业

我们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挖掘就业潜力,不断拓宽妇女就业渠道,坚持做到“三个一批”,多元化帮助未就业妇女实现转移就业。一是向外输出一批。把劳务输出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今年,全市已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劳务近5万人,其中女性2万人,占全部劳务输出人口的40%。二是重点工程吸纳一批。“十一五”以来,邵阳市重点工程建设每年吸纳1万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就地就业,其中妇女占35%。三是产业开发消化一批。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促成了一批投资项目落户邵阳,增岗安置城乡妇女就地就近就业。近年来,招商项目为邵阳市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0656个,各级工业园区共吸纳就业人员达20多万人,其中女性占56%。

3.突出技能培训,提高择业能力,促进妇女就业

提高妇女就业技能是促进妇女就业的重要手段。我们从不同产业特点、不同妇女群体需求出发,多方协调,采取自办、联办等方式开展农业技术、职业技能、再就业等内容相结合的培训,提高妇女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共组织各类技能培训60多万人次,其中妇女占43.67%,培训后就业率达到90%。

4.突出重点群体,实施就业援助,推动妇女就业

我们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按照“鼓励、提升、扶持、服务、托底”十字方针,大力抓好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年,市委、市政府还专门开发了100个劳动保障协理员岗位,用于帮助通过实施重点推荐就业、组织就业见习、积极扶持创业后目前仍未就业的应届女性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针对一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女性就业困难人员,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要求各地对每个女性就业困难对象都建立详细的个人档案,内容包括“一表、一卡、一方案、一合同、一帮扶人”,并及时更新相关资料,动态掌握女性就业困难对象的变动和援助工作进展情况。2003年以来,全市共开发公益性岗位8000个,共安置各类就业困难人员19000人,其中女性9220人,占48.5%。

5.突出政策扶持,营造宽松环境,鼓励妇女创业

为了给妇女创业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撑,各级政府本着“能放就放、能宽则宽、切实管用”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激励其开展自主创业。今年5月,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民银行邵阳市中心支行、市财政局、市妇联联合制定下发了《邵阳市创业贷款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包括返乡创业妇女、下岗女工、女企业家和女大学生在内的重点扶持对象,简化了贷款手续,提高了服务效率,为妇女创业者提供更加快捷、周到的服务,今年预计发放创业贷款3000万元。

6.突出就业服务,开展主题活动,帮扶妇女就业

自2005年起,邵阳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庆三八 ,妇女专场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一系列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将妇女就业困难人员作为重点群体进行援助,并对“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有效促进了妇女创业就业。2010年,仅市职业介绍中心就举办各类招聘会63场,进场招聘单位345家,提供就业岗位24360个,进场求职登记人数38470人,达成就业意向18187人,其中女性占43.4%。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近年来,邵阳市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各个乡镇私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发展较快,但普遍规模较小,许多企业仍在发展过程中,尤其缺乏第三产业企业,总体而言吸纳、接收妇女劳动力的能力较弱。

2.就业性别歧视

我国法律中虽然规定了男女享有平等就业权利,但由于操作性不强和缺乏相关罚则,对就业歧视未能起到有力的遏制作用。如女大中专毕业生的求职经历比男生更为艰难,一些文化技能偏低、年龄偏大的女性就业难度更大,不少企业不想承担女性生育等五期保护(五期为: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和更年期)带来的成本,妇女正在成为中国就业压力最大的人群已是不争的事实。

3.传统就业观念制约

部分女性受传统择业观念影响,还没有从“单位”、“机关”、“贵贱”劳动观念中解放出来,缺乏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淡薄,致使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4.劳务信息服务不对称

当前对妇女就业影响较大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找工作带有盲目性。妇女找工作大都是靠熟人介绍,或到劳务市场、中介机构碰运气,出现“找工作难”;而与此同时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招不到合适的人员,出现“用工荒”,造成社会上出现“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现象。

5.妇女素质与市场不能对接

在没有实现就业的女性中,35岁以上人员占多数且素质普遍不高。她们由于多种原因失去许多学习深造的机会。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技能差成为制约女性就业的最大障碍,这些人在市场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就业竞争能力弱,就业受到制约。

6.就业整体层次不高

就业女性中高层次管理人员不多,大多从事一线工作,劳动强度较大。特别是中年女性因为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学历偏低,非正规就业成为下岗失业女性再就业的主要方向,如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具有低层次、无保障、过渡性的特点,因为劳动契约松散,出现纠纷时,很难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使其人身安全及人格尊严得不到有效保护。

四、几点建议

1.落实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优化妇女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贯穿于妇女就业创业全过程。其次,增强女性创业信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创业专家咨询,帮助妇女树立创业意识,增强创业信心,为创业妇女提供就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培育一批妇女创业带头人和妇女领办的中小企业,变安置型就业为开发型就业,实现“一人创业带动一批人就业”,提升妇女就业层次和就业稳定率。第三,提升妇女自身素质。努力拓宽妇女创业就业渠道,逐步构建起城乡妇女培训、创业、就业的组织化运作、社会化引导、市场化联结的发展机制,努力把进城务工妇女培训纳入普惠制培训体系。凡适合女性从事的工种,培训中妇女比例不少于40%。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妇女就业创业水平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努力拓展妇女创业就业领域

据有关机构对天津、上海等9城市的调研,美容美发业从业女性占到76.4%,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中女性高达85%。因此,加快推进消费业发展,对于妇女创业就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措施。建议政府将服务业作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优势领域,重点加大对消费业的扶持力度,尽快研究出台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使服务业企业享受税费减免、信贷优惠、注册登记便捷等政策支持。二是要大力发展城乡社区服务业,为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服务。建议适应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花钱买方便、买服务、买健康的消费趋势,整合社会资源,引进市场机制,着力发展立足社区的家庭健康、托老养老、家政服务、子女教育等生活服务,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开放性的社区服务体系,扩大居民生活服务性消费,使社区服务业成为既能拉动消费、改善民生、促进稳定,又能吸纳妇女劳动力创业就业、实现增收的重要产业。三是要加强培训与就业的有效衔接,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政府要进一步将服务业的培训纳入政府培训计划,在培训内容和经费上给予倾斜,根据市场需求有效配置培训资源,与促进就业有机衔接。建议针对服务业女性相对集中的特点,重点对下岗失业妇女、农村富余女劳动力、失地妇女、返乡妇女等就业困难群体系统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也可以以项目运作的方式,打包交由妇联的相关机构实施,努力提高她们的就业能力。

3.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女大学生创业新突破

女大中专毕业生群体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思想敏锐、市场适应力强,是最有条件成为创业型人才的群体。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引导扶持女大学生创业作为推进妇女就业工作的突破口,积极宣传实施大学生创业工程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创业精神教育和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宣传,鼓励引导女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开展女大学生与女企业家交流活动,启动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用女企业家的创业事迹激发她们创业的热情和勇气,组织女企业家为在校女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勤工俭学岗位,帮助女大学生获得相应的创业经历,积累创业经验。积极组织成功女企业家与女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为她们创业出谋划策,化解难题。

(注:刘德胜,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旷理胖,邵阳市就业服务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