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薛文龙与随园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薛文龙与随园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南京随园菜与曲阜孔府菜、北京谭家菜并称为中国著名的三大官府菜。

随园菜得名于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袁枚(1716~1798年),清诗人。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时期进士,曾任溧水、江浦、江宁(今南京)等地知县。33岁时弃官退隐于南京小仓山随园,论文赋诗,以文、酒会友,文章盛名达五十多载。他还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烹饪专家,著有《随园食单》。这是清代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该书所载的名馔以当时的南京特色风味为主,兼收江、浙、皖各地风味佳肴、特色小吃,以及当时的名酒名茶,共计326种。袁枚收集、整理这些名馔佳肴花费了大量心血,他在序中云:“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四十年来,颇集众美。有学就者,有十分中得六七者,有仅得二三者,亦有竟失传者。余都问其方略,集而存之,虽不甚省记,亦载某家某味,以志景行。”随园原为曹雪芹家的私家园林,雍正五年(1727年),其父曹遭免职,家产被抄,其园由皇上赏给新任江南织造隋赫德。乾隆十三年(1748年),袁枚从隋赫德手中购得,并改隋为随。“同其音而异其义”。袁枚时的随园既是花园又是烹饪原料基地,“除鲜肉、豆腐须外出购买外,其他则无一不备。树上有果,地上有蔬,池中有鱼;鸡凫之豢养,尤为得法;美酿之储藏,可称名贵;形形,比购之市上而更佳。有不速之客,酒席可咄差立办;不然,园中去市,计有二里之遥,往返需时,那堪久待耶?”袁枚认为,厨师只擅长豪华的筵席,而不精于家常菜,是志大才疏;只精于常见菜肴的制作,而不能操办大型宴会,是技能差的表现。其家厨王小余精于烹饪之道,又善于向他人学习,因而,凡他所制之菜,十步之外,闻其香味,没有不急于一尝为快的。随园菜以正确的烹饪理论指导,得天独厚的原材料,技艺精湛的厨师,再加上袁枚的身份、地位、才华的影响,使随园菜名噪一时,成为东南诸省最有影响、最富特色的官府菜。

《随园食单》出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颇受中外烹饪界的推崇,曾多次再版。1979年,日本东京岩波书店将它译成日文出版。

遗憾的是,近二百年来,由于诸多的历史原因,随园菜几近失传。本世纪70年代“金陵厨王”薛文龙对《随园食单》产生浓厚兴趣,经过十多年的孜孜不倦的钻研,将其中100多种菜肴加以挖掘整理,演绎创新,终于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的随园菜复活了。

薛文龙,祖籍浙江绍兴,1930年出生在上海,自幼长在南京。1945年拜徐国民为师,先后在五味斋、王仁和菜馆学徒,1950年10月到南京市交际处,其后在中山北路81号招待所(现江苏议事园)、西康路33号省政府招待所司厨。1980年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1984年调到金陵饭店任总厨师长,1991年退休。薛文龙是江苏著名的国家特一级高级技师,国家级大师,人称“金陵厨王”,扬州商学院兼职副教授,曾任中国烹饪协会第一、二届理事。

薛文龙与随园菜结缘,始于五十年代。有一次省外办主任汪良向薛文龙提出,挖掘一些菜肴,进一步做好接待工作。为此,薛借了一本《随园食单》,从此与《随园食单》结下不解之缘。他经常去大学、图书馆搜集资料,虚心地向教授、学者请教,越学越感到《随园食单》的内容丰富和深刻。在“五・七”干校的一年多时间里,更是刻苦地钻研《随园食单》,这些为后来的演绎奠定了基础,在担任金陵饭店总厨师长时,与他的同事、著名的美食家李恩华通力合作,并凭借现代旅游宾馆的有利条件,反复实验,细心揣摩,不断改进,终于使随园菜重新登上南京的餐桌。

《随园食单》大多“述而不详”,其演绎过程是十分艰辛的,如茶叶蛋是南京很普通的一种小吃,但煮多长时间,却要经过一番思索和实验。人们都认为要使鸡蛋煮得嫩,时间不能过长,久煮必定老,而袁枚在“火候须知”中却说“有愈煮愈嫩者:如腰子、鸡蛋之类是也。”薛文龙在无锡疗养时,通过拜访寺庙的老和尚,得知古时寺庙无时钟,以敬香为时,一天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敬香一柱。按此推算,《随园食单》上的“两柱线香”约4个小时。据此,他做起实验来,用32个鸡蛋煮茶叶蛋,小火煮之,每隔1小时捞出4个,分别盛放,剥开来进行比较,发现茶叶蛋煮 4个小时者,香味最浓,卤汁渗透蛋黄,蛋黄松酥,非常可口。证实了鸡蛋煮“两柱线香”时间,达到了“愈煮愈嫩”的效果。又如厨师和食客都知道甲鱼必须趁热食用,冷了非常腥。但《随园食单》上以甲鱼为原料的菜肴有6种,均未提及此种现象,薛文龙通过不断实验,终于发现甲鱼要烫2次,第1次用70℃的热水,去掉其腹部白色硬膜,第2次用冷却到90℃左右的沸水烫后,刮去裙边黑衣,然后在腹部切十字形,取出骨脏,剔去背壳,斩去爪尖,切块洗净。经过这样处理的甲鱼,不论是炒,还是煨,都不会再有腥味,变得更加可口。

1984年,薛文龙在香港世界贸易中心领衔掌勺展示随园菜,使香港的名流、美食家大饱了眼福和口福,传媒则推崇备至,称“随园食单的白纸黑字在他们手下变成独具风味的佳肴”。随园菜的成功展示,使薛文龙深受鼓舞,他更加发奋地研究《随园食单》,并将资料积累起来。1991年秋,薛文龙去北京中外合资的国都大酒店任总厨师,三次向中外宾客展示随园菜,艺惊四座,使他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加自信,将多年的研究成果整理成《随园食单演绎》,交南京出版社出版。原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为其题写书名。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欣然为其作序,称赞他费尽心力钻研袁枚的烹饪理论,并结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演绎创新的“鸡粥”、“锅烧肉”、“萝卜丝煨鱼翅”、“煨乌鱼蛋”、“熏肉”、“酱炒甲鱼”等100多个随园系列菜,不仅色、香、味、形都充分体现了随园特色,而且在制作技巧、厨用器皿等方面也颇具新的时代气息。薛文龙使袁枚的《随园食单》陆续不断地得以恢复,那位袁枚先生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吧!

随园菜的“复活”,不仅在国内烹饪界反响很大,也引起了国外烹饪界的关注。日本《朝日新闻》率先发表了《袁枚先生亦当满足:梦幻餐桌,叠次重现》专稿,其后,日本、韩国旅游者慕名前来品尝随园菜。1987年春,日本研究中国菜的专家一行34人,专程来南京品尝了随园菜以后,美食家中山时子女士向薛文龙先生赠送了由她翻译的日译本《随园食单》以示敬佩之情。薛文龙并未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仍在继续潜心研究,使随园菜日臻完善,操作更加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