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夜态城市 第1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夜态城市 第1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当代社会,城市夜晚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对城市的功能空间和景观空间的生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形成昼夜有别的空间类型。针对城市发展的这一重要现象,论文提出“夜态城市”的概念,并提出了以行为模式为基础、功能空间为导向、景观空间为显现、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夜态城市”研究思路。

关键词:城市;夜态;空间

Abstract:Today, evening-night time life is gradually common in human’s life, which has exerted a subtle influence on the function and landscape of city space. And a new type of city space has formed,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daytime. Viewing of this important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suggests a new conception: the evening-night time city. Basing on human’s behavior and leading by actually activing-sites in evening and night time, referring of thoughts and productions such as urban space theory, behavior psychology, economy and culture, landscape and aesthetics,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e study way of the evening-night time city.

Keywords:city;evening-night time;space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1-0063-03

当代,城市夜晚繁荣发展,已经远远超出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成为人们主要的休闲时间段,成为体现当代城市社会经济开放程度和繁荣程度的特征之一。在我国,尽管城市夜晚生活才刚刚起步,但是少数几个城市的发展规模已经比较大,并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国际品牌咨询公司“未来品牌(Future Brand)”所发表的2005年度“国家品牌指数(Country Brand Index)”报告显示中国的夜生活已经跻身于世界前15名[1]。面对我国城市夜晚生活的蓬勃发展,对夜晚的城市进行相应的研究是必要的。

1夜态城市的提出

1.1夜晚经济和24小时城市

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了复兴中心城区,提出了“夜间经济”(night-time economy)发展计划,主要是发展各种酒吧和夜总会,其目的一是恢复英国传统的酒吧文化,二是改善城市中心区在夜晚的空城现象[2]。但是仅仅发展酒吧文化又带来了新的城市问题――酒后行为不端现象。同一时期,在意大利罗马负责文化事务的政治家Renato Nicolini倡导每年夏天在罗马举行艺术节活动,该活动包括晚上在马克森提巴西利卡(Basilica Maxentius)不停的放映电影。1980年,英国城市规划专家Franco Bianchini将这种文化节的概念引入英国,并与英国夜晚经济发展相结合,初现24小时城市的雏形。

其后,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出现了所谓的世界城市。世界城市通过金融市场而相互联系,这些金融市场一天24小时都在不停的运转,因此城市经济的发展变为24小时持续进行,并由此形成了24小时工作的经济贸易行业群体。另一方面,夜晚经济的发展,城市自身的商业活动向夜晚延续,打破了以前“上午9点―下午5点”的8小时商业经营模式,出现了18小时、甚至24小时的城市商业活动。城市的这些变化,使得学术界展开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讨论,形成了两个被广泛接受的关于“24小时”的时间观点。一个是世界城市通过金融市场而相互联系,这些金融市场在一天24小时内都在不停的运转,这样的城市往往被称为全球/世界城市;另一个是将传统的“商业时间”延长,形成一种16小时、18小时,或者24小时的活力,城市呈现出一种新的世俗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24小时城市”[3]。这两个“24小时”观点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因果关联性,可以说,“全球/世界城市”的出现与发展,推动了城市内其它非全球/世界性行业的24小时发展,直接促成了城市整体上24小时全时性活力的形成。现在,英国的伦敦、利兹、诺丁汉,美国的纽约、拉斯维加斯、亚特兰大、洛杉矶、芝加哥、迈阿密、圣何塞、新奥尔良等城市都已经提出24小时城市的发展目标。

“24小时城市”和“夜晚经济”都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夜晚活动状况的,其单纯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其难以对城市夜晚进行综合整体的考察和现实有效的控制。尽管城市的发展是24小时的,但是24小时城市的概念尚还存在着其它的歧义,即其和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的经济运行模式有着一定的关联性。还有学者主要针对当时欧洲城市中心衰败出现的昼夜城市中心人群密度急剧变化的现象,提出只要有人居住,只要不是一座无人的空城,就可以称之为24小时城市。

1.2“夜态城市”的诠释

“夜态城市”这一概念,是笔者提出的一个基于城市规划研究的概念,而不是基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概念。到了夜晚,昼与夜的差异、时间与空间的重构、地点的可达与不可达,等等,形成城市新的空间和地形学。在这个新的现代化城市夜晚创造的特殊地形里面,生成了新的行走路径、生活追求、空间安全和不安全感、自信和害怕、支配和附属等一系列新的城市状态。“夜态城市”主要研究城市夜晚的经济、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最后所形成的一种与白天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状态,并且将这种生活状态反映到城市的空间布局和规划管理上。

对于城市规划学科而言,一种新的城市行为活动会占据城市内部一定的空间,并形成其对应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从而对城市整体产生影响。随着夜晚城市内各种行为活动的发展,其在城市内部所占据的地理空间越来越多,分布的地理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夜态城市”研究体系提出以城市夜晚活动为基础,以城市空间研究为核心,对夜晚的城市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总结当代城市夜晚活动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其地理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促进城市昼夜和谐发展的空间结构形态。

“夜态城市”并不割裂与白昼城市的关联性,而只是把研究的重心放在夜晚这个时间段。至今为止,我国城市规划很少考虑城市夜晚活动的影响,基本是一个城市的白昼规划。故“夜态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对城市规划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1.3“夜态城市”的研究界限

1.3.1活动时间

对于夜晚,物理意义上的界定就是以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时刻为基准。从城市社会生活的界定来说,人们白天工作,夜晚休息。因此,从下班以后的黄昏到第二天早晨醒来的时间段,被称之为夜晚。

在英国,夜晚被分为两个阶段:傍晚(evening)和深夜(late-night),夜晚经济发展也被分为两个阶段――傍晚经济和深夜经济。综合考虑到物理时间和社会生活方式,借鉴英国夜晚活动发展研究和我国夜晚活动发展现状及相关规定,本文将夜晚的时间界定为18:00一次日6:00之间,大约12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里面,分为3个阶段(表1)。

1.3.2活动内容

英国将夜晚活动限定为:饮食(eating)、能饮酒的歌舞场所(drinking and dancing venues)、电影(cinemas)、剧院(theatres)、音乐厅(concert halls)、夜总会(casinos)和其他的娱乐活动;美国的纽约夜生活协会(New York Nightlife Association,NYNA)则将夜生活产业限定为酒吧(bars)、休闲室(lounges)、音乐厅(live music venues)、跳舞俱乐部(dance clubs)。在我国,营业性的夜晚活动内容有:餐饮、酒吧、舞厅、电影院、剧院、音乐厅、综合性娱乐场所。从上述各国的分类中,不难看出夜晚活动的主体组成部分都是与娱乐有关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中的消费者服务业,即娱乐、休闲、旅馆等。

随着目前城市白天生活向晚上的延伸,昼夜活动的差异正在逐渐减小,很多白天的活动向夜晚延伸,如商业购物类、文化交流类、便民服务类等,对城市夜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1.3.3活动人群

“夜态城市”所关注的活动人群是指那些夜晚仍然在非居所以外的城市空间中活动的人群。他们或是夜晚活动的消费者,或是夜晚活动的服务者,或是其它工作的加班者,或是仅仅出来闲逛的人。他们在夜晚的行为活动需要都将是城市夜晚建设需要考虑的。

2夜态城市”的主要研究内容

2.1夜晚人们的行为模式特点

简・雅各布曾说过:“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不论是从城市空间本身的研究,还是从城市活动内容本身来说,人的行为活动都处于一个非常基础性的环节之中,对城市空间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城市夜晚活动促成了城市空间的形成。在对“夜态城市”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研究的就是夜晚城市中人的行为方式及其对于夜晚城市空间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这构成了“夜态城市”空间的基础性研究。

夜晚人们的行为活动,更多的体现出一种微观化的特点,而行为主义方法在城市空间研究别强调个体行为(如购物、迁居等)的决策过程,比较符合人们夜晚活动的决策特点。同时,行为的产生与时间是分不开的。我们不仅仅需要看到行为的空间,更需要了解行为的时间变化趋势。日本学者伊藤、天野等在20世纪80 年代提出,需要把社会学关于城市居民休闲方式及时间利用的研究,同区域规划及城市规划,同地理学关于居民行为空间规律,同交通科学关于交通规划、管理的研究结合起来,探明居民行为的发生机制,并用于指导协调城市规划。对于“夜态城市”而言,其作为城市白天活动的延伸,昼夜活动的连续性将是研究的重点,要关注不同时间段人们行为活动的需要。

夜态城市的行为研究,是一个将空间布局与时间过程相结合的行为研究过程,只有处理好了城市夜晚活动与白天活动的关系,才能真正促进我们城市昼夜和谐发展。

2.2 夜晚的活跃功能空间定位

凯文林奇指出,“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城市中任何一种行为活动在地理上的表现就是必须占据具有一定三维体积的活动空间,这个空间一般被称为该活动的功能空间。从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历程来看,争议的核心问题就是城市的各种功能空间以什么样的规模和方式进行组合,才能符合时展的需要。

城市夜晚活动作为一种新的活动类型,虽然已经在城市中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和城市的其它功能空间之间有些什么样的关系,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整合到整个城市的空间规划中去才最佳,等等诸如此类都是“夜态城市”规划需要思考的问题,并且会最终影响其在城市中的地理定位。同时,根据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随着城市的发展增长,功能空间类型会发生变化和转移,也就是发生演替。夜晚活动作为人类新近发展的城市活动类型,还较少受到城市规划的关注和影响,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自我发展的状态,或者说自我组织的发展状态。因此,研究现有夜晚活动所形成的功能空间布局结构及其发展规律,对于有效的引导和组织未来城市夜晚的活动空间,将其积极整合到城市空间整体发展中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

2.3 夜晚的空间景观形态

城市的功能空间布局所体现的不同功能之间的结构关系,最后物化为城市的空间形态。夜晚,由灯光所形成的空间景观形态,与城市夜晚空间形态之间有了必然的关联,而这关联正是因为人的行为活动和人工照明的必须而形成。夜晚的景观形态的特殊性,即光作为城市夜晚景观形态的重要构成元素,生成新的“明与暗”的图-底景观,对于城市空间形态有着极强的引导和暗示作用,尤其是能体现城市空间在夜晚的活跃程度。

城市夜晚“图―底”景观存在着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夜态城市”的“图-底”关系有一部分可以认为是白天“图-底”关系的反转。白天,实体的建筑物被道路、广场之类的虚体空间所分割,呈现为图,道路、广场等地平面上的开放空间则呈现为底。夜晚,道路、广场作为人们活动的空间场所被照亮,从黑暗的城市“底―景”中凸显出来,呈现为图,而大部分的建筑如果没有进行亮化照明,将成为暗的底。城市原本的“图―底”关系在夜晚发生了反转。另一方面,夜晚的图―底关系并不完全是白天图―底关系简单的反转。城市中的部分实体要素如建筑、雕塑等,往往也会成为夜晚重点表现的对象,具有很高的亮度,从暗的背景中凸显出来。所以,“夜态城市”的“图―底”景观是根据夜晚活动需要,借助于光所重新勾勒的一种城市“图―底”关系,反映的是城市夜晚生活的空间秩序。那些由于夜晚活动被照亮的城市区域,形成了只属于城市夜晚的新的肌理,这种城市肌理或者会与原本的城市肌理有着一些重合,有的则是完全属于夜晚的。可见,亮丽的景观体系中俨然隐含着城市夜晚的空间功能结构和形态。

2.4 昼夜和谐发展的城市

和谐,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及至现在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都是希望建立一个和谐发展的城市,和谐发展的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地球。因此,和谐也成为“夜态城市”发展追求的最终目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 昼夜和谐

“白天是一个工作的城市,夜晚是一个休闲的城市”。这是目前很多人对于城市昼夜功能的一个定位。显然,这种定位依然还有着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的影子,但是当代社会的“息”却增加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是人们脱离白天紧张的工作状态,使其在精神上获得放松和情感上自我愉悦。因此,通过对城市昼夜功能变化的研究,寻找白天与夜晚相互衔接、结合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以此作为城市夜晚建设的基础,建立一个昼夜和谐的全时性城市,建立一个符合夜晚本质的全时性城市,使人们的城市生活更为舒适、便捷和惬意。

② 活动和谐

夜态城市各类行为活动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

居民的休憩需要和商人的经营需求之间的矛盾平衡;

经济活动和必要的基础设施供应之间的矛盾平衡;

消费者的需要和居民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平衡;

对于安全的需要和对犯罪的防治;

当地的工作、休闲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管理夜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一些不利问题,例如犯罪、噪声、垃圾,从而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这些矛盾的产生,在于人们对于夜晚资源的争夺,因此需要对于夜晚活动进行很好的规划设置,满足各种不同的消费需要。

③ 生态和谐

在生态环保的原则下,城市夜晚的发展也要关注生态伦理的需要。因此,既保持夜晚相应的活力,满足夜晚活动的需要,又要保持相对原始的夜晚状态,以满足那些夜晚休憩的生物体(包括人、动物和植物)的需要。

3结语

城市夜晚生活作为一种新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对于城市发展已经提出诸多要求,尤其如交通、照明等城市基础设施问题,噪声、光污染等城市环境问题,犯罪、安全等城市社会问题。此外,中国城市的现状和西方有所差异。很多发达国家的城市,由于现代化的城市规划策略和汽车交通的发展,使得大量居民迁往郊外,市中心的商业地位受到挑战,商务和娱乐活动进一步恶化,城市中心功能和居民数量丧失,因此倡混合功能模式(居住和非居住混合)来发展傍晚和深夜活动,并形成24小时城市[4]。目前我国城市中心区还没有出现非常明显的空城、衰败现象,很多地方仍然是居住和商业混合,这种现状恰恰和目前国外24小时城市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我国城市在夜晚的建设发展中应该关注这个问题,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不要走西方国家曾经走过的失败之路。

参考文献:

[1] Future brand,Country brand index 2005_insights,findings and country ranking,2005[2006-07-20]. www.省略 .

[2] Thomas Colin J,Bromley Rosemary D. F. City-Centre Revitalisation:Problems of Fragmentation and Fear in the Evening and Night-Time City[J]. Urban Studies(UK),2000[7]:1403~1429.

[3] Richard G. Smith. World city topologies[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3[5]:561~582.

[4] Steven Tiesdell,Anne-Michelle Slater. Managing Activities in Space and Time in theEvening/Night-time Economy[J]. Planning Theory & Practice(UK),2006[6]:13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