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压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也违背了新课标理念。新课标要求我们应构建“读―讲―剖―感―练―思”六环的课堂结构。教师要善于抓住历史事件中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节点,最终达到以“情”制“动”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 历史教学 课堂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91-01

新世纪面对着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在新课程实施中,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怎么改?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历史课?如何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无疑是广大中学历史教师们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著名学者林崇德教授认为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一堂历史课应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以后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

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感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后背的教学模式,这就压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也就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而以教师为主导了。我们应构建“读―讲―剖―感―练―思”六环的课堂结构,下面就介绍一下该课堂结构。

一 读书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素材和依据,它的灵魂是课程标准。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时间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初步了解内容,发现疑点。

二 讲解

有的教师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课堂上的一问一答,造成表面上的互动,实际上是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同于满堂灌,盲目追求问题的数量和轰动效应,忽视了问题的质量。新课标下历史课堂对话需要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建构一个多维交叉、互动的课堂对话网络。教师与学生合作参与、平等对话、互教互学,融合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谈看法,其他学生可就出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学生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

三 剖析

剖析中考涉及的考试内容,特别是对材料题的剖析。同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枯燥乏味的历史老古董变为兴致勃勃的学习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轻松中学习。

四 感悟

教学中应强调每一位学生的平等参与,共同分享学习乐趣,让学生感受到真诚、公平和责任。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质疑、独到的见解,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针对学生的错误结论应及时纠正,针对学生的不良表现,不是简单否定,而是深入分析,并加以理解,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感受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对待所学的知识要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变得明理、笃志、睿智。获得审美享受,最终达到教育者的目的。

五 练习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训练。为达到知识的巩固理解,教师就要课下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减轻学生的负担。而新课标特别强调训练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应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因此,对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并密切联系生活。

六 反思

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是新课标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发现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而对于精彩的教学场景和独到的教学方法,可作为经验加以积累,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学反思一般分为:课前准备性反思、课中调控性反思和课后总结性反思。反思并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思考和探索。如课前反思,就是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认识程度。教师可以通过这个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正所谓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课中调控性反思,可以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随机性的问题、精彩的片段欣赏、学生独到的发现,进行教学措施改进,优化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自主性提供帮助。课后总结性反思,包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法学到的,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课堂表现得怎么样,有什么意外收获,课后该完成什么拓展训练问题,下课后该干什么等。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对所学内容得到进一步感悟,将知识进一步内化,学生的自觉性得到提高。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反思―运用的教学过程,几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学习探索,平时多听课,评课,注意积累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情感教育,达到以“情”制“动”的境界,这也是对一名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追求。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吴海英.初中历史教学漫谈[J].现代农村科技,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