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前教育行为僵化分析与优化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前教育行为僵化分析与优化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社会的激烈竞争,家长的多样需求,使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日益严重。近年来,该问题日益凸显,导致学前教育陷入了非均衡僵化的尴尬境地。本文分析了教育部、家长、幼儿园的行为,探讨非均衡僵化向均衡优化的过渡,从而寻求学前教育自身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学前教育 僵化分析 行为优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016-02

一 学前教育“小学化”现状

此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育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012年3月7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通知中,教育部明确要求各地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和小学违规举行入学考试的现象进行督察和整改,并于3月底前将各省份整改情况书面报送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

二 教育部、家长、幼儿园非均衡僵化

1.三方相持现状

第一,教育部单向施压。教育部表示:“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含学前班)。”

第二,家长教育需求。学业压力大、超负荷灌输型教学,是任何家长都不愿意接受的教育现状。然而,选拔性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经济一日千里,这些都成为家长为孩子考虑的社会化背景。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可能有多种不同的需要,即使在同一时期,也存在着好几种程度不同、作用不同的需要。家长提到,各种辅导班以及强化训练只为了帮助孩子渡过幼小衔接的困境,让孩子的小学课程轻松一些。

第三,幼儿园双面困境。幼儿园处于教育部与家长相持下的尴尬境地:办学目标必须要满足社会的需求,但是行政上的领导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另一方面;一味满足社会的需求,则会偏移教育正确的宏观方向;而严格执行行政命令,又无形间与家长产生了鸿沟。

幼儿园作为公共组织,其外部环境对它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任何组织都是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由特定的人们建立起来的,客观存在的社会环境会对组织的形成以及活动起着决定、影响和制约的作用。操之过急的教育部与过度关心的家长,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安排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僵化模型

分析:图1中,①为教育部严禁幼儿园教授强化学习训练课程;②为家长要求幼儿园开设幼小衔接课程;③为家长对教育部做法存在心理抵制;④为幼儿园必须接受教育部的行政领导;⑤为幼儿园也要兼顾家长的需求。

由图1及分析可知,幼儿园办学在新的教育政策下,陷入两难境地。教育部和家长都是将压力转移到幼儿园的教学上,而幼儿园想争取任何一方的支持都会使其力量处于非均衡状态。在教育部与家长正反施压的状态下,如果幼儿园不采取扭转方案,必然导致其畸形发展。

三 教育部、家长、幼儿园行为的有效改善途径

1.教育部行为的优化

如图1所示,教育部对幼儿园实行了强制施压,这一举动得到的只是现象上的抑制,对幼儿园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因为,其根源在于整个社会以及家长对于升学教育的优质、多样化、选拔性的需求。据此,教育部的具体举措如下: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教育部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大规模的教育宣传活动。同时,聘请专家来讲授健康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宣传幼儿教育的科学步骤及正确的方法。以此来唤起社会以及家长健康育儿的意识及关注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误区在于过分注重成绩的提高,这是短期成效判定的方法。其实,儿童还应在德行和德性方面受到教诲,特别是在以下几方面:节制、整洁和礼节、尊重长辈、锻炼耐心、诚实等。教育应遵循年龄的增长,心智的发展分阶段有侧重的慢慢培养,注重知识与能力培养的衔接。

第二,注重理解沟通。我国目前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国家要从学前教育着手,逐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知识能力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在现实教育问题中,各方都出现的困惑与分歧,正是这些矛盾造成了现今幼儿教育的困境。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大事,理应得到尊重与理解。教育局应加强与家长,幼儿园的双向沟通,避免单一的汇报以及行政式的命令。三方在互相尊重教育事业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多面沟通,解决或者减少不必要的分歧,共同致力于问题的解决和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下放权力并转换角色。各个地方教育资源的不同配置,要求教育部下放行政教育权力,授权给学前教育部门来合理有序的安排幼儿教育活动。在美国,教育的发展并不能摆脱政府的影响和政策目标的需要,但是政府不会直接干预评估,连联邦教育部都把自身定位服务者角色。

教育部应加强文化监管,在公众场合注意广告的适当性以及社会行为的得体性。此外,物资支持也是教育部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应大力倡导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号召社会资源向学前教育的合理流动。集中资源办教育要求社会作为政府、学校以外的第三方积极参与进来,共同为幼儿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2.幼儿园行为的优化

幼儿园作为开展幼儿教育的主要场所,必须重视教育的大背景与具体的学习环境。通过三角循环反馈这一方式减少矛盾,弱化阻力,同时增加师资资源的投入,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与道德品格。

第一,三角循环反馈。教育部、家长、幼儿园三方应当建立三角循环的反馈机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不仅在时空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也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三方各自与其他两方进行双向沟通,致力于幼儿教育问题的解决。

幼儿园与教育部可以以此正确引导家长的教育需求,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使教育需求逐渐合理化;幼儿园与家长也可以将信息、问题以及障碍及时地反馈给教育部,以增强教育指令的实践性,从源头解决教育指令流于形式的问题;同时幼儿园也可以与教育部,家长在对等沟通的基础上建立互助互信的关系,寻求双方的理解与支持,从而改变非均衡的状态。

第二,注重心智的引导。提倡个性化的发展给予了幼儿自主发展的空间,但是幼儿作为特殊的受教育群体,其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教师正确的引导。幼儿园要重视对幼儿心智的引导,顺应幼儿的天性,逐渐规范其行为;通过“养”帮助个体营造一个良好的适应心智成长的心理背景,并帮助幼儿养成正确的心智模式。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幼儿园要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必须顺应实际情况的变化,对教育的主体进行科学、个性化的管理。作为幼儿园的教师,要求他们剖析每个幼儿的个性,从而因材施教,这是不现实的。教师最重要的是课堂教育,提高课堂的生动性,采用适当的途径和技巧,这是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只有合适的技巧,才能激发幼儿的潜能,提升整体的质量,提升幼儿教育的效率。

3.教育部、家长、幼儿园“非均衡三角”的优化

图2中,①为教育部对幼儿园的支持与沟通;②为幼儿园正常教学,遵循科学教育;③为幼儿园与家长合理沟通;④为家长合理化自己的教育需求;⑤为家长对教育部行为表达看法,提出建议;⑥为教育部加强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优化幼儿教育管理。

学前教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它关系到教育部、家长以及幼儿园三方行为的优化。教育部和幼儿园希望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以期三方由“非均衡僵化”向“均衡三角优化”的方向过渡,寻求幼儿教育自身健康发展的途径。此外,畅通沟通机制、建立互信、学会理解是三方都需要进一步努力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3]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1

[4]张建东、陆江兵.公共组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9

[5]李少华、李汉邦.美国教育评估的元评估发展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 (11):57

[6]薛晓阳、蔡澄、马兰芳.教育原理与策略[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281

[7]王保星.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