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杨黎明:穿过黑色的原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杨黎明:穿过黑色的原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没有一种颜色像黑色这样,单纯到不可述说,又复杂到难以述说。它并不淹没、喧夺靠近它的一切,没有攻击,只是向后退,再退一步,陪衬出万物的生机与美丽。

黑色是最难掌控的颜色。在最现代的印刷技术中,黑色也是最难印出的,它是众色之合,差之一分,就差之千里。而传统书画更是讲究墨分五色,浓施淡抹,画出宣纸上一派花儿灿烂、鸟儿缤纷。

黑色不是简单的颜色,敢于挑战黑色的艺术家是有勇气的。

美丽的黑色,像木炭,哑光的,收敛的,可包裹万物的。既可以乌云压城,又可以望得见天空,是最玄妙的,又是最单纯的。在艺术家杨黎明的作品里,我看见了这样的黑色。

那是大片大片的黑,一层一层又一层,但绝非密不透风。那些不同层次的黑,铺满整个画面,黑天黑地,有如大兵压境。他用的材料是西方的,笔性却是极具东方气质的。你若大着胆子走进去,走着走着,就走出了意境——心灵的空间、思维的空间、哲学的空间,全面打开了。画面恍若音乐,像月光一样,那么柔地把自己打开了,直到你忘却了自己,把整个人心都融了进去。

这是杨黎明的黑色。

被看见的黑色

他画黑,画白,画灰,也画红,但最钟情的还是黑色。在他看来,黑色与白色都是一样的,灰色是黑白之间,是雅到极致的颜色,而红是特殊的、民间的、中国人的暖色。

不多的颜色被他依次找到,在找到与画出之间,他用了10年。

10年之前,他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艺术家,刚刚辞掉美术教师的工作,身处成都一所租来的房子里,开始在绘画的道路上突围。他曾尝试过所有绘画的方式和流派,最后彻底摆脱了具象写实手法,开始抽象风格的创作。大概从2000年开始,他在油画平面媒介上进行着无形世界的内在结构和韵律的大胆实验。

看他2003年之前的作品,试验的痕迹历历在目,画面出现不规则的立体色块,五线谱一样的音乐符号,还有各种无以名之的渍迹。2003年,他以毛笔代替油画来创作,使画面中的线条呈现出极为雅致的韵律感。这时,杨黎明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作品的画面均为深蓝色调,平远、明净,有淡淡的诗意。

这个时候,他的作品也被周春芽、何多苓等前辈所知悉。周春芽认为杨黎明完全是一个“意外”,并亲自为他的第一个个展撰文主持,随后将杨黎明带到成都蓝顶艺术区去创作。

当时,著名批评家廖雯在看了杨黎明的作品后,曾经这样把他和其他年轻艺术家区别开。她说:“成都乃至西南艺术家一直延续着一种绘画传统,他们用一种共有的潮湿的伤感,把个人选定的‘形象’意象得雾气昭昭……无论他们如何以个人的感觉意象心中的形象,却始终没有完全抛弃形象,彻底走向抽象。而杨黎明的画除了蓝灰色调笼罩的温和气息与成都艺术家类似,其语言方式完全是抽象的。”

她发现,杨黎明的画面有两个元素,一个是单一混沌的圆形,一个是连绵跳动的曲线,由此透露出杨黎明有意无意地对结构和韵律的表现。

这是杨黎明作品的初型,那时所表现出来的画面形象都是潜意识里的。后来,他以为蓝色指向性太强,开始把颜色慢慢画黑,对画面抽象结构的探索也从潜意识变成主动追求。2004年,杨黎明的作品褪掉了色彩,转为黑色,也尝试画少量的灰色。

2005年,杨黎明来到北京,继续在黑色和灰色的画面中,一步一步,潜心探求。要知道,在黑色中追求结构表现是很难的。黑色很特别,湿的时候很黑,干了就会变灰,搞不好模糊一团。但是,小时候练习书法的幼功,加上长期在画布上运笔的功夫,他在很短时间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画面用毛笔一笔一笔画出来,质感厚重,却能看出运笔的轻盈。一笔落下去,笔迹落定;再来一笔,契合前一笔;笔笔融合为一体。颜料干透后,空灵从光线中渗透出来,其结构与细节的微妙明暗,尽皆从画布上呈现出来。

2005年,杨黎明的绘画开始有了打开的感觉。他也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趣味,融进自己的创作中,达到一种既现代又极具东方气质的画面感。

看他的作品,总有一种光芒存在,人的眼睛是慢慢亮起来的。这种光,远比太阳柔和,带有一点禅宗色彩,笼罩着人心,一下子安定下来。

被唤醒的原乡

2005年之后,除了黑色与灰色之外,杨黎明又开始创作红色系列。还没见过哪个人能把红色画得那样隐忍、静穆,那种热烈一点一点从黑里透出来,力道是从内而外的,使人怀疑在红色的后面,是不是还有一个巨大的光源存在。也许是黑色太冷了,他慎重地启用了红色,这样的红一旦用在意象里,就有了不小的张力。红色超出了作为红色的热烈,仿佛整个人类都有了希望,是不争不抢的祥和的希望。

而他的黑色系列,无论画面多么柔和,总是令人感到苍茫与孤绝。那是最抽象的精神世界,是浩渺的宇宙,是人最难以到达的思维的神秘地带。无边无际的孤单,被谁独自承受着?在此,谁能不低下骄傲的头,重新打量一下自己?在无边无际的孤单里,谁又能获得那种慎独的能力? 这样的孤绝,同样是一种力量。那些黑,让我们重新回到一些岁月里,是人生的苦难把人搭救,让我们在大片的黑里,绵延着不绝的希冀。

他的作品最终还是给人以内省。他的作品也绝对挑战人的审美,如果你的内在储备有什么,便能看见什么;如果没有什么,也可能眼前就是晦涩与空无一物。

杨黎明说:“往内走,穿过黑暗,进入到那个领域。最好的感受是:晚上合适的灯光下,另一个时空触手可及。”

绘画的意义在于靠近某个地方。我想他曾很多次的抵达过那个地方——或许也可以称为原乡。就是从艺术家的心性而来,一直沉睡在那里,等着他用初心去唤醒。

他原本就是一个爱画画的小孩子,幼时喜欢书法,长大学习油画,很平缓地一步一步跨过来。如今,他的生活也还简单,一天又一天,坐在画布前,用很单调的颜色,一笔一笔画上去。

每天早上7点起床,打两个小时太极,练两个小时书法。之后,开始画画。一幅画最早只从一个想法开始,有个轮廓勾在画布上,再动用情绪和意念的千军万马,用颜色在画布上“显”出来。如果“显”不出来,就果断刮掉再画,有时画出了状态,手里仿佛空无一物,没有笔没有颜料没有画布,如同电脑上显示的心电图,律动全部准确显示在画布上。画到如此快乐时,人是忘我的。画完一个章节,远远看去,竟是色香味俱全……

我在艺术家工作室,稍许领略过这种快乐的状态,从他的讲述中,也从对他作品的观看上。

远远看着挂在墙上的画,有椭圆的轮廓隐现,正对着画面平行踱步,从这头到那头,每踱一步,呈现出来的景致都不一样。走近了又看见,随意书写性的线条,错落在画面上,延伸到内里很深的样子,像音符的韵律。

很少能够强烈地感觉到这样绝妙的显现,它流注于一切,但并非人人可见,因为它不是靠理性与分析所能获得,只能由心灵来感应。明明只有这几种颜色,画出的却是万千的意象。

一如中国写意画,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创新,特别强调艺术家自身的修为。中国的书法、人物、山水、花鸟、文人画,哪样不是精神的写意?杨黎明的艺术也是写意的,写的是他个人经验世界的自由之意,写的是他思维所能达到的广袤之意。于此,他是自由的。也于此,他走在更自由的道路上。

要把这个能够感知却难以言说的抽象世界,按照他的理解,画出来给我们看。我们就要勇敢一点,走上前去,与它们默然相逢,于此,就获得了感观世界之外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