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南涧彝族“跳菜”礼仪的象征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涧彝族“跳菜”礼仪的象征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跳菜”是彝族在宴请宾客时跳着舞上菜的最高待客礼仪,它是舞蹈和饮食合二为一的典型。本文在明确跳菜礼仪及其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跳菜舞蹈象征符号和饮食象征符号的意义解析,揭示了彝族传统的认知体系和乐观豁达的民族心理,以及跳菜对彝族族群认同、民族和睦相处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彝族;跳菜;礼仪;象征

【作 者】秦莹,云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2005级在读博士生。昆明,650201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7)03-0079-008

The Symbolic Analysis of “Dancing When Invites the Guest" of Yi in Nanjian

Qin Ying

Abstract:“Dancing when invites the guest" is the most high etiquette to entertain the guest of Yi when invites the guest. It is the model which integrates with the dance and the diet.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etiquette and characteristic of “dancing when invites the guest",through analyzing the symbol mark of “dancing when invites the guest" and diet,the author has revealed the tradition cognition system and the optimistic open-minded national psychology of Yi as well as the positive role of “dancing when invites the guest" which to the ethnic group approval of Yi and the nationality lives together in peace and harmony.

Key words:Yi nationality;Dancing when invites the guest;Etiquette;Symbol

“跳菜”,雅称“奉盘舞”,俗称“抬菜舞”,是彝族在重大宴请宾客的活动中,由引菜人和抬菜人从厨房到餐桌合着音乐的节拍,用手抬、臂托、口衔、头顶各式菜肴,跳着彝族特有的舞步,诙谐幽默地按“棋子”的布局摆菜的一种上菜礼仪。“跳菜”与一般上菜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舞蹈与饮食合二为一的典型,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高度统一。在“跳菜”过程中,所有与饮食相关的物品和活动都被象征化:穿的服装、跳的舞姿、抬的托盘、吃的菜肴、用的餐具、摆的菜形等饮食象征符号不仅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象征符号系统,而且通过抬菜人和下菜人舞动的身体语言传递出南涧彝族文化的象征意蕴。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明确跳菜礼仪的内涵及其主要特点,通过对跳菜饮食象征符号系统的解析,揭示彝族传统的认知体系和乐观豁达的民族心理及其跳菜对族群认同、民族和睦相处的积极作用。

一、南涧彝族跳菜礼仪及其特点

“跳菜”在云南省思茅地区的景东、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南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弥渡等地均有零星分布,但因大理南涧彝族自治县的“跳菜”遍布全县8个乡镇,又于2003年2月26日被文化部正式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所以现在人们一提起跳菜主要指的就是南涧彝族“跳菜”。南涧彝族“跳菜”历史源远流长,长期赋存于无量山和哀牢山崇山峻岭的彝族村寨中。就目前跳菜实际存在的状况看,它分两大类:一类是“宴席跳菜”,根据跳菜空间场地的不同可分为“村寨宴席跳菜”和“城市宴席跳菜”;另一类是“舞台表演跳菜”,根据表演地点或舞台大小又分为“一般舞台跳菜”和“广场跳菜”。由于“村寨宴席跳菜”是其它各种跳菜表现方式的“根”,故本文所有描述与分析皆以“村寨宴席跳菜”为背景。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2006年1月17日至2007年2月28日,笔者在南涧彝族自治县田野调查中,前后参加了12场①彝族村寨婚礼跳菜,它们虽各具特色,但基本程序大同小异。“跳菜”是整个彝族婚礼仪式中的一个亮点,它把整个婚礼推向高潮,正式的彝族婚礼待客一般有三天,第一天是“相帮天”,第二天是“正席”,第三天是“卯席”,也称“谢相帮”。“跳菜”通常在第二天“正席”举行,跳菜的时间由新娘进门的吉时而定,一般在下午2点到4点之间开场,因宾客众多不能一次就餐,就采用流水席,南涧彝族将每次大约用10分钟跳菜20分钟就餐(共计30分钟)的这一段时间称之为“循”,每循通常有8桌,每桌6人,如按到场宾客400人计算,则需8循左右,至少4个小时。跳菜开始前,跳菜人先“拜四方”、“拜四房”,然后在大号和唢呐的伴奏声中,由引菜人开路,抬菜人(彝语称“吾切拨”)以拇指、食指和小指伸直成三角形,平托住长60厘米、宽30厘米黑红相间内装8碗同类菜肴的托盘,踏着音乐的节奏从厨房跳着舞出场。

“跳菜”礼仪因其涉及饮食与舞蹈两个领域,赋存的主体与时空又很特殊,决定了“跳菜”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跳菜”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一方面,“跳菜”最直接表现的就是上菜,无论是隆重推出的红烧肉(南涧彝族称“红东包”),还是含义颇深的芹菜(代表勤劳)、豆腐(代表善良),都以满足宾客果腹之需为目的,实用性极强。另一方面,“跳菜”又把通常人们忽略的菜肴从厨房到餐桌这一过程夸张到了极致――彝族人用每个菜5-10分钟的时间,在长不过20米,短不足5米的场院内跳出“喜鹊蹲窝”、“苍蝇搓脚”、“手托金鼎”、“五谷丰登”等各种舞蹈动作,满足宾客欣赏娱乐的精神需求。

第二,“跳菜”体现了“跳”之动与“菜”之静的和谐一致。动静本是一对矛盾范畴,但在“跳菜”中却实现了和谐统一。“跳”的各种舞蹈通过抬菜人和下菜人的肢体动作变化表现出来,尤其是“跳菜”常用的矮桩步,腿部动作和幅度相对较大,下菜人挥舞的毛巾恰如行云流水一般,正因为有这些“动”的要素才使跳菜成为一种舞蹈艺术。而托盘中所放置的碗菜肴毕竟是连汤带水的实物,它们经不起颠簸摇晃,这就迫使抬菜人以高超的平衡能力使托盘与菜肴保持相对静止,颇有杂技中四两拨千斤的惊险与幽默。

第三,“跳菜”舞蹈体现了形式多样性与主题统一性的和谐一致。无论是舞台跳菜的热情激昂还是实地跳菜的舒张有度,都是彝族内心深处热爱生活、真诚待客的表达。各村寨表演的“宴席跳菜”表现的风格各不相同,如小湾东镇的“跳菜”以推陈出新出彩,无量乡小古德的“跳菜”以质朴完整为主,而宝华镇陡嘴“跳菜”则以浓墨重彩取胜……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为宴请活动添喜。舞者,尽其所能,让宾客看得尽兴、吃得开心;宾客,兴高采烈,送上诚挚的微笑和祝福。

二、“跳”与“菜”的象征意义分析

“跳菜”的目的是上菜,手段是舞蹈。人们在特定场合之所以选择这种而不是那种可食用菜品,用这些而不是那些器具盛装菜肴,采用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方式上菜,并不仅仅为了满足实用之需求,最主要的目的还在于传递一定的文化信息,而舞蹈正是“人们用其他手段难以表达,甚至还不具备其他表达手段时,将那强烈而深刻的体验和冲动,以全部身心作为一次总体性的展示。……这不仅是最早的‘可视的词’,而且比简单的言语更为直接,明了和丰富”②。可见,食物及其相关物品以及舞蹈都可以看作传递文化信息的象征符号,而不同象征符号的有机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象征符号系统。就“跳菜”而言,有与“跳”有关的服装、道具、舞姿等舞蹈象征符号传递的文化信息;也有与“菜”有关的菜品、容器及摆放位置等饮食象征符号传递的文化信息。

1.羊披托盘象征南涧彝族跳菜人的特殊身份。在婚礼仪式中,只要人们一看到身穿羊披手抬托盘的人就会马上联想到“跳菜”,羊披、托盘在这里成了跳菜人特殊身份的象征符号,而且传递着彝族质朴纯真的审美风尚。南涧99.3%都是山地,彝族主要生活在山区半山区,日常生活劳作中都习惯身穿黑色的羊披,羊披一般用大羯羊的整张皮毛制成,大羯羊是财富的象征,姑娘出嫁如果有长羊披陪嫁,既显得富裕也非常风光。羊披的功用很广泛:冷时羊毛朝内可以保暖,热时羊毛朝外可以防紫外线;天阴是遮风避雨的雨具,负重是防止皮肤损伤的垫肩;累时是席地而坐的防潮坐垫,困时是小憩片刻的温暖被褥;年节时是姑娘小伙赶山会时谈情说爱的遮羞布,日常生活中是妇女养育孩子的摇篮……一件羊披贯穿于彝族寒来暑往的春夏秋冬,也见证了彝族从小到大重大生活事件,在婚礼上跳菜人身上的羊披正是彝族生活的再现,在山间小道随坡上下起伏的羊毛此刻在跳菜人舞蹈的律动中也极富动感,每一位宾客对身穿黑色羊披跳菜的大相帮都颇为尊敬,其实质则是对彝族生产生活的充分肯定。

托盘是跳菜必备道具,一般长60厘米、宽30厘米,在宽的一端中间上有一颗可以钩挂的环扣,便于保存。托盘通常一颗钉子也不用,完全靠木槽和榫子斗接在一起,为防止渗水变形接缝处用黄胶粘合,质量上乘的托盘可以供几代人使用都不会烂。托盘通常刷有红、黑两色,先用红色做底,再刷黑色,是彝族火塘文化的象征,黑色时间长了被磨损后露出的是红色,中间有红色的太阳和月亮等几何图案或寓意富贵的牡丹花、代表吉祥的“福、禄、寿、喜”等字样。托盘的大小以可以装下村子里使用的8个土碗为宜,整个底盘是光滑的,跳菜人凭技巧用拇指、食指和小拇指托起的不只是那实物形态的8碗菜肴,更重要的是托起了南涧彝族敬重宾客的最高礼节。

2.跳菜舞姿象征南涧彝族乐观豁达的民族心理。《诗经・大序》对舞蹈有这样的描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这种身体语言是人将内心强烈而深刻的体验和冲动,以全部身心所作的一次总体性展示,所以,舞蹈就是人类心理外化的一种象征符号,它用可视的身体语言简单明了地诉说着人类丰富的情感,而“跳菜”舞蹈就是南涧彝族用他们独特的矮桩步抒发民族心理的符号。主持人敲一声大锣,高喊:“顺路!”在场的宾客知道跳菜马上要开始,就会自觉地将跳菜通道让开,在乐师“大菜骨、小菜骨、金牛丝、银牛丝、金排骨、银排骨、点饭、大开门”等调门的伴奏下,引菜人就扮着诙谐幽默的笑脸、舞动手中的毛巾上场了,紧随其后的是或手托、或臂抬、或口衔、或头顶装满菜肴的抬菜人,他们在场院中按照一定的跳菜线路对跳下菜,主要的舞蹈动作③包括:①“手托金鼎”――抬菜人单手托盘,随着一声“喔洒”,大跳步上场,左脚立地,右脚掌向地面敲打三下,向来宾致意后由下菜人平稳地按对角下菜;②“喜鹊蹲窝”――抬菜人单手托盘,跳单脚舞、两步舞或三跺脚,半蹲双腿将托盘送至下菜人眼前亮相引逗,当下菜人刚要下菜时就转身起立飘脚离去,下菜人作无奈的表情,引得宾客哈哈大笑,第三次才对角下菜。③“苍蝇搓脚”――抬菜人单手托盘,在下了2-4碗菜但抬盘中还有菜的情况下,两位抬菜人在通道中间对面相遇时,一人左脚原地小跳一步,右脚尖微绷顺势向左斜前方擦地搓出,上身微右后靠,另一人动作相反,舞姿由模拟苍蝇的动作而来,轻快跳跃,技巧较高。④“双羊顶架”――两位抬菜人分别到通道尽头的两边下菜后转回中间时,右脚望正前方猛跨跳一步屈膝成主力腿,左脚自然后抬的同时猛拧腰左转,左脚顺势向前跳一大步用抬盘相互对三下,形同两只公羊在顶牛。⑤“仙猴攒食”(也称“口功送菜”)――抬菜人头顶一碗菜,双手合端一碗菜,双臂弯处各放一碗菜,口衔两把反向大勺中也分别放一碗菜,共6碗菜,在唢呐声中跳四步舞与引菜人对跳后下菜。⑥“五谷丰登”――抬菜人头顶一放有8碗菜的抬盘,左右手中也各端一放有8碗菜的抬盘,共24碗,成五谷满仓状,跳四步舞以庄重粗犷的气势上场,欢庆彝族迎来了丰收年。在抬菜人表演上述舞姿时,引菜人主要的动作有“手帕引菜”和“芦笙引菜”两种。“手帕引菜”以舞动手帕的强烈动感打破抬菜人汤水不能洒的静态,在抬菜人四周创设欢快十足的律动;“芦笙引菜”主要通过脚步、身躯的移动和翻转打破双手扶笙的静态,既为抬菜人开路引航,也使唢呐的单一变得丰富。

由抬菜人和下菜人用身体语言共同完成的跳菜舞蹈动作,表达了丰富的内涵:“手托金鼎”大跳的豪迈,展现了彝族雷厉风行的耿直;“喜鹊蹲窝”的实在,展现了彝族诙谐幽默的乐观;“苍蝇搓脚”的收放,展现了彝族伸缩自如的弹性;“双羊顶架”的对抗,展现了彝族敢于竞争的斗志;“仙猴攒食”的惊险,展现了彝族迎对挑战的勇气;“五谷丰登”的隆重,展现了彝族喜迎丰收的欢乐。所有这些舞姿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南涧彝族摹拟动物姿态抒发内心情感的表征。

3.饮食器具象征南涧彝族祈福纳吉的人生追求。忌单喜双的二元对立思维表达了南涧彝族对食物及器物数量搭配关系的偏好和倾向,他们认为呈双数搭配的食物是吉利的象征,能给人带来好运,也与婚礼成双成对的数量协调一致,因此受到社会的崇尚,也表达了彝族祈福纳吉的人生追求。呈双数的饮食器具主要包括餐具、炊具和饮具三大类。具有数量象征的炊具要数煮饭炒菜时搭建的灶眼,在南涧彝族农村里6眼灶最多,6与当地“陆”谐音,意味着六六大顺,而且所搭之灶通常是东西向的,烧火添柴往东西,象征着凑东凑西东西齐全,打灶不取南北向,因为南北意味着办事太难,北(白)忙一场。具有象征性的餐具和饮具在跳菜活动中被人们使用得最多,餐具摆放分两个阶段,各有不同象征:

第一阶段是开席前待用碗碟放置,客人未入席前由新郎家的亲朋在餐桌上摆好双数碗筷:6双大红漆筷,意为六六大顺、红红火火,讨家(男方娶媳妇家)筷子按逆时针摆放,意味“进门”,嫁家(女方嫁姑娘家)筷子则按顺时针摆放,意为“出门”;碟子两个,分别装盐和辣子油,当地称随心“盐碟”和“油碟”,表达主人家对四方来宾众口难调问题的关注;饮具包括酒盅两摞,每摞三个;酒壶两个,嘴对嘴摆放,代表夫妻相亲相爱。

第二阶段是跳菜时引菜人根据主人已备好的菜品数目决定下菜碗碟的摆放花样和先后顺序,主要摆菜花样有“单梅花”、“双梅花”、“单柿花”、“双柿花”、“单周莲”等花形。农村结婚办喜事多在农闲的冬月、腊月和正月,娇艳的腊梅花在这个时节绽放,金黄的柿子在这个时令挂满枝头,浑圆的鲜藕也在这时果实累累,南涧彝族在菜品摆放时模拟这些颇具喜庆和象征含义的自然植物花形、果形,既体现了他们崇尚自然、装点生活的美好追求,也包含了他们对新郎新娘“梅花香自苦寒来”、“出污泥而不染”的深刻寓意。

4.丰富的菜品意指南涧彝族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任何饮食活动都离不开物质化的、可被人们观察和感知的食物,而食物的形状、颜色、数量等外部可视的形态能够引发人们内在的某些观念意识和心理状态,当人们运用象征类比思维把食物在外部形态上呈现出来的特征与自身内在观念意识所反映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及对比时,这些食物就成了能够传达信息的能指符号,而人们内在的观念意识就成的食物的所指内容或意义④。在南涧彝族婚礼跳菜礼仪中,一般讲究上8大碗菜,8谐音“发”,每碗菜都有特定含义:①酥肉。用小粉和麦面裹肉在菜油里煎炸出来的酥肉,因其颜色呈金黄色,与黄金的颜色一致,人们通过类比思维而将酥肉视为财富的象征。②炒骨(排骨)。村寨里的彝族普遍养猪,遇到年节或结婚等重大事件时才宰杀用以款待亲朋,再穷也不能怠慢了亲朋,“炒骨”在此代表着彝族为人处世讲究有骨气和不惧贫寒的铮铮傲骨。③粉丝,意为“三思而后行”。④豆腐,代表新娘心地善良。⑤豆芽,因其芽根牵袢在一起,意味“不分开、不拆开”,象征夫妻永不分离。⑥竹笋。意味着多子多孙,表达了彝族繁衍后代的生育观。⑦川芹或薯类。如是川芹意指勤快、勤劳;如是薯类则指“凡事有预见”、“遇事要思考”。⑧红烧肉,也称“红冬包、大红袍”,为压轴菜,梁红色,意为红红火火,客人故意不吃完,餐毕后收回厨房,意为办事留有余地或年年有余。此外还有一碗清汤,不放任何蔬菜,意为清清爽爽做人,平平凡凡过日子。彝族待客时一般只能用大米,其它五谷类的杂粮都不能用来待客。所有菜品忌讳酸、冷、苦,肉类忌自然死亡动物、怀孕或哺乳期动物、带蹄(分叉、分离)或带尾巴的动物;素菜忌萝卜(落魄)、蕨菜(断子绝孙)等谐音不吉利的菜,禁忌食品从反面寓意对新婚夫妇甜蜜恩爱过一生的美好期盼!

三、“跳菜”礼仪的象征意义解析

婚礼是为一对新人转变社会角色而举行的庆典仪式,仪式的内容和意义往往通过一系列庆典象征物表达出来,维克多・特纳认为:“这些庆典象征物通常同时代表了许多事物与思想,这种能力的科学术语叫作‘多示性’,即它们能够同时以多种方式‘说话’;它们还具有‘多值性’,即具有多重价值;它们还具有‘多义性’,即可以表示多重含义”⑤。跳菜作为庆祝婚礼庆典活动的一种特殊礼仪,不仅具有多示性、多值性和多义性的特点,而且在整个跳菜礼仪的动态演绎过程中,发挥了沟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超自然联系的媒介作用,传递出深层的南涧彝族文化象征意义。

1.跳菜风俗是南涧彝族加强人际关系的纽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除了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来交流以外,还利用非语言形式的象征符号来传递各种不同的信息,以此表达人们复杂的情感和内在的心理状态。跳菜就是一种非语言信息传递方式,它以不同主体之间共同的饮食和欣赏活动为媒介来调整人际关系,加强彝族内部成员及彝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南涧共有20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相对集中居住的山岭,平时很少有时间走动,而彝族因婚礼、葬礼、建新房等重大事件时都要宴请宾客,所有宾客都与办事的主人之间有着或近或远的关联,要么是血缘上的亲属关系,要么是地缘上的左临右舍,要么是工作生活中的业缘关系,有血缘关系的宾客借主人的邀请可以交流各自家庭的情况,了解族群内部成员的变动情况和亲属关系融洽程度,民族凝聚力无形中得到巩固和增强;有地缘关系的宾客因帮助主人办事而暂时打破各自家庭的独立性,成为整个宴请宾客活动中的一员,互相帮助,共同操办,邻里关系由此得到加强,村寨事件也在交流中得到传播;有业缘关系的宾客也因主人的邀请可以认识新朋友,拓展新关系,获取新机遇。无论是因哪种关系来赴主人之邀的宾客都会因宴请活动相聚在一起,而跳菜舞蹈就成了各位宾客欣赏的共同对象,他们等待跳菜的表演、欣赏跳菜者的高超技巧、评论跳菜舞蹈的优劣、交流各自属地文化事象,在对比中更加明确跳菜的特殊性和民族性,跳菜也因此成为彝族群体文化认同的媒介和其他民族认识彝族文化的一个窗口,在彝族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2.搭建青棚是南涧彝族创设神圣仪式空间的方式。婚礼是人实现社会角色转换的关键时刻,通常需要一个特殊的时空来完成,南涧彝族村寨青年男女的婚礼殿堂一般设在男方家的场院,平时只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往来通道和活动场所的场院,在举行婚礼这天通过搭建青棚的方式变成了神圣的仪式空间,所有来宾都在这一空间聚集,见证一对新人社会角色的转换,第二天新郎新娘回门时拆除青棚,神圣的仪式空间又回复到日常生活空间的原态。为突出结婚办喜事的圣洁,主人家在地上铺满了象征清洁、清秀的松毛,用竹、木和松枝搭建类似彝族先民居住的棚屋,青棚(也称布棚)的顶用布拉成斜面,绷成“人”字形,既有喜添人丁之意,也有遮阳、顺雨的功能,棚顶中央悬挂大红灯笼和彩布,显得喜气洋洋。青棚的正前方用布一直拉到地面,布上面挂着彝族崇拜的“三星神”(福神、禄神、寿神),布前正中摆放一张雕刻精致的高八仙桌,约120公分,一般有红、黑两色,桌上放着烧香的竹筒。正房和面房两面以及靠近厨房的进门不用布而用“荫帘子”(“荫帘子”是指用剖开的竹子中间夹松毛或松枝)搭建。在青棚里面的荫帘子上挂满了象征夫妻恩爱的卷画,有些人家还悬挂象征富贵的牡丹和代表爱情的玫瑰字画以及亲友赠送的祝福吉祥的纸皮对联。在有的村寨,青棚正中还有一道门,把空间分成两部分,靠近八仙桌一方是男堂,靠近进大门那方是女堂,男堂和女堂靠正房的一方坐长辈,靠近面房的一方坐晚辈。棚门的左右两侧各有一棵牌坊树,也叫喜树,上方悬挂贺喜字匾,顺两棵青松挂一对喜联,棚门两侧悬挂纸花窗。

3.祭献神灵是南涧彝族沟通人神宗教观的表达。信仰是一个人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引导人们采取一定的行为方式。而宗教祭祀就是者在某些宗教观念影响下形成的隐含特定象征意蕴的文化现象,它通过供奉祭品的行为举动和方式来表达主体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感,是一种以人的行为活动作为媒介来沟通人与超自然联系的信息传递方式。“跳菜”礼仪正式开始是以祭献神灵为标志的,南涧彝族受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他们崇拜各种自然神,与“跳菜”直接相关的有“宓戏神”和“四方神”。

祭“宓戏神”,就是在跳菜仪式举行的“正席”开始的前一天,由家族里的长辈在家里供奉保护六畜之神的宓戏前或村子供奉山神或土主前“领生”。在彝族的观念中,宓戏神手里握有所有满足人们饮食所需家畜的生杀大权,人不过是在替神饲养家畜,只有得到宓戏神的许可才能食用家畜并保证宴请宾客所食之家畜健康安全。人在走向祭祀宓戏神的路上,已经开始用心灵呼唤护佑六畜的宓戏神,而竖起的三叉松枝就是宓戏神的化身,飘然而升的香烟是报信的使者,口中的祷词是与宓戏神交流的语言,松枝上家畜的毛发是领生的对象,人的行为越是恭敬有加,神的许可越是容易得到。“领生”只是“跳菜”中人神沟通的开始,在人们飨食神赐的家畜之前,还必须“回熟”,即先请宓戏神享用煮熟的肉食及茶、酒、饭,以感谢宓戏神允许人类飨食家畜的大恩大德,只有神先享用,才会继续让人饲养更多更好的家畜。否则,如果忽视了对神的敬奉,冒犯了神的尊严,不仅家畜会罹难,而且人也会受到惩罚。所以,人敬神实际上也是在护己。从领生到回熟的整个过程中,领生是人们日常生活连续过程的中断,也是人们进入人神共存虚拟时空开始的标志,而回熟则是人们从人神共存的虚拟时空重新回到日常生活的标志,领生和回熟在此构成了人神共存时空的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此外,跳菜人代表主人及所有宾客在跳菜正式开始前要用手托装有猪头、猪尾巴的托盘“拜虚空”、“拜四方”,敬奉东南西北中各方神灵,袅袅升空的香烟是报信的使者,每一叩首则是超时空人神的沟通,让八方宾客得到四方神灵的赐福。

4.四房和睦是南涧彝族勤俭办事价值观的反映。如果说“祭宓戏”、“拜四方”是在人与神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那么拜乐师、“拜四房”(茶房、库房、厨房、礼房)则是建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通道。跳菜人拜乐师是有求于他们,请他们不要在跳菜时用音乐的节奏玩弄跳菜人,因为节奏太快盘中菜易滑落,节奏太慢抬菜时间长体力消耗太大,不同的菜有不同的曲调,菜与曲调不相配会闹笑话,跳菜人也会很丢面子。礼轻情意重,拱手作揖,彼此关照,和睦相处。

“四房”中茶房为大,因为所有宾客首先都要经过茶房,茶房支起了“跳菜”的第一口锅,以茶敬客代表主人对远方宾客辛劳奔波的问候,也代表彝族真诚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小小一杯茶,提神醒目暖人心,而以茶房为新郎新娘敬上的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则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这时,杯中之茶就成了彝族生活经验的总结和价值取向的代言。库房掌管着巧妇之米,也是跳菜所需之物的资源宝库,无论荤素搭配还是烟酒糖茶都出自库房,从库房的储物情况可以看出主人家操办宴席的经济实力。笔者参加的12场婚礼,有比较富裕的,也有相对贫困的,但在婚礼跳菜上都讲究经济实惠,与宴请宾客直接相关的费用总额都控制在6000元左右,没有因为富裕而铺张浪费的现象。厨房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地方,在大厨师的眼中,每一种动物或植物都是他们润笔着色的墨宝,手中“庖丁解牛”的厨刀就是他们调和七彩的构思,掌中抡起的大勺锅铲就是他们借用马良的神笔,直径一米左右的大锅就是他们挥笔着色的宣纸,胸怀宾客的使命就是他们画龙点睛的灵感,宴席摆放的菜肴就是他们双手呈现的杰作。跳菜人拜厨房最直接的愿望有两个,一是代表主人感谢厨房的辛勤劳作,使跳菜的盘中菜美味可口;二是搭建与厨房上菜师傅良好合作的平台,尽量把碗中的菜上得汤水较少便于跳,避免汤洒盘滑菜落地既浪费食物又出洋相。礼房记载八方宾客的深情厚意,无论是几斤米、几瓶酒,还是一床被、数百元,他们都一视同人,红红的礼单记下的不是一个个无生命的数字,而是主人长久以来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以及远亲近临血浓于水的亲情友情。展开礼簿可以从头到尾讲365天的故事,也可以尽览家族的血脉亲属关系,还可以预知未来要以礼相报的宾客情谊。

茶房、厨房、库房、礼房在主持人的指挥棒下各司其职,默默无闻,而“跳菜”则以其画龙点睛之笔把羽化后的四房捧上了熠熠生辉的宝座。

5.就餐规矩是南涧彝族注重礼节伦理观的反映。在社会生活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除了遵守法律的硬规则外,就是用伦理道德规范的软规则来判断和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遵守则得到褒扬,违反则受到惩戒。饮食礼仪是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在饮食文化中的浓缩,集中体现了人们某些特定的价值评价尺度和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期待,也反映了这一群体的伦理道德观念。彝族就餐时沿袭下来的规矩很多,一般正房方向为大方,设男席位,面房方向为小方,设女席位,座位有严格的等级制。靠近三星牌位面门方向为最尊贵的席位,跳菜宴席中第一循特别严格,男席由家族长老、远方贵宾、地位及身份较高者入席,女席也照此类推,从里到外由主持人指点依次入座,入座者也有相互礼让。不经总理指点,自动入席者,视为不道德、不礼貌,全堂客人会冷眼看待。辈份不相当者不得同桌,男女之间做规矩者(按:有禁忌者)不能对桌入座,万一错不开,女人只能站着就餐。六十岁以下已婚男女,只要失去一方的鳏夫、寡妇(包括离异者、再婚者)都不得列为第一循入席者,第一循入席者,主人在请客时有特别邀请,叫“压席客”,需高贵有威望者,意思是关系新郎新娘的一生乃至子孙后代的福禄。在第二、三循时,如果有带孩子的宾客则用布或毛巾(现在有的用塑料袋)把菜按份数(如有戴冒的)带走,到守侯房喂孩子。如果坐席时有母子三人不能拆开时,主持人会叫房科安排,从加碗筷开始,戴冒的大菜都相应增加,体现了宾客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伦理观。此外,宾客之间在吃饭时也有一些严格规避习俗,比如,公媳、伯婶走在路上,公、伯走上,媳、婶走下;在做客时,弟媳、堂弟媳如果坐的面房(小方)的位置对面正好是坐在正房(大方)的伯伯,尽管隔着走道,但弟媳、堂弟媳也不能坐着吃饭,只能站着吃,或者错开位置才能坐下吃饭,在安排时主持人会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但如果实在无法避免而出现了上述情况,懂礼节的弟媳、堂弟媳是会自觉地站着吃饭的,如果不懂礼节的弟媳、堂弟媳坐在座位上吃饭,则会被众人耻笑。这些规避习俗在一些汉化比较大的村寨已有所淡化,但在还保留说彝族话的村寨则相对保持比较完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我们把南涧彝族“跳菜”作为一个表征文化意义的象征符号系统来考察时,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由舞蹈象征符号和饮食象征符号协同作用建构起来的“跳菜”象征符号系统,羊披、托盘、舞姿构成了“跳菜”的舞蹈象征符号;餐具、橱具、饮具、菜品则构成了“跳菜”的饮食象征符号,舞蹈象征符号和饮食象征符号又由跳菜人这一主体舞动菜的活动融会成一个传递意义的跳菜象征符号系统。而舞蹈和饮食两个领域的象征符号本身带有多示性、多值性和多义性的特点决定了“跳菜”各种象征符号成为能指的信息载体,并以它们为媒介,通过抬菜人和下菜人诙谐幽默的舞蹈表演,表达出象征符号所指对象蕴涵的深层文化意义。咫尺见方的场院,上演的是彝族远古走来的历史诗篇;真实的舞台,创设了“跳菜”与宾客交流的平台;质朴的展演,建构了舞蹈走向生活的范例。南涧彝族生活因“跳菜”而出彩,民族民间艺术因“跳菜”而绚丽。在每一循“跳菜”的十几分钟内,既完成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提炼,也实现了艺术美化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这一切都得益于彝族祖祖辈辈流传下来对生活与艺术的真切挚爱与自然表达。跳菜正是用观众欣赏的眼神、跳菜者的身体语言和宾客对菜肴的品味来演绎独领的“上菜”过程,彝族的族群意识、宗教观、价值观、伦理观无一不尽数展露,既实用又深刻的“跳菜”不愧是南涧彝族精神的象征!附件:(图片均由秦莹收集,李春云绘制)

注释:

①笔者在2006年1月17日―2007年2月28日为期1年多的时间内,先后实录了12场南涧彝族自治县婚礼跳菜,包括无量乡小古德、小比舍、红星、华山、杨家村;宝华镇阿里勿、陡嘴、四家村;小湾东镇二尺堵、龙门;公郎盖瓦洒、箐门口。

②转引自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511―512页。

③舞蹈动作的解释主要由南涧彝族自治县小湾东镇茶世祥提供。

④参见瞿明安著《隐藏民族灵魂的符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49页。

⑤[美]维克多・特纳著,万永德译《庆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