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优等生,让我欢喜让我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江苏溧阳213300)
在现实生活中,优等生总能得到老师、家长的优待和同学赞誉。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有部分优等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好高虚荣、冷漠孤僻、自居、妒忌等,这些心理中的灰色面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各方面发展。笔者现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优等生之“忧”一—“唯我独尊”
目前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自然成了家中的“小太阳”,人人围着他转,设法满足他的所有要求,有甚至过度娇宠和溺爱,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再加上优等生往往因成绩突出,经常得到各方的认可,久而久之便会有高人一等,唯和独尊的思想。行动中不经意间就会表现出极强的支配欲,好发号施令,常以自我为中心。
【案例】
小涛出身家庭良好,天资聪明,学习成绩优秀,是班上的重要班干部之一,可老师和同学们就是不喜欢他。平时总是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说话、做事总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令人难以接受。而且稍有不如别人的时候,便把别人贬得一文不值。一次足球比赛球队输了一球,中场休息时他更是冲上前去指手划脚,说你这儿不对,说他那儿应该怎样处理。有时甚至还会采取一些不适当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和虚荣。看到同学取得了好成绩得到了老师的奖励,还故意买来更高档的物品来摆阔。
【把脉】
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同学因为自己有某一方面的优势,在群体中总是以自己的态度作为别人态度的“向导”。自尊心过强,有明显的虚荣心,甚至有明显的嫉妒心。
学生如果过分的关注自我,使自我中心成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其身心健康发展是有害而无益的。首先,他在群体中竖起一圈樊篱,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其次,自我中心者的固执己见,听不进不同意见,还会影响他个人潜能的发挥。
【处方】
矫治这种学生的心理障碍,就要设法让他们认识自我中心的危害,学会接受批评,使他们明白自己并非“上帝”,只有以一个普通、平凡的交往者身份与别人平等相处,做到爱自己和别人,能悦纳他人的优点,发现他人的长处。才能突破自我,拆掉樊篱,消除障碍,走出“中心”,把自己融入到群体之中。
1.准确定位:认识自己,赏识他人
俗话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为了帮助他们准确的认识自己,我经常列举身边其他一些更优秀同学的例子或推荐他们读一读伟人的传记。结合班队活动、晨会课开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竞赛活动,让学生们都拿出自己杀手锏,展示自己的特长,如绘画、书法、演唱等。在肯定优等生聪明智慧的同时,也看到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欠缺面。使他们能从“唯我独尊”的小圈子里走出来。鼓励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友爱。
2.换位思考:学会接受批评
自我中心者的致命弱点之一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和接受别人的意见,接受批评并不要求他们完全服从于人,可以先让他们接受别人的正确态度,或者承认自己的错误开始,从而逐渐改变他们惟我独尊、固执己见的心理。
二、优等生之“忧”二——“耐挫力弱”
小学阶段的优等生很多在低年级时深受老师喜爱,各种表扬、荣誉不断,批评、挫折对他们来说就仿佛是沙漠中的雨点。但现实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不顺心的事随时都有可能会发生,再加上优等生习惯性的心理优势也会造成他们遇到一挫折或困难时易抱怨、放弃,而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顽强意志。
【案例】
思源是我所接触到的学生中很聪颖的一位,从低年级到中年级一直是“班长专业户”。他参加过不少比赛,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五年级时重新分班后的一次班长竞选中他以微弱票数失利,便一蹶不振。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做法:带头吃零食、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甚至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故意扰乱课堂纪律。一时间,让熟悉他的老师都感到莫名其妙。
【把脉】
优等生固有的思维定势强化了他们的优越感,而一旦这种优越感遭到挑战或不复存在,自然会激起心中不小的波澜。教师应当帮助他们淡化这种优越感,以平常心对待,允许失败,正视现实,不断超越。
【处方】
1.心灵交流:坦然面对,不断超越
首先,我及时走进思源的内心世界,了解其心理动向:他以为自己这次当班长肯定没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期望值,结果事与愿违让他一下子难以接受。通过谈话让他认识到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偶尔的失败与挫折在所难免,没有必要自暴自弃。告诉他新任班长是整个年级中的强手,可以说两人是各有所长。鼓励他努力做一个优秀的人,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下学期能再次荣任班长。
2.价值引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这一事件在班上也引起了轩然大波,我乘机让同学就此事写写自己的感受,并在课上组织交流。有的同学说:“这就是竞争的魅力,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进步!” 有的认为:“笑到最后的才是英雄,思源加油,下次我和你一起竞争。”“没想到竞争会这么激烈,我会不断学习思源的长处,完善自己!”新任班长宇写道。像思源这样优秀的学生班中为数不多,但富有这样潜质的学生或多或少也会从中明白一些道理。
学生的心理教育必不可少,优等生的心理教育更易被忽视。让我们走进优等生的心理世界,精心培植、呵护,解优等生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