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吕永中:文人设计,造物与塑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吕永中:文人设计,造物与塑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几年,社会上开始盛行茶道、昆曲雅集、香道雅集等原来古代文人的生活行为,您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其文化背景是什么?以及对其走向的判断是什么?

我一直尝试着观察和看待这样的现象和问题。记得在五六年前的北京,我看过一场紫禁城里的服装秀,具体是哪位设计师我不太记得了,但在他的设计中就已经很明确的运用了中国的符号。可以说,服装是设计潮流和方向的风向标,它预示了将来设计的节奏和价值观。于此同时我印象较深的便是在欧洲的跳蚤市场看到很多二手物品,他们还是很深的展现了西方产品发展的轨迹,从包豪斯现代设计的标准化到追求个性差异的当代设计。那么,随着中国物质经济的发展,我们势必要和西方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就促使我们进行文化对接,学习西方文明与文化。中国不是像西方循序渐进的发展,中国有着过往长久的断层期和现在飞跃的追赶期,我们无法做到“先文明再文化”,因此就出现了允许个体体验路径的存在。茶道、香道的盛行,可以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寻”的发展阶段,我们在经历了“断”“联”之后,需要更多的取舍,它们的出现是一段路径,一个形式“门”,能让我们更好的找到中国设计的态度和方式,以及更为重要的“价值观”。

这种文人雅集对当下的生活形态,以及设计形态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否可能出现传统文化在生活层面的复兴?近几年大量的中国设计师开始研究传统,并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进行融合,您认为这样的创作方向会否开创出一个全新的中国设计的时代?

我在给CIID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今年1月会刊的卷首语中,有这么说过一句话“复古更像是种描红状态”。现在很多人在甄别茶道、香道的“正宗”“派别”,我觉得这些不是重点,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时空点,它们是时代和生活的选择,我们似乎更应该尊重当下,当代。

这里要提及的便是“中国设计当代性”这个话题,我觉得说到当代性,一定要规避两点,一点是设计仅仅是西方当代产品式样的copy,点是设计仅仅是将老祖宗的东西进行修改,真正的“中国当代性设计”应该是有自己的观点,物的背后是有一定的逻辑,解决当代人的问题,不是为做而作。

最近您在设计上关注那些话题,或者说您在研究和思考的方向是什么?原因又是什么?

我是有意识的将自己脱离了西方设计这个圈子一段时间,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在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的前提下,我们所关注的“小”已经足以代表大众了。因为作为设计师品牌,我的生活需要和状态呈现。足以代表了“半木”品牌产品的定位“小而美”,我们的宗旨一直是在解决部分当下都市人群的问题,让他们在我们塑造的产品和空间中得到入世的从容。

我最近在腾讯会有五节课的视频,主要还是呈现了我做“半木”以来设计上的一个“体系”,从混沌时空,闷骚聚气,到寄情,再到造物与塑人,半状态的禅意,应该算是我做设计以来研究和思考方向的个初步整理,之后我还会充盈这个体系,让它得以形成一种模式探讨。

您认为当下中国生活层面有哪些变化会对未来的中国设计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当下的设计有哪些积极的因素,这些积极的因素有可能将中国设计导向何方?

影响可能更应该以“格物”来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由格物到致知,有一个从积累有渐到豁然贯通的过程。我们最终是要“造物”,所以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

有时候我们对“文化,文明”都会有些误读或误解,但这种不准确,正代表了有疑义,从而去探求它的真实性和可能行。

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设计体系对当下中国设计的不同影响,现阶段这些影响将对中国设计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西方设计更像是几个弱智在做设计,但他们却形成了很好的设计氛围,得以让设计更有意义的发展:中国设计更像是几个智者在做设计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圈子,但却无法形成更为包容、交叉的大气候。现阶段大家都开始尝试,就像我之前说的,它是一个门和路径,关键看有多少人得道。可以浅入深出,找到中国设计本真的方法。

您是否认为中国设计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文化寻根和文化定位的时代?(您是否认同“中国设计开始了自己的新文化运动”这样的一种说法?为什么?)

我觉得说是“新文化运动”似乎有些大,新文化是运动,或许我们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文化复兴”或许是更为准确的说法,我们是寄情于中国设计所带来的新变化,新精神。

在设计该如何面对传统这个问题上,一直有不同的观点,您个人是如何面对这个问题的,可否结合您的创作实践做具体的解释?

我的实践告诉我设计还是做人群的,“生态・情态・形态”是它的表象。人在一定的环境中才有一定的追求,更有相匹配的生活方式。设计是激发了生活的可能。我也是在我35岁的时候才开始做“半木”,但我想清楚了我的定位,但同时还在不断认清和修正自己。我们一直研究木,我觉得你得敬畏它才能得到它。贝聿铭说过,建筑是门大艺术。设计也是,要找到设计可以“落得住”的本源,这也就是我们说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