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向世界顶峰攀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向世界顶峰攀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他是一位世界知名的金融学家,一位不平凡的学者。中国大陆开放后,他是第一位进入美国大学执教金融学的大陆学者,也是第一位在美国大学获得金融学终身教授之后回国全职工作的学者。

在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明亮宽敞的办公室里,执行院长张春教授微笑着向我們娓娓道来他的经历和思考。

上海是张春的出生和成长之地。或许是天赋使然,从小他就喜欢钻研数学;张春的母亲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大学教授,在家庭氛围熏陶下,他对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擅长运用严谨的数理方法研究问题。

张春的外祖父曾是一位实业家,早年还在美国和加拿大生活过,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从外祖父的描述中,他对太平洋彼岸神奇的新大陆有了朦朦胧胧的憧憬。他想去闯一闯,去亲身体验一下。

上世纪80年代初,张春如愿以偿地负笈美国。拿到美国俄勒冈大学数学硕士学位后,张春开始不“安分”了。他想在专业方向上冒一次险:转攻金融学。上世纪80年代,赴美留学的中国大陆学子,绝大多数选择的是理工科专业,读经济学的已不多见,学金融的更是屈指可数。

对于他的选择,一些美国人疑惑不解了:中国人为什么要来美国学金融?能学好么?学成以后有什么用?对此,张春只是自信而温和地抱以一贯的微笑。他发现,美国的发达与其金融体系密切相关。他要探索其中的奥秘。何况,中国未来也需要金融学。张春相信会有这一天。

在攻读数学硕士时,他已修完经济系本科课程。后来又学了金融系的课程。坚实的数学基础使他在研读金融学时如虎添翼。1987年张春获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Kellogg)管理学院管理经济学和决策科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方向是金融学。随后他受聘进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执教金融学,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在美国的高等学府向美国学生传授金融学,这是让美国同行和中国留学生大跌眼镜的新闻。

从助理教授、副教授直到终身教授,张春一步步向上攀升。他在公司金融等主要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担任过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他以自己的成就证明,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也能登上金融学的国际高峰。

上世纪90年代起,他每年总会回国一两次,每次回来总有耳目一新的感受。目睹中国、上海的巨大变化和进步,他由衷地感到欢欣鼓舞,也为之着迷和思索。

2002年起,张春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兼职任金融学特聘教授。2004年,他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向已执教了17年的卡尔森管理学院请假两年,回上海出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全职教授。两年后,他毅然辞去了令人羡艳的美国大学终身教授的席位。

回忆当年的情景,张春笑着说道:“当时,我已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而美国今后几十年的发展是可以看得到的。我已经没有太大的兴趣去体验了!”

“中国这几十年的变化简直可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如果不去亲身经历这样的变化,不去研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又是怎样做到的,那就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张春说自己喜欢“挑战、冒险和创新”,“一个人这一辈子应该去经历很多事情,不应该总是重复自己。”

上海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后,金融领域高级人才匮乏的问题尤为突出。张春欣喜地发现,自己在金融学领域的专长有了用武之地,回国研究和执教能够贡献出一份力量。

从2008年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开始筹建起,张春就一直参与其中。2009年4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正式揭牌,张春受聘担任执行院长,主持学院日常管理工作。

“我喜欢创新,喜欢研究和琢磨新问题。”张春愿意过来的原因之一在于这是一份全新的事业,是人生中的一次新的尝试和挑战。作为一名学者,可能更想回到研究和教学中去。但是,把中国的金融学院建成国际一流更会让张春充满成就感和自豪感。

前一段时间,张春遇到一位美国的大学教授,他向张春感叹,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完全超出一般美国人的想象。而且,用美国的一些理论也解释不了中国的现象。

张春说:“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是独一无二的,目前还没有出现能够解释这一现象并得到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理论。从中国经济成长中总结出规律,甚至创造出一些新的理论,对我而言是研究中国经济的最大动机和乐趣。”

张春的太太也随他回到上海生活。回来后还能就近照顾他年迈的双亲。张春和太太是在美国认识、结婚成家,育有一子一女。他希望让儿子亲身感受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因此安排儿子回国生活了四年,并在上海念完了高中。

“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成长非常有意思,今后30年可能会更有意思。一些重大的变化还没有发生,如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市场化。”张春说未来会继续留在上海与中国经济共成长,并希望能迎接更大的挑战,开创出更远大的事业。

刨建国际一流金融学院

问: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上海市决策层早就想办一所国际水平的金融学院,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而教育部规定必须依托传统体制内的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马德秀书记是在体制内思想非常开放的一位管理者,她主动向俞正声书记提出,由上海交大来承办这样一所学院。

办学成功与否最主要靠体制,体制上要允许放开和创新。市里的目标是在上海建成国际一流和国内最顶级的金融学院。我們学院是教育领域“体制内的特区”。主要体现在管理模式和人才引进模式上。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成员中一半来自市政府,如副市长屠光绍、金融办主任方星海;还有一半成员来自上海交大。理事会对我們没有束缚,不加干预,允许放手实践。重大事项由教授委员会决定,这是最重要的决策机构。我們每年要向理事会汇报,也会向市领导汇报。屠光绍理事长对我們的工作相当满意,认为办学效果大大超过预期。

院长是王江教授,他是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MIT的办学模式有权威性,他的学术水平也很高,为人非常认真和谦虚,在国际上很有号召力,很多教授都是受他的感召而来。一般都是他先联系好,再由我安排落实。我的角色主要是负责学院的日常管理,同时也参与日常教学。

目前学院已有全职教授18位,还有20多位特聘教授(每年来1到3个月)。他們都来自美国、加拿大的第一流学校,引进标准非常高,终身教授就有6到7位。大部分是华人,也有对中国感兴趣的非华人学者。学院聘请的资深教授待遇与美国相当,这是市里认可的。

问:如何维持日常运营?教学和课程设置有哪些特色?

答:上海市对学院有一个六年计划,已拨给学院3亿多办学资金。目前依靠办学收入差不多已经打平。已开设金融MBA、金融EMBA和面向全国招生的金融硕士,还在培养博士生。另外还开设了高端培训班,为上海、国内金融机构培训高级人才。课程设置与国内不同,而是与国际方法接轨,在国际化教学的同时联系中国实际,而不完全是书本知识。还建成了当前国内大学中最先进的综合性金融实验平台。

问:有待突破的瓶颈是什么?何时有望实现目标?

答:最大的瓶颈还是在人才引进上。教学项目发展太快,还有很多在洽谈中。希望引进更多的资深教授,但早期出国学金融的很少,达到资深级别的华人教授更少,而管理学资深教授比金融学还要稀缺。回国做全职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国外稳定的工作、生活环境、家庭等。非华人学者还有文化环境的障碍。此外,还缺少能够按照国际模式来管理的有经验的行政管理人员。

我們通过国际交流、依据国际水平、运用国际方法来研究中国金融,目前已是国内最顶级的金融学院。再过10多年,当中国GDP超过美国时,我們一定是世界上最顶级的研究中国经济的金融学院。

问:对金融改革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何看法?

答:中国金融研究院与学院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这是一个开放的研究平台,一直在做金融体系改革的研究。2010年至2011年初,替温州金融办做了方案,被温州金融改革“12条”所吸收。去年替央行上海总部做了三个项目,多与人民币国际化有关。金融改革的关键是利率市场化,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关键的是人民币自由兑换。只要中国经济继续增长,这些问题如果都能解决好,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对此我非常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