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游蜀河古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游蜀河古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那古色古香的石板路、狭窄的小巷、斑驳的旧宅静静沉睡着,向远道而来的游客诉说着当年的繁盛。

大约35年前,我沿汉江赴三线途中,傍晚曾下船在蜀河古镇的木板楼留宿一夜,次日天未明便登舟赶路了。但就是那匆匆的一瞥,却使一个外乡人在30年中,对这座两排斑驳商铺夹着一条石板路的古朴小镇情牵梦绕。最近借长假休息,我和数位朋友相约重游蜀河古镇,拥抱这里的山,亲吻这里的水,又找回了当年的感觉。

陕西省旬阳县蜀河镇,位于蜀河与汉江汇合处,西距县城60公里。清代中期后,外地商人大量拥入,集市贸易兴盛,县内蜀河口舟楫络绎不绝,商贾云集,当时陇海线未修,由汉口沿汉江至蜀河口,再经蜀河口、双河口、镇安、柞水到西安,是关中通往湖北的唯一物资通道。蜀河口成为汉江上游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

外来的京广杂货、粮盐、布匹,本地的桐油、漆耳、药材等土特产,都以蜀河为交易集散地,素有“小河口”之称,以货币流通的活跃被称为旬阳的“钱窝”。当时蜀河外地客人五方杂处,皆修有会馆,如陕帮三义庙、黄帮黄州馆、回帮清真寺、武帮武昌馆、江西帮万寿宫、船帮杨泗庙,还有本地帮的火神庙等。

民国三十二年(1943),蜀河镇有客户69家,其中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大商号有:恒顺德、轩记、恒玉老、老生祥、益泰恒、吉庆和、日升恒、同春福、复兴恒、源茂玉等11家,约占全镇商业资本的40%,大部分皆从外地迁来。民国三十七年至三十八年,因蜀河一带战事不断,该镇商户或破产,或停业,市场寥落。

当我三十年后故地重游,看到的却是一条大路和新建的房舍。路边有不少小商店、饭馆,还有一处很大的集贸市场,卖着各种蔬菜和山货土产。经小饭铺店家的指路,走入旁边与新街并行的一条老街,遥远记忆中的古镇才又活现在眼前。那古色古香的石板路、狭窄的小巷、斑驳的旧宅静静沉睡着,向远道而来的游客诉说着当年的繁盛。我已经记不起当年是睡在哪一家店里了。这些土红色铺板门的商铺早已歇业,成为普通住宅。

穿过路西店铺中间的小巷,顺着台阶坡道可以缓缓上山,一座座古朴的住宅就建在山坡上。我注意到这里流行用薄薄的石板当瓦,一层层斜着覆盖在屋顶上。这石头房子自然坚固无比,夏天住着一定很凉快。路上碰到的人很少,偶然看到一位老大娘走过便和她拉了几句,得知她叫范增莲,已经七十多岁了,在蜀河土生土长的,七十年没去过别处。她说:“儿子、女儿都在外地,我的日子过得很好。”

顺台阶一直上到后坡,就来到当年清代的“黄帮”即湖北黄州籍客商建造的黄州馆门前,这里原名黄州帝王宫,旧时为黄州客商聚集的会馆。据现存清光绪元年(1875)碑记,黄州馆初为黄州“在蜀贸易之诸君倡举而成”,其始建不早于清代中期,坐西向东,背依山坡,建筑虽系分期造作,但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层次分明,既与我国传统宫殿式的楼阁相符,又具有浓厚的南方建筑特色。大门门楼实际为乐楼后墙,门面饰作三重檐牌楼,正楼高约10米,额坊为石雕,门前台阶上有对称的石狮和抱鼓,中柱、边柱以及次楼均为砖砌砖面,中间横额上有“黄州馆”三字。两旁有楹联,一些字迹已漫漶不清。牌楼与乐楼巧妙相接浑然一体,设计精心,构筑精巧。歇山式顶正脊正中镶嵌瓷瓶鸱吻,翘角自45度扬起,乐楼不设山墙,观众可以从正面和两侧观看演出,楼上悬金匾一块,上书“鸣凤楼”三字,书法严谨俊逸,署武昌某状元所书。乐楼门枋刻有浮雕,天花板做八卦装饰,图案上下错落,交替重叠,构建精巧。乐楼与拜殿相对,乐楼前南侧有对称的厢房数间,楼上有廊,可做看台。拜殿前还有石柱、石碑二通,两碑均为清光绪元年(1875)所立,其中一通记录了该馆创建的历史、捐款者姓名及银钱数目;另一通为罗姓“黄帮”成员卖房给黄州馆以还旧账的记事碑。拜殿后面的正殿,面阔11.65米,进深7.96米,硬山式顶,由于地势层层抬高,甚是雄伟。

出黄州馆右拐,行至后坡南端就看到杨泗庙。庙坐西向东,背依山坡,南临汉江,面对蜀河,为清代蜀河船帮会馆。大门的楹联是:“福德庇洵州,看庙宇巍峨,云飞雨腾;威灵昭汉水,喜梯航顺利,浪静波平。”据庙里残碑推断,大约创建于清朝中期。现存建筑有上殿、拜殿、乐楼和门楼。上殿面阔11.1米,进深7.45米,檐柱高4.6米,硬山顶,上殿前为拜殿,面阔11.1米,进深8.3米,檐柱高4.7米,硬山顶。拜殿对面为乐楼,乐楼为高台建筑,面阔10.15米,进深4.79米,檐高7.86米,歇山顶。乐楼前有对称两层厢房数间,楼上有廊,似为看台。与乐楼相顶为门楼,为牌楼装饰。门楼两侧封火墙作卧龙状,具有鲜明的南方特色。可惜由于年久失修,这些建筑已破败不堪。大门左侧有石碑一通,字迹已漫漶殆尽。据县志载,庙内存有同治六年(1867)和光绪八年(1882)的保护船工利益碑文,有较高历史价值。旬阳知县孙潍严禁埠头讹索船户告示碑,蜀河船帮镌刻于清同治六年正月二十日(1867年2月24日),孙潍签署的告示,旬邑船户装载商货向有旧规,每大船一只给埠头领契及帮差钱一千七八百文,小船每只给埠头领契及帮差钱一千三四百文,近有不良埠头不照旧例额外讹索船户,合行出示晓喻,自示之后,如有埠头写契不照旧规,额外勒索者,准该船户指名禀案以凭究办。本具言出法随,决不宽贷。实贴蜀河口税局勿损。听乡人说,河对岸本来还有三义庙、火神庙,可惜前些年都拆毁了。

在蜀河镇的老街上行走,听当地老人回忆,过去这里的节日民俗很有特色。最有名的是“蜀河站龙”,源于湖北麻城,一般都在夜间观赏。龙头内点83支蜡烛,连头带尾长十余丈,舞龙人腰缠数围老布,置龙头灯竿于腹部,双手挺竿左右摇动,非力气过人者不能胜任。还有一种“蜀河滚龙”,长约三五丈不等,多以青白或红黄两条龙对舞,配以紧锣密鼓及长管号乐,在燃放的滚滚硝烟中,两条巨龙穿云钻雾,上下腾挪,追扑着红色宝珠,时而摆尾,时而跳跃,时而盘柱,时而漫游或腾飞,舞者感情奔放,技巧娴熟,配合默契,观者意驰神往,尾随相跟百看不厌。还有彩车,形制为一车5人:一人推,一人拉,一人帮,二人坐,竹篾扎制,纸糊灯饰,即兴表演,主要表现山道上人推车的各种动作,或赶集逛庙会的路上,或回娘家走亲戚的途中,或穿街过巷,或上坡过桥,或车陷泥泞,随路颠簸,歪斜倾倒,旁边肩跨褡裢布袋男子不时做艰难推车状,表情姿势甚为诙谐。

傍晚时分,我恋恋不舍地告别了美丽的蜀河镇。在许多古镇游的旅游书中,都没有提到蜀河镇,我觉得有义务在这里做个宣传,让更多背包客知道在西部大山中还有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