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加强方法指导,充分发挥背诵的积极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加强方法指导,充分发挥背诵的积极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背诵、朗读是培养语感、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因为诵读过程是语言的音形信号系统刺激视觉、听觉等神经通路而产生感知、形成表象,进而会意、体情、明理、辩法。 背诵,也是中国传统教学一贯重视的方法之一。然而在语文教学改革大潮中,它受到了冲击,甚至被否定。不少语文教师认为,背诵是古老的教学方法,是程序化的教学形式,不愿意也不敢理直气壮地抓背诵,把它和“死记硬背”相提并论,谈“背”色变。我则认为语文教师要落实好背诵这项基本功。

一、正确认识背诵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中学语文教学法》指出:“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它有助于强化记忆,巩固知识,深入领会课文,提高说话和写作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环,背诵有自身的特殊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

学语言必须遵循语言的规律,通过熟读背诵,能让书面语的一切言语要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最后随着诵读的增多,印象越积越深刻。这些言语要素,例如丰富的词语、多变的句式、言语的通畅协调,分寸情味,直至形象、气势等等,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当学生一遇到内在的(自己表达)或外在的语言刺激时,就能凭借这个系统不假思索地分辨出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滞畅、表达的优劣。这时,就形成了语感能力。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在初中三年要熟背80篇优秀诗文,其道理也就在此。

巴金曾这样介绍他的切身体会:“我背诵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两百多篇散文的选集……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却讲不清楚,有一部分我不但懂得而且喜欢,……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我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我仍然得感谢我那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的真正的启蒙老师。”(见巴金《写作生活的回顾》)巴金是这样,老一辈学者恐怕都有类似的经历。尽管有人讥之为“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须知,必要的“死记硬背”在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熟读背诵就是语文学习的本和源。

1、有助于强化记忆,巩固知识。

培根说:“一切知识都不过是记忆。”青少年正处于记忆力最旺盛时期,有很大的记忆空间。这时,就要死死地记一些,硬硬地背一些,这就是语文基础,这就是本钱。

2、有助于深入解读文本。

老一辈教育家徐特立曾说过:“要理解,必须记忆基本的东西。”只有读得多了,读得熟了才能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即便在背诵时对文章的意义和内容不甚了解,但当它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蓦然回首,往往无师自通,大彻大悟,学生在背诵过程中感悟到的哲理和意境,有些是教师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述的。“书熟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有助于提高说话和写作能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说”和“写”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掌握大量的丰富的词汇,把握语言结构组成的习惯,并学会运用一些思维方式和表达技巧。只有头脑中储存的语言材料多,表达能力才会强,而这一切的积累、储存,都离不开背诵。

古往今来的许多大家,名人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背诵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韩愈“口不绝于六艺之文”,白居易苦读至“口舌生疮”,欧阳修则是“昼夜废寝,唯读书是务”。戴震也强调,要提高说和写的能力,不注重背诵“犹渡江河无舟楫,欲登高而无梯也。

”多读胸中富,多写笔生花",只有多读多背,并将之烂熟于心,方能流之于口,方能付诸笔端,真正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由此看出,背诵是符合语文教学特点和规律的,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对于背诵,我们既要继承,又要发展。像古代应付科举考试的背诵,就走入了死记硬背的死胡同,不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背诵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只有跟其他手段配合使用,才会取得理想效果。如何进行有效背诵?

二、注意背诵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背诵的效率。

教师应提供背诵方法并加以指导,让学生少走弯路。洛克指出:“教师的重大作用和技巧,就在于尽力使得一切事情变得容易,尤其是在学习文字方面,最不应该使儿童受到窘迫。”没有什么东西比良好的方法更能为学习着扫清道路。不妨尝试采用下面三种方法进行背诵方法指导。

1、朗读成诵法。

在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训练学生读出词语的感彩、意义上的区别、语气和语调;通过对音调、节奏抑扬顿挫的把握,来感受语言的完整性、准确性、条理性、生动性、思想性,在增强语言感受力的同时提高背诵兴趣和背诵能力。例如背诵《春》时,文章篇幅较长,我主要从朗读入手,分解文中描绘的“春风图”、“春雨图” 、“春草图” 、“春花图”、“迎春图”,要求学生朗读时语调、节奏要时缓时急,时低时高,时温柔时激昂铿锵,学生在用心朗读中渐渐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把握文章内容,减轻背诵的压力。

2、去粗取精法。

针对学生实际,要求学生重点背诵那些前所不知的东西和重点部分,要抓住文章的关键词来进行阅读,有选择地背诵“华彩乐章”。诵读诗歌要抓住画龙点睛之笔,抓住关键词句,诗歌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诗人情感在诗歌中的走向。如:一些诗词,教师可引导学生背名句、背主旨或归纳写山、水、乡愁、友情等的句子。对课文中优美的散文、精辟的议论文和其他文章中的精彩片段,一定要熟背能详。如课文《周庄水韵》,我们应该认真品读第二次到周庄的内容。作者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写了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只有这样有选择地品味、背诵一些名句、名段、名篇,才不致于“泛滥成灾”。

3、提纲挈领法。

教师只有帮助学生理出背诵材料的结构线索,提纲挈领,使之化繁为简,才会在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如《曹刿论战》的第一段的主体部分是背诵的难点。教师可先做内容指导:本部分是运用对话的方法,围绕“何以战”展开讨论。通过曹刿的连发三问,鲁庄公的连续三答,最终让鲁庄公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用二人对话形式进行练习。并且还要让学生明确曹刿和鲁庄公的“三问”和三答在句式上大体有相似之处,只是在同一词序上换字。教师只要帮学生抓住了纲领,理清了思路,背诵就易如反掌。

4、整合归纳法。

初中三年需要背诵的篇目不少,为了提高背诵效率和记忆时效性,我按照作品的题材、主题、朝代、流派、作者创作倾向、表现手法等方面精心对必背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整合归纳,使杂乱的知识变得有序和易记并且不易忘。如:诗歌按照描写风、花、雪、月;季节变化;赠别诗词;爱国情怀;山水田园诗;边塞诗;豪放派;婉约派等等进行分类整合,使记忆的内容能变厚为薄,记忆的通道畅通无阻。

三、采用丰富多样的背诵形式,激发和保持学生诵读的兴趣。

有些教师布置学生背诵课文,自己则无所事事地坐在旁边看,这种单调的背诵形式如果不改变,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势必得不到提高。下面四种形式既可以达到背诵课文的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1、打擂台赛。

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擂台赛。由学生自由上台,看哪个同学背得最准确,最完整,就是擂主。在这激励之下,学生的背诵热情一定会高涨起来。

2、“对歌”式背诵。

把学生分为男女两组,男同学背一句,女同学背一句。这样的形式,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背诵的趣味性,而乐于背诵。

3、举行朗诵会。

如教《春》时,教师可事先布置背诵,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感悟最深的一段,上台有感情地诵读。

4、“记录式”背诵。

教师在墙上张贴记分名单,学生每背一篇,就在记分名单上给他画上一杆小红旗,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扛”着红旗朝前走。

还有,我们不能单方面让学生背,不是说“身正为范,技高为师”吗?我们也可以范背。

这些丰富多样的形式,既检查了背诵情况,又激发了背诵兴趣,调动了背诵的积极性,这样组织背诵,无疑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师只要充分认识背诵的重要性,改变对背诵的不正确看法,理直气壮地抓背诵,并赋之以新的内容,那么背诵一定会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方面,继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