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商业写字楼广场的园林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商业写字楼广场的园林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近年来,商业写字楼的快速崛起,使得其附属的写字楼广场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地位也日益提升,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内外许多商业写字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其楼前的广场设计成生态型或是景观型的广场形式,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借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增加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广场 写字楼 生态 园林景观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106-02

1 引言

广场是欧洲城市最重要的政治与象征中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公共空间,是社会生产的关键与焦点。早在公元前4世纪末,一些希腊城邦国家已经出现相当成形的、由公共建筑围合成的广场原型──阿果拉,它是在方形住宅区街廊的中央由神庙、集会堂与长廊围合而成的广场空间,面向开敞的远方海港。这样的广场原型逐渐转化成罗马帝国的集会场(forum)与中世纪欧洲形形的教堂、市政厅。广场更随着早期希腊与罗马帝国的殖民城市与后期欧洲人的航海扩张而传播到北非、美洲与亚洲。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其作用也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尤其是近年来,商业写字楼的快速崛起,使得其附属的写字楼广场得到了迅速发展,地位也更显重要。

2 关于广场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国内一般对现代城市广场有这样的定义:“城市中由建筑物、道路或绿化地带围绕而成的开敞空间,是城市公众社会生活的中心,又是集中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艺术面貌的建筑空间。”(《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 园林 城市规划篇》)。城市广场占据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是人文景观和物质景观的结合体,是城市中环境宜人、尺度适中的公共开放空间,体现并继承发展历史文脉。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形态的结点,是城市风貌、个性的体现。它对城市有典型意义,并顺应市民的需求。而国外专家对广场的认识较之国内具体许多。他们认为:广场是被有意识地作为活动焦点;通常情况,它经过铺装,被高密度的构筑物围合,有街道环绕或与其相通;有清晰的广场边界;周围的建筑与之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宽):H(高)有良好的比例。

3 当前国内外写字楼广场的现状

写字楼广场不仅是写字楼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也是体现一座城市历史和文化、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写字楼广场是城市特色的有力表述,是联系建筑群体并使之成为区块整体的核心空间,有利于弘扬建筑文化、展示城市活力,是企业员工、往来路人休憩、交流的公共空间,是写字楼乃至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形象窗口,有助于组织动态交通、建立有效的交通秩序。同时,写字楼广场对于改善小环境也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定位、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写字楼广场在国内外的形式有所不同。

3.1 当前国外写字楼广场的现状

二十世纪工业文明时期,写字楼是作为工业文明厂房的附属物存在的,换句话说,那时候整个社会主导理论是产生于工厂的,所以主要产值来自于车间而非写字楼。现在美国一项统计表明美国的税收税源的83.5%来自于写字楼而不是工厂,因为主要能给国家产生利润的都是写字楼。一个好的写字楼已经不再是企业炫耀实力的地方,而是能否激发员工灵感,让他更好的进行脑力创造的地方,这是衡量新时字楼的主要标准。

而要使脑力劳动者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使工作成为一种乐趣与享受,这对办公环境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现在发达国家比较流行的是,低密度的办公场地。所谓低密度的办公场地就是指,办公楼座所占的面积要远远小于空地与绿地的面积。这就决定了发达国家有些写字楼的环境不仅仅是广场的形式,而是一种更生态、更绿色的写字楼风景区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将写字楼设于郊区的山水之中,保持低密度的同时又注重个性化,符合郊区化办公的理念,并且在景观园区内布置餐饮、半开放式茶座、观景台等非正式交流场所。国外还有一种流行的做法,就是在办公楼的内部应用人工环境来达到办公环境的生态化,即把室外的自然环境逐渐地引入室内,如将植物的生长、阳光等空间形态引入室内,提供一种室内类似于自然的环境。有的甚至在写字楼内部建有绿地或花园,如美国的硅谷、爱尔兰都柏林的西区花园、德国慕尼黑的伊萨办公室等都体现了这种理念。

3.2 当前国内写字楼广场的现状

当前在国内还很难创造出生态型写字楼广场。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地方很难像美国硅谷那样在2万平方米大的绿地,中间就盖了占地3000平米15层的小建筑,所以现在国内的写字楼还是一个高密度的办公场地。这也就决定了现在国内写字楼广场的形式是以园林景观形式为主的城市空间。

国内写字楼广场在设计时,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在现有的空间里留有一定场所(如亭、廊、休闲座椅等)供员工休憩、活动,并拥有一定规模的绿地,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的“场所”精神。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同时根据往来的人流量和车流量来处理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将广场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进行规划,各功能区连成一体,倡导“景观与生态”的共同主题,将景观设计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和优美的城市景观,建设具有现代都市氛围的写字楼广场环境,实现社会效益和自然环境协调有序的发展,以取得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2.1 国内写字楼广场的景观设计

一般来说,写字楼广场的人流量都很大,因此拥有一个由大量铺装构成的主广场来疏散人流,就成为了写字楼广场的主要构成部分。若广场存在一定的高差,则一定会考虑残障人士的需求,设置专门的残疾人通道,方便他们通行。同时,写字楼广场都会从员工的角度出发,设置一些私密性的交流空间,如休闲绿地、休息长椅等,供他们停留、交谈;也会设置一些水景、文化石、雕塑等园林小品供员工观赏,使得员工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一个可以让他们放松、休闲的场所。写字楼广场的景观设计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出发,无论是休闲绿地的大小、休息长椅的间距,还是亭廊的高度、小品的观赏角度,都会以人的舒适程度,以及视觉的感官感受为首要考虑对象来进行设计,为员工营造一个自然、舒适的休闲环境。

3.2.2国内写字楼广场的绿化设计

有的写字楼广场不设或者是只设很少的绿地空间,这是因为这些广场的面积都不大,且活动强度很高。此外,有的写字楼广场面积足够,却不种植高大乔木,而是利用周围的长廊代替树木起遮阳的效果。这都是一些写字楼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写字楼广场进行的特殊处理。绝大多数的写字楼广场很少出现这种完全由硬质景观构成的情况,反而是绿化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尽管各个写字楼广场的绿地规模大小不一,形式灵活多样,但临街面都会尽量采用高大乔木配植树下小灌木的方式来隔离城市道路,减低过往车辆所产生的噪音。有大转弯的地方,则会按照相关的规范不种植高大乔木,避免遮挡行人和司机的视线,而采用单独种植低矮绿篱的方式来防止噪音,为员工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场所。

此外,写字楼广场在绿化过程中首先会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本地的乡土树种作为主要树种用于广场绿化,利用大冠幅的高大乔木为员工提供清凉、舒爽的休憩空间。同时在写字楼广场的休闲绿地内,除了栽植高大乔木以外,还会按一定的比例栽入彩叶灌木和彩叶地被,组成稳定性好、外观优美、色相丰富的多层混交群落以美化环境,更好地提高写字楼广场的生态效益,创造一个“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植物景观效果,营造亲切自然、环境幽雅的城市空间。

4 结论

随着现字楼的发展,写字楼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关注写字楼周围的环境,因为环境的好坏是能否调动公司员工积极性,增加企业利润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写字楼广场也就成为能够改变写字楼环境的重要设施之一。只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写字楼广场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优秀的广场景观设计是时代性、地域文化性、自然环境性的综合反映。欧洲与美国的写字楼广场生态、朴质、简洁,既突出城市的建筑风貌,又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而日本的写字楼广场会有一些装饰性的内容,但并不过火,也体现出日本岛国的文化特色。而国内主要是以园林景观型的写字楼广场为主,并没有发达国家那种纯生态型的写字楼广场。但无论如何,生态、环保、绿色却是我国未来写字楼广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设计者们在不断地努力。我们期待国内早日出现生态型的写字楼广场,也希望能有更多优秀的园林景观型的写字楼广场出现。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广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 荆其敏,张丽安.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 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形式与装饰[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4] 王洪成,吕晨.城市园林街景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5] 朱捷,黄明顺.此地??此景??此时城市广场特色设计探讨[J].中国园林,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