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临秦官印篆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临秦官印篆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少年时学刻印,一位虽名不出乡里却真懂篆刻的老师私下告诉我:不必相信有些篆刻教课书说的学篆刻必须先摹刻多少方古印才能言及篆刻创作。有些老师教学生说,欲学篆刻,先摹刻一千方汉印再来见我,这其实都是些陈词滥调,是对“印宗秦汉”的机械理解,甚至是故弄玄虚。其实他自己学印时也没有耐着性子去摹刻一千方汉印。真的摹刻一千方印,恐怕得两三年时间,且不说这毫无趣味的机械性劳动,如真是照老师说的完成了,两年来对汉印模式的就范与定型,确定了一生的印路子可工稳、可精致而难以言及突破性的独创。此论貌似正统而实则愚人。

当时,我对这话似懂非懂,觉得这位老师有点狂言。但临摹汉印的索然无味我是尝到过的,虽然我也临过一些古印,但始终未能确定一个目标去完成摹刻汉印多少方,并且没有一次是一丝不苟地复制范本。及年龄渐长,随着学习书法篆刻的不断深入,我开始意识到,临摹古印只不过是用心熟悉古印中的篆法,深入理解通过印面传达出来的金石古意,但古印或铸或凿,水浸土锈,本无刀法可言,如照猫画虎去摹刻古印,必然修削制作而成。如不囿于古烂铜印的斑驳面貌意欲寻求刀情石趣,又何必自困于机械摹刻古印之中呢?

既然临摹古印的目的是熟悉篆法而不在学习刀法,那么就没有必要摹刻,摹写古印文照样能达到目的,而且事半功倍。我年轻时生活及学习条件极差,要去打工以养家糊口。每天上工时,包里带上一个本子,一本《汉印文字征》之类的篆刻篆法的书,工间暇时,就用铅笔在本子上临摹古印中的文字,久而久之,对汉印篆法就很熟悉了。休息日在家,选印谱中的汉印印文用条幅形式写成书法作品,竟然古意盎然。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事,至今半个多世纪了,可称为“无内容书法”创作之先。后来与英年早逝的印友查仲林交流间,无意中说及此事,他也有着同样的经历:仲林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期间,随身携带的只有一本《说文解字》,他能耐心地把《说文解字》通读数遍,要感谢那段精神极度空虚的时光,而且年轻时的记忆力很强,学的东西终身不忘。他用钢笔在笔记本上临摹《说文解字》书眉上清人写的小篆字头,几年来,使他对小篆非常熟悉,为他后来的篆刻创作打下了文字与书法的基础。

2003年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我的书法篆刻集中,载入了一幅我取秦官印印文为内容写成的书法条幅。这是延续当年我集汉摹印篆写条幅的创作方式。之所以不写汉摹印篆而易作秦官印印文,因为汉摹印篆模式性太强,虽也有许多变化,有其方化、印化的基本模式不易突破,突破了也就不成为其摹印篆了。而秦印篆法中包容着战国古玺印篆文及汉摹印篆两种元素,是二者过渡期的篆书艺术形式。这种过渡时期的艺术样式包容的信息最多,可塑性最强,给后人的启示最多。罗福颐先生说:“秦印文字有自然风趣,整齐而不呆板,有类权量、诏版上的书法。”比起古玺印的篆文,秦印篆文增加了“印化”的规整,比起后来成熟完美的汉摹印篆,秦印篆文又多了许多错落变化,有着自然的天趣。而秦官印与私印相比较,官印多了一些方正堂皇之意,而私印多一些率真天放。二者相比,秦官印篆与汉摹印篆接近一些。这个条幅的秦官印印文选自罗福颐主编的《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中,未按印谱中的顺序,而是依书法的章法需要来裁取。作品尺幅207cm×50cm,较薄的红星棉料,用一得阁普通墨汁蘸水写成,故墨色没有用宿墨丰富,但写时注意强调了浓枯燥润的变化。书成后徒手画上竖线朱砂界格,印文之间又画上了朱砂句号,以作为装饰效果。完成后,自觉作品意味甚古而形式较新,用了装饰手段而无工艺痕迹,临摹古印印文而以全新形式出之。

2009年我在集中创作一批扇面时,其中有一张扇面就是拟集秦官印印文条幅的形式创作的,只不过是将我自己所刻的印文集于一个扇面之中,在形式上也别具一格。扇面中的篆法是秦官印篆法与汉摹印篆的杂糅,此路篆书有两忌:一忌刻板,要在整体形式的单纯不变中求结构及用笔的有度变化,不知变化则会写成工艺化的美术字;二忌变化失度,破坏了汉篆统一方化、隶化的大基调,也就不是汉隶了。变与不变重在“度”的把握,要在必然中求自由。其实古人此类书迹中处处都能发现妙处,处处都能给我们启示。2003年出版的我的作品集中还有一幅是我临写的秦诏版扇面,落款处写道“秦廿六年诏版,学篆刻者必习之”。秦诏版与秦印文字是息息相通的,同代的书、印,文字是可以兼容的。比如汉印与汉隶,除字形结构与点画的刀笔形态有区别外,其内在的血脉是相通的。如试取《张迁碑》中的四个字结成一方印,汉印气息会自然浓重。

大象出版社曾出版过我的一本散文随笔集《边缘断想》。的确,处于边缘的东西每每是不成熟的,但又是鲜活的、包容丰富的,地域的结合部,时代的衔接处,也就是两个文化圈的结合部,最能启发后人艺术创作的灵感。从篆到隶的过渡带是战国末期一直到西汉初期,其中心是秦;从隶到楷的过渡带是从三国末期一直到隋,其中心在南北朝时期。秦和南北朝的书法给后人的书法创作启示最多,一旦成了完美的近乎工艺美术字的小篆(秦只有15年,《泰山刻石》样式的小篆并未推行开来,民间大量使用的是由篆到隶的混杂写法)、完美的汉隶、完美的唐楷,就只剩下了丰富的技法与完美的形式,而“过渡带”中那些能引发想象力的东西没有了。俗言“美酒应求微醺后,好花当看半开时”,此亦秦诏版、北魏石刻中之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