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穿透浅表 突破关卡 散议为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穿透浅表 突破关卡 散议为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某语文教师QQ群里,一位老师提出了如下作文问题:

世界是理科的,心是文科的。

请以“理科与文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怎么指导?

我跟帖回了一句话:“老师要特别重视思考这个问题:学生看到这个题目后第一时间会作何感想?”我这个提法,可能不同于多数老师的那种审题构思先行的想法。因为我考虑的是,对学生而言,别看这个材料文字形式简单,其实下笔进入写作状态很难。因为,一般说来,材料越短小,理解空间和难度往往反而越大,原因与我们对逻辑学上概念的内涵外延关系成反比的理解差不多。换句话讲,词句少了,也就少了对比、联系、思考延伸的空间。

于是我想到,学生下笔最先可能需要面对的,不是立意而是字句,因为“世界是理科的,心是文科的”跟一般较长材料不同,句子很短,所有思考都必须围绕这几个字展开,显然需要对它阐释、比附、联想,才能打开思维的空间。只有这一关过了,才有可能开启下一关,即对立意的把握。我开始试图完整还原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问题,答案和过程,并由此产生了以下几点粗浅的思考,在这些思考中表达了我的一点与众不同的看法,以期引起大家的注意和讨论。

一、导语阐释

这个导语短小新颖。我们坐在办公室里平静地分析它,与考场学生紧张环境下的分析思考,不可同日而语。这里的分析阐释,更多的是宽缓环境下,一个语文老师的思考。所以,不能拿来要求和评判学生,但可以作为学生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在我看来,它既有哲理,又含诗意,很不简单。理由如下:它首先是表判断的,一前一后,两个肯定判断;其次是对比的,很明显,世界与心,理科与文科;它又是诗意的,因为它只能是诗心自悟,刹那灵感,很不见科学;它还是哲理的,深思熟虑、反复环顾,你也许能会心首肯。

这些分析的前提是,要对“世界”和“心”的特点、属性进行清晰地阐释和定位。这是一个绕不过的坎。

但是,再进一步看,上述理由还都不是立意本身,而只是确定立意之前所作的前期思考,近于范围框定、思路选择。审题过程中,这一定要做,也一定会做。唯如此,方能于其中选定一个切入点,进入分析论证阶段。假如你看出了它是判断或对比,那你就可选择“赞成”或“否定”态度,进行下一步写作;假如你读出了它所蕴诗意,则可以进行描叙和抒情,展示给读者新颖别致的文理科别致洞天;又假如你读出哲理,则更可循规蹈矩、严肃认真地给读者解剖其中的门道机关、事理逻辑。

二、思路打开

上面的分析,是基于时间和思考比较充裕的背景下的。考场实际情况可能是,学生看到这个短小句子材料后,跟我们时间充裕慢慢思考不一样,他可能想不到这些,至少,他们想不到这么多。不过,他们在极短的时间里,依然也会对它进行快速拆解分析,然后按图索骥地照老师平时反复教导的找关键词,对准“焦点”,迅速切入。但这是难的,而且是真难。这是由于时间和阅历因素造成的。不过,压力之下,往往也会灵感突现,尤其是年轻学子。所以,我揣摩、借助并通过某些老师的学生实践,得来如下的六条看法,也许,后面的第六条,大概就属于多数人可能意想不到的:

第一,分述理科与文科的特点。这个很可能居多,结论应该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最后加一个小尾巴:这个世界离开文理都不行。

第二,谈文理不能分开。但可能文科生谈不清理科的重要性,理科生讲不明白文科的重要性。

第三,写记叙文的,之前作一点引导,最好是写“文科生的理科尴尬”和“理科生的文科空白”故事之类的。但故事情节可能普遍流于记账。

第四,叙述自己分科时的纠结。学生若不会分析这个导语内在的东西,则会思考自己的那一套。一般说,他会注意到这是关系型话题。这是近几年部分省市高考常考的。于是,叙述纠结的状况,分析自己的学科偏好、特长,等等。这也是一个写作角度和方向,但较难写出新意。

第五,理性与感性,或理智与情感,或内与外,或客观与主观。这种思考,其实已有多种角度了,也挣脱了文字束缚,打开导语文句背后的隐秘世界。有了这类思考的学生,是不囿于文字本身而思虑较深、想象力较为丰富的,很可喜。

第六,“冰冷和温暖”“碎片与整体”。这属于很新颖,有卓识,还带有强烈的诗意,更值得赞贺了,但多数学生驾驭不了。

必须指出,这个材料,若有学生把它理解成“世界是属于理科生的,心是属于文科生的”,那就证明这个学生的思维水平是不合格的。因为这个句子是个诗化文字,“是”不是真正的判断词。如果学生执拗于错误判断而无法解读调整,则表明他的思维灵活性很弱,很偏执。

不过,想得再多,最终要万川归海,要聚集到理科和文科的特点契合点上。所以,有人说,“理科以征服为对象,文科则讲究人文关怀”,“理科以理性对世界进行解释,以功利和实用的角度来看待和解释这个世界,文科以感性和情感以及美学或者文艺的,无功利、超功利地对世界进行观照”。“理科和文科的属性,要与世界和心的契合点结合起来写。”这些就是有一定深度的分析,也是比较容易联想展开生发的分话题。后一句似乎有那么点拗口难训,其实只需要想象的高度和准头,也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答案的。这些立意,恐怕也是学生想过练过看过的,只是担心能否写出新意。

三、起点确定

这里仅举个例子分析一下。上面说过,面对这个题目,学生第一意识很可能是:先分析理科和文科各有什么特点。其实错了,应该先分析阐释“世界”和“心”各有什么特点,各有哪些成立的条件等。请大家注意,我这里强调了两个问题:

一是“理科”“文科”与“世界”“心”这两对概念。分析时,有个谁先谁后的问题。二是分析“世界”和“心”时,要选择哪些话题、落实到什么问题。这都是很有讲究的。比如后者,我之所以提“特点”,是因为,不看清特点,你怎么能对比分析?我之所以又提“哪些成立的条件”,是因为假如你选择论述选科的理由,就必须针对这些条件进行分析。相反,若你脑子里确定的思考问题是“世界和心是什么样子”,那就坏了,因为那样的话,它就不知不觉把你引导到描述和展示画面图景上去了,就不需要你去议论了,自然偏离文体了。所以,这些东西,都是你向下展开论述的基础,且往往是隐性的、不被注意和重视的。学生在这里往往卡住或出问题。师生都需要重视、研究、突破这个环节。

四、文体选择

余下的,就是怎样选择文体了。有两点:一是作文的明确要求;二是这个材料特别需要对此进行思考,因为它简单,反而可以多角度、多方向、多文体辐射,就像由一个语词构成的作文题那样。可是,多数学生写起来会很难受,这已由上列思路展示情况所证实。对此,我认为,“散议最易最宜”。

“散议”是什么?并无确切定义。但我想,大体意思还是清楚的,就是围绕话题,海阔天空,放开思路,较少受限,多方面论说,多角度求证,不求说“透”,但求说“开”,以“开”渗“透”。

平时,老师要用若干个实例,告诉学生什么是“散议”。甚至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且最好用“散议”。庆幸的是,我们见过很多这样的文章,且常拿来作范本。这自然令我想到了许多优秀文章作者,比如张晓风、龙应台、周国平甚至鲍尔吉・原野等文章大家的很多文字就是以“散议”见长的。例如周国平的《安静》,他就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无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他的书中,我们发现了诸多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着、平淡、智慧、死亡、存在……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老师们平时可注意到这个特点阐释并引导学生加以体察运用。

具体针对本题,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把上述五六个问题平列散开,注意结构和逻辑,略加叙议,至少能成一篇及格文字。至于高分,也许看你的造化了。

五、余论

在审题立意和文体选择确定的同时,我一直提出要重视学生写作的每个过程、环节和细部引导,比如作文的立意生发、展开及其困难在哪里,切入点与展开步骤的衔接等如何更顺利、更适合学生思维水平,等等。只有这样,学生思维才有可能顺利展开,写作能力才得以不断提升。

回到本题,虽然谁都很难准确地概括理科、文科的特点,但并不是说,不能准确给出比较清晰可解的答案,我们就不能做文章了,否则,过往的那么多哲学哲理情感意识等等,岂需要人类不尽地索求探寻?或者说,这个道理我懂,但毕竟是学生。那么,对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基本概念如“理科”“文科”作最初级的区分,还是应有的能力。另外,考场环境毕竟不同于课堂,甚至不同于模拟考场,大考之下,快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碰撞之下,思维火花凝结成800字的文章,都完全可能。

反观部分教师指导作文,普遍有个毛病,即只指导审题、构思、结构、开头、结尾等“死”的环节,而不指导他们写作方向。比如文体选择及依据,同一文体下的多种写作策略,像我上面说的“散议”就是一种策略,一种由于题目难度偏大而自己能力水平受限而不能或无法“正论”的策略。教师平时若能在此方面灌输一点意识,教学生习得一些技法,学生也许就能泰然处之。当然,最关键的,还得有赖于平时的大量阅读思考及写作实践。

其实,回过头来看,我这篇短文本身,是不是也近似“散议”?有点像。

不过,面对“难”题,假若大家都来选择“散议”策略,是否又进入下一个模式化陷阱?这个,我又担心了。

(安徽省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24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