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陈文武:风雨兼程传薪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7月10日,从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作委员会传来好消息,第九批传统工艺师国家职业技能认证等级评审结果已经揭晓,江西玉山农民陈文武被授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称号。在江西东北部和浙江西部的交界处,有一座古老的怀玉山,此山峰高林茂、物产丰富,且山下有奇石,石色莹润,石质纯净,细美如丝罗,取之可制砚。所制之砚,乃中国名砚――怀玉砚。
陈文武擅雕砚、工篆刻、精制壶,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的首批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家、工艺美术家、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获得者,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提名作者。绵延的怀玉山,自古文人墨客云集,宋代朱嘉父子以及钦点状元汪应辰都曾云游于此,著名的怀玉罗纹砚也产于此地,这里就是陈文武的家乡。他的祖父、父亲早年都是砚台厂的工人,对于做砚台,陈文武从小就受到父亲及周边其他人熏陶的,从很小的时候起就一直呼吸着砚台的气息,感受着韵味,可以说整个骨子都浸濡着砚台的味道。
14岁时,陈文武进砚台厂当学徒。四年后,就带着徒弟办了一个砚台作坊。再过了两年,就办成了一小厂。22岁那年,当地一个乡镇企业濒临倒闭,他顺势接手,很快接了好几个外贸的订单。
1997年,当地矿山的一个事故让他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祸不单行,在98年又暴发几十年难得一见的大洪水,砚台厂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紧接着又面临着东南亚金融危机,因为产品以出口日本、韩国为主,订单萎缩,产品销不出去。陈文武回忆说:“当时,一系列的问题让我焦头烂额,也负了很多债。但我是属牛的,我并没有退却。”
他来到上饶,搞个了小作坊,一边做,一边寻找机会。当时市里的一些老师,特别是胡润之先生,经常路过他的店,他们俩聊得很投缘,他就拜了胡润之做老师。在这以前陈文武是做素砚的,在胡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始做一些有文化底蕴的雕砚。胡老师还有一手好篆刻,砚台有了古雅的篆字,品味就提高了,再把做工提升,整个砚台的价值也就不一样了。这使陈文武上了一个重要的台阶。如今,胡老师逝去多年,还是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为了让怀玉砚和自己能有个更好的发展,陈文武几乎跑遍了中国的各大城市,2005年,陈文武来到了北京。初到北京时,连生活费也解决不了,在街头摆地摊,搞篆刻,刻印章,每天早上5、6点就起来,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跑到清华大学、人民大学这些地方,摆个小摊,搞篆刻,先认识学生,再认识教授,慢慢就建立了一定的名声。时间一晃就是几年,直到07年下半年之后才没摆地摊。渐渐地,联系他的人多了,慢慢地形成了他自己的圈子和市场。
2007年10月19日,他应邀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传统文化遗产专题》砚文化及制作工艺讲座。更为深刻的认识到,没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就如流动的浮萍,缺少发展的根基。古往今来,靠怀玉砚发财的人不计其数,可是真正挖掘怀玉砚文化的人却几乎没有。从此,陈文武认准了文化对怀王砚的重要性,他要做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寂寥伴枯卷,陈文武沉迷于砚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笔耕不辍,洋洋洒洒地发表了《砚雕艺术浅谈》、《漫淡古今砚铭》、《选砚辨砚与养砚》、《中国怀玉砚考》等许多有关砚文化的论文。陈文武,这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一介农夫,成了研究怀玉砚的专家,
陈文武一直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间艺术为己任。为更深入地挖掘传统艺术之精髓,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海纳百川,致使他对中国文化有自己的体验和悟解。对于文学、哲学、绘画,雕刻等都具有很深的造旨,独特的艺术审美视角使他能够很好地把艺术诸多方面的心得融汇贯通到他的石刻艺术创作过程之中。所创作品发自心源,与众不同。也只有观之作品,才会使人品味到中华历史文化的丰富意蕴和独特的魅力。
观之砚作,现幽思于毫间,弥逸气于砚内。清新脱俗,自然淡雅,粗犷中有细腻,洒脱中含凝重,溶画金石与雕刻为一炉,寓卷气于一身。既继承了传统的精细秀逸。又渗透了现代的明快简洁,自然飘逸。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素有“德怀遗风”之美誉。刀耕二十载意志不辍,始终如一。治印逾万,法宗奏汉,旁参近现代诸家,浑厚大气,并且工写兼擅。所制石壶更是堪称一绝。不仅选材精良,创作独特,而且构思巧妙,加之雕刻技艺精湛。将传统的民间艺术成功复原,回归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作品气势磅礴,自然成趣,蕴藏着深厚的中国特色和传统的民间文化底蕴,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曾被著名学者、坛泰斗沙孟海先生誉为“凤池龙璧”;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王伯敏教授则称之为“艺林新秀”……陈文武认为,艺术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语言艺术,在创作的时候,都需要有文化底蕴做后盾的。只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反映作者的艺术情感和思想。如果要具备这么多背景和文化内涵,这个过程肯定是很坎坷,轻轻松松地过下去,那是很容易的,但不可能成就自己的艺术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