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课程哲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语文教学中的“课程哲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系统认识,反映在课例设计与教学的具体行为中。教师教学行为中隐含的“课程哲学”,将有助于教师解决文本的研读问题和教学技术的问题。“教师即课程”,即是将语文课程意识优质地体现于教学实践中。

一、观点的冲撞:精读与拓展的相互补充

文本提供的仅仅是范例,范例学得再好,如果缺少相应的巩固材料与手段,违背学生掌握学习技能的规律,还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以往,我们将一篇文章咀嚼得十分细致,逐一喂给学生,在课堂上,学生伴随教学环节的丝丝入扣,流畅地思维,获得文本提供的知识与技能,但由于缺乏跳出文本的宽阔视野,师生都被紧紧束缚于文本,教师只顾着让学生往文本里面跳,文本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束缚学生自主学习的器具。

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但可以是教学展开的基础。教师主动运用模仿、迁移,进行恰当补充,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促使教师走出文本进行教学设计,我们给出了“扎实文本,拓展阅读”的设计模式。设计每一个文本时,要有以下几个体现:

1.整体把握

放弃对“点”的言语分析,注意整体联系,形成奇妙形象。当语文教学仅仅是收获枯燥的事物特点时,语文阅读将失去优美的形象、浓浓的情味和盎然的阅读趣味。

2.细读重点

进入高年级的学生,在掌握了一般的阅读技巧之后,一般都能很快地顺着教师的指引,寻找到表达主要内容的关键字词。然而,领悟了内容,却无视关键词句的形象与情味,将对文字的揣摩弱化为机械的分析,这是当前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重点段落要咬文嚼字,指导学生品味出语言特色,然后由扶到放,在其他段落体现学法渗透,可以达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效果。

3.补充阅读

寻找有联系的点进行其他文本的补充阅读。如在教学二年级《美丽的丹顶鹤》时,学完描写丹顶鹤外形和习性的两个重点段落后,补充阅读写作方法十分相似的文本《孔雀》,课中完成。教学四年级《普罗米修斯盗火》时,补充人教版《普罗米修斯》关于受罚的片段,适时阅读,起到完善形象的作用。教学五年级《黄果树瀑布》时,将叶圣陶先生的诗歌《瀑布》补充进去,对比阅读,感受因瀑布不同而描述不同的写作特点。而教学六年级《青海高原一株柳》,则将《白杨礼赞》作为作业布置学生课外认真阅读,再次感受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

“扎实文本,拓展阅读”的设计模式,要求将以上三点紧密结合,巧妙穿插,经过长时间的运用和训练,师生都能逐步形成一个概念。不同文本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拓展,获得基于课程观和大语文的阅读气魄和习惯。

二、技法的较量:讲授和活动的比较使用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和活动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定采用活动法,阅读教学一般以讲授为主,穿插少量活动设计。但即便这样,阅读教学设计时,还是要尽可能地采用多样手段调动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充满思考的声音。

1.考虑年段的特点

低年段学生的学习应讲授在前,活动在后,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有的教师喜欢采用表演法进行教学,表演法能提高学生的兴奋点,但过于靠前,极易引起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高年段,讲授方法也不能一成不变,从第一段开始圈画句词谈感受进行朗读,到最后一段还是圈画句词谈感受进行朗读,枯燥乏味40分钟,再优秀的文本也会让学生的兴趣荡然无存。

如教学《水》时,无论是百里担水、雨中洗澡,还是勺水冲凉,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重复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读、圈、谈,也未尝不可。但是,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会因为单调重复而丧失兴趣,且因缺失情感的逐步推进而波澜不惊。

有教师设计得很巧妙:在学习“百里挑水”段落时,品读关键词“十里外、很小的泉眼、一个小时的长队、一担水”的同时,回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中心句,以此之法来关注构段方式。在学习“雨中洗澡”段落时,采用发散性提问“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教学。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个性化体验,调动感官与情绪。课堂上,听到了精彩发言,看到了情绪投入。“我会在雨中奔跑跳跃”“我会在雨中打水仗”“我会在雨中洗衣服”等生动而有趣的回答,令学生对文本洋溢着欢乐的情感,体验更加丰满。

2.考虑文本的类型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是不考虑文本特点的,无论怎样题材、体裁的文本,都是一律的教授方法。在这个问题上,建议通过“教学建模”的尝试,依据不同的文本类型,设计适度变化的教学环节,每节课要求隔小段时间变化教学方法,课后由教师写出流程图,取好模式名称。一个阶段后,根据文本类型进行模式归纳,得出相应的基本模式。这一举措可以促使教师关注文本类型,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我们给童话故事类的课文进行建模,发现“情境—朗读—感悟”式非常适合低中年级学生学习富有情节的故事。在情境创设与合理想象中,学生的情感易于激发,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营造故事的氛围,最终感悟出文本蕴含的丰富的意义。

3.考虑教师的优势

“探讨教学方法,必须有对教师维度的考量。”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擅长朗读指导,有的教师擅长问题点拨,有的教师擅长表演,有的教师擅长语言描述。选择怎样的教学设计,应取决于人。教学过程中进行双边活动的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素养与教养、个性、风格、能力等应与教学方式匹配。

例如,通过教学建模发现,“思考—讨论”式一般适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具备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师,这些教师往往善于把握学生的发言,及时捕捉信息,调整学生的思维导向。只有综合考虑教师自身素养中的这些因素,才能选择“思考—讨论”方式,使其发挥优势作用。

4.考虑知识的要求

“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要求是不同的,有时候,我们要求系统性、确定性;有时候,我们要求深刻性、牢固性。”这是李海林教授针对所有学科知识讲述的。而对于语文学科来说,知识要求的差异性非常明显。比如,掌握字词,要依靠抄写、默写,现在的低年级课堂留出很多时间,不是用来写字练习,而是讲解笔画、笔顺和结构等,留给学生写字的时间实在太匆匆。练习法难道就不是方法了?语感培养变成“找词贴标签”的机械讲授,僵化之法,令人扼腕。

三、教学的比对:教情和学情的互相照应

李海林教授的《从学情角度谈以学定教》一文,系统阐述了“从教学设计的意义上来理解‘以学定教’这一概念,‘学’就是指‘学情’,‘教’就是指‘教学设计’,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以学情定教’。”了解学情是教师的基本功,可惜我们常常把学生的基本情况与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情况混淆起来,忽略学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的反应,以为教学之前的是学情,教学之中的就不是学情,也不会依据教学之后的学情再度调整教学方法。因此,我以为,语文教学设计应关注三点:

1.关注教学设计的元起点

一般我们寄希望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关注一类或一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准备、学习基础和学习需要是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能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策略。如果教师具备了对教学设计元起点的潜在意识和准确把握,就能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因此,借助教师团队研修,可以弥补教师经验上的差异。

2.关注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除考虑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外,学生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做了什么,也即预习了什么,而走出教学后又需要完成什么,即作业和复习,都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切入点。“教学设计必须循着课前、课中、课后的行为链条切入课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对于学生预习结果的交流,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其重要性不亚于课堂过程的每一步设计。但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预习是一种形式,不是教师展开学习过程的思维焦点。因为它因生而异,难以及时归纳,对教师能力是个考量,所以更多时候是被忽视的。

3.关注教学过程的生成点

“学生学习的中途性成果是教学设计的线索。”在进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断发生变化,生成各种信息,有的信息是非常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学生的上一个学习活动,理应成为下一个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依据。”这些学情虽然难以预测,但它却留下了许多充满魅力的教学空间。而阅读文本本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我们更希望做好减法,留出余地,解放学生,解放提问,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