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石化企业职业中毒分析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石化企业职业中毒分析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石化;职业中毒

[中图分类号]R1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b)-083-02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职业病引起的危害也日益凸现,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了减少和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国内越来越重视职业中毒发病的研究分析。本文通过对某石化企业2000~2006年职业中毒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石化企业职业中毒发病的规律及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某石化企业2000~2006年职业中毒事故。该企业是以加工高含硫原油为主的国有企业,主要产品有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

1.2 资料来源与内容

根据《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和《职业病目录》的要求,资料来源于该企业安全环保部门的职业中毒事故登记,职业病防治部门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及医院病案管理。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中毒者所在岗位工种、中毒毒物、专业工龄及中毒原因等。

1.3 研究方法

设计统一的调查登记表,填写中毒事故各项参数,采用Excel数据表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职业中毒事故基本情况

2000~2006年该企业共发生职业中毒25例,急性职业中毒22例(88%),其中3人死亡;慢性职业中毒3例(12%),3人全部死亡。

2.2 导致职业中毒的毒物种类与分布(表1)

2.3 职业中毒的岗位工种分布

职业中毒的岗位工种以司泵、维修、防腐为主,3种行业共21例,占总数的84%。各类职业中毒岗位工种分布情况见表2。

2.4 职业中毒的专业工龄分布

25例中毒工人中,年轻工人职业中毒有16人(64%),发生率较高;专业工龄

2.5 职业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表3)

3 讨论

3.1 石化企业职业中毒的分析

3.1.1 石化企业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连续作业、点多线长等特点,加工高含硫原油为主的石化企业,其职业中毒事故以急性中毒为主,尤其是硫化氢中毒。

3.1.2 由于石化行业大都是管线输送,密闭性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正常生产情况下接触有毒物质机会少,操作工发生职业中毒的几率低。而在装置开工、停工、检修、临修或生产紧急抢修的情况下,由于管线吹扫不彻底,司泵、维修、防腐人员急赴现场作业,导致职业中毒发生几率增大。

3.1.3 由于年轻工人操作技术不够熟练、工作经验少,缺乏安全和职业防护知识教育,故专业工龄短的工人职业中毒发生率高。

3.1.4 3例慢性职业中毒均是慢性苯中毒,发生在20年以上专业工龄段。因为苯是芳香烃类,人体吸收后在体内有蓄积作用,慢性苯中毒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为10年左右),潜伏期内患者无特殊症状,如果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很难发现。3例患者发现时已属重度(白血病),现已全部死亡。慢性苯中毒问题不容忽视。

3.2 石化企业职业中毒的对策

3.2.1 加强职工安全教育与培训大多数职业中毒事故是由于职工违章作业、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法人和员工(特别是新进厂的年轻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加大对违章作业行为的处罚力度,杜绝违章操作。

3.2.2 加强职工防毒知识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及技能职工缺乏职业卫生知识,职业防护意识淡薄,也是引起职业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对各类人员进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使其明确自己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进行职业危害因素基本知识和防护知识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措施并定期演练。

3.2.3 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加强设备管理生产中尽量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选择优质的设备及材料,同时加强设备的维护管理,减少跑、冒、滴、漏。对于存在职业安全隐患的设备,应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理。

3.2.4 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控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及时公布检测结果,对危害严重的作业场所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及时采取措施整改。

3.2.5 加强职工的职业健康监护定期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建立完善职工健康监护档案;对有毒有害岗位人员进行脱岗保健疗养。经常接触苯的职工每年应进行针对性的体检,对体检结果定期监控分析,并且建立轮岗调岗制度,减少接触苯的时间,防止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M].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3.

[2]卢世红,周自忠,孙成海,等.中国石油化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M].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3] 朱燕群.某炼油厂15宗急性硫化氢中毒事故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00,27 (3):56.

(收稿日期:2007-06-06)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