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文》的“七年之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文》的“七年之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武汉晚报《美文》版自2002年10月创办以来,已历七年。

玛丽莲・梦露代表作《七年之痒》,讲述一对夫妻共同生活七年,感情已经淡漠,生活单调,使婚姻进入“瓶颈”,从而滋生出许多未曾预料的故事。电影堪称经典,为人津津乐道。由此,派生出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年,也会面临“七年之痒”,出现一些问题的说法。

《美文》七年后的今天,会不会有“七年之痒”的情况出现?一个版忠实地陪伴读者七年,办得再精心,会不会渐渐失去新鲜感?如何与时俱进,乃至焕然一新。吸引读者?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盘点一下《美文》的思路历程,考虑其下步的走向,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该版贴近读者,终归不无裨益。

探索与改进

2002年,武汉晚报在报业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年终,也面临改版的需求。其时,全国晚报传统的综合副刊已显式微,武汉晚报也不例外。如何在新闻快餐扩张的态势下,在报纸版面格局中,保留一种相对静态的阅读,是副刊面临的艰难选择。

过去的综合副刊,有言论,有地域风情,有市民生活,有历史掌故,有连载,有科学小品等等,包罗万象,不一而足。武汉晚报《夜明珠》综合副刊亦属此类。“杂”。是其特色。

即便后来随着报业形势的发展,武汉晚报将传统副刊作出改动,设《随想录》、《都市风》、《市民百态》、《都市宝贝》等专副刊,做到一定阶段后,副刊仍有随着报纸整体面貌改造而翻新的必要。

《美文》版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并在基本风格未变的情况下,坚持了七年。

七年来,在纸质媒体为应对市场不断改版求新形势下,《美文》的坚守,缘于《美文》的定位应和了读者的需求。上世纪20年代,周作人对“美文”就有说法,记述性、艺术性、独抒性灵以“言志”的散文小品,就是美文。武汉晚报开办《美文》版,其选稿编稿,也意在秉承中国散文小品的传统,集叙事说理抒情于一体,来展现当下丰富多彩的生活与大众普适的价值观念。

【叙事,生活】《美文》的叙事,其实就是记述生活。生活从家里到家外,方方面面,斑驳陆离。《美文》就是一个展示生活的平台,不过由于篇幅所限,需要从一个较小的角度切入。如《女儿,举起你的拳头》,作者讲到,女儿刚上学,多次受到同学的欺负,做为母亲急着让女儿还手吧,又怕教坏孩子。后来孩子勇敢地举起了拳头,得益于孩子父亲“善良不等于软弱”的教诲。类似的记述生活小事,在《美文》版中比比皆是,读来如同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有亲近感,有贴近性,易产生认同与共鸣。行文从生活中来,是《美文》得以长存的根基。

【感悟,回味】叙事是《美文》的基调。但又不仅仅于此,往往还有点感触,有点感悟,有点思想的灵光。过去的副刊,不是没有反映生活的,如《市井故事》类,有些还非常的原生态,读来固然不乏亲切趣味,但往往读完就完,缺少更多的回味。

《美文》既然是小品,终得有让人品味之处。记述的虽然是小事,总是从平凡生活中琢磨出点意味来,这比就事论事自然是进了一步。作者于自己是人生感悟,长境界;于读者,或是共鸣,或是启迪,若有所思,会心一笑,也不止于看过即忘。

譬如,《路过考场》,作者写到,一天路过一高考场地,看到那些送考父母亲焦灼的神情,想起自己十多年前,也是这般送儿子高考。瓢泼大雨中,几百位父母没一个离开,都撑着伞,默默地等。那是子女和父母一起希冀梦想起飞的时候……然而,这些年过去,以优异成绩考上重点大学的儿子回来了,淹没在街上人流中,成了再普通不过的一位市民。所以,所谓光荣的梦想,其实并不关键,父母想要的,是子女能踏踏实实做人,平安健康地生活。作者想告诉眼前的父母和考生,考试并不重要,但,怎么说呢?谁会相信呢?人生的领悟,必得自己去体会。

这种心灵的触动,便是《美文》选稿编稿发稿的标准之一,也是打动读者关键所在。如读者所说,喜好读美文,在于好的美文的确让人读后有所回味。

【精致/本真】《美文》要求的另外一点,就是行文的灵动、精练。小品文不好作,要在矮小的尺幅中笔墨腾挪有致,收放有序,从而有所记,有所思,有所议,非精心构思不易。这是对《美文》的第三也是最高要求,亦即《美文》要“美”。

而“美”,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武汉晚报对《美文》的要求,务求“自然、率性”。作者生活不同,感怀各异,只要独抒性灵,写出本真,便能予人以“美”的感受。

单篇来看,未必篇篇字字珠玑,但足见作者的经历、感受、思想、性情。组合一起,每日一版,则显示出生活的多样性,生动性。花团锦簇,也是《美文》受读者欢迎的要素之一。

顺应与承继

武汉晚报《美文》已办了七年,其间,也曾有过短暂停刊,但很快在读者的要求下恢复。《美文》何以受到读者如此垂青?必然与当下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阅读心态相关。

多年前,汪曾祺在谈到小品文一枝独秀时说到:喧嚣扰攘的生活使大家的心情变得很浮躁。很疲劳,活得很累,他们需要安慰,需要一点清凉,一点宁静,或者说,需要滋润。小品文可以使读者得到一点带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

放到现在,《美文》的作用可能仍是如此。美文较之新闻的阅读,后者如同快餐,而前者则更像是品茶。品茶为人所爱,就在于它的闲适,它的回味。

如《夜半听雨的陌生人》,记述作者晚上忽然听到“沙沙”雨声,无心看书,逛到一论坛上,发现一帖:“我在听雨,你呢?”短短一句话,回应者众。有女孩说,打工快一年,每逢下雨天,特别想家。有小伙子说,女友特别喜欢下雨天,可惜她在守着隆隆的机器上夜班,我打算用手机将雨声录下来,给她一个惊喜。有中学生说,爸妈都是出租车司机,每逢下雨,生意特好。可忙起来,连饭也顾不上吃。现在,我一会祈祷雨下得再大点,一会又盼着雨停……对这些,网友们感叹的同时,纷纷给予祝福。

于是,一群心有灵犀的陌生人,夜半时分,在雨幕中,在城市的不同角落,一起听雨,又不仅仅是听雨。

这类的美文,便是予人以宁静,予人以温馨,予人以健康的情愫。武汉晚报的《美文》正是由于坚持以此为标准,才得以稳步地走过了七年。可以说,与传统副刊的人文精神仍是一脉相承。

2006年武汉晚报改版。曾尝试着将《美文》并入《悦读》周刊,且每周只出一个版面。结果,许多读者特别是家长纷纷来电,说《美文》所发文章温馨感人,耐人寻味,不仅对学生,对成人也有教益,这个品牌丢了可惜,要求恢复原有《美文》版面。武汉晚报及时顺应读者要求,将《美文》在版面中单列,同以往一样,仍为每天一版。每周七期,一直坚持到现在。这在武汉晚报诸多版面中,成为一个独具个性的版面。

武汉晚报《美文》版受到关注。可

说是部分反映了社会心理及呼应了读者的审美文化诉求。《美文》不过是因其闲适,在驳杂而喧嚣的社会环境中。提供给读者一个休息静思的园地。

从另一角度讲,也是《美文》在纷争的社会中,以浸润的方式,静静地传播那么一点文化的东西。

操作与发展

武汉晚报《美文》选稿编稿。认同于“拿来主义”。英雄不问出处,只要好看,符合《美文》的既定标准。就选编刊载。《美文》编稿,与传统副刊发文讲求第一作者首发的观念及操作方式有极大不同。对读者,诚如钱钟书所言,鸡蛋好吃就行,不一定要追寻那下蛋的鸡。

办刊思路的改变,必然带来编辑工作新的气象。

首先,视野更加开阔。网络的发展,使得编辑更容易发现佳作,发现新作者。外地报刊也一并进入我们的编辑视野。

其次,选稿更加精当。作者投稿、编辑发现、读者推荐,形成丰富稿源,编辑选稿余地更大,更易精中选精。

第三,作者更加广泛。从专业作家到普通,只要是有感而发,写出性情的小品文,都可能为我所用。如此一来,作者即成开放型,滚雪球般越积越多,从而避免了作者面窄的问题。而这正是《美文》七年来常办常新的关键所在。

由于以上原因,使得武汉晚报《美文》的内容得到极大丰富,某种意义,也是契合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表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

如今的《美文》版,说到了“七年之痒”的关口,当然只是笑谈。但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对武汉晚报《美文》如何在保持现有特色的情况下持续发展,确实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美文》篇幅的短小,精炼;版式的简捷,明了,这是武汉晚报《美文》版经营多年形成的特点。所谓特点,也是一柄双刃剑,既吻合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也可能带来审美疲劳。

譬如,篇幅所限,文章往往不能展开,只能点到即止,编辑有时甚至不得不削足适履。这是不是最佳选择?能不能作部分调整?可否对好的作品偶尔舍得给版面,让其充分展示?版式的排列如何有新的尝试?等等。

在编辑操作上,还有许多可思索之处,算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就不在此赘述。

总之,《美文》内容当仍为反映生活,适应时代,为读者奉上精致而丰富的“茶点”。这其实是报纸副刊的本分,也是报纸在新闻载体不断扩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副刊文化的表现,实在是社会文化的一个侧映,也是报纸文化的显影。

读者的热心关爱,作者的积极参与,编者的必要引领,七年来,已形成良性互动。社会需求,说明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也让《美文》有了继续办下去的信心。所以,《美文》仍会在读者的支持鼓励下,通过不断的探索,更加彰显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