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怀理论视域下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怀理论视域下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关怀教育理论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提供了理论契机,对世界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教育层面上的关怀,是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者表现出来的一种生命意识。基于以上原因,重新解读关怀教育理论,探究在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实施关怀教育的策略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关怀教育 学生 个体生命

20世纪80年代,当代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后现代女性主义课程学家的杰出代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提出关怀教育理论。诺丁斯从1984年出版《关怀:一种女性特点的德育方式》(Caring: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开始,提出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相继又出版一系列著作,系统论述了她的关怀教育思想,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对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产生了震撼作用。

一、关怀理论概述

(一)关怀理论的主要内容

1.建立一种关系,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关怀关系:教师以关怀者的身份来关怀学生,帮助学生发展关怀能力;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应做出积极的反应,使师生之间的关怀关系得以形成、发展,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关怀者,从而极大地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

2.注重个性的培养与发展,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

教育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应依据学生的志趣、才能、资质、特长和爱好加以引导,使个体得到和谐完美自由的发展。[1]教育者不应该从统一的教育目标出发去约束和拔高学生,而应该走进千差万别的学生的生命世界,换位思考,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

3.尊重生命情感,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

诺丁斯把情感问题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认为情感高于认知、推理。她坚持,推动我们前进的力量不是理智,而是情感,是我们对任何人和事所持的感情。关心理论呼吁人与人之间同情心的复苏,要求从小培养儿童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的情感,成为关心者。

(二)关怀教育的方法

1.榜样。

在关怀教育理论中,“榜样”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关怀者必须以身作则,和学生建立关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学生展示如何去关怀。

2.对话。

对话双方在一开始都不知道最终的结果和决定将是什么。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理解、同情或欣赏,对话允许人们阐述自己的意见,给人们提出疑问的机会。这就使对话双方能够获得充足而正确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决定。

3.实践。

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帮助,参与校内外公益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形成潜在的意识――关怀不是为了得到金钱的回报,而是让他们感受到关怀精神的回报。关怀理论需要的实践是给予关怀的实践,为孩子提供实践关怀的机会是为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4.认可。

教师应该赋予学生与现实相符的积极的自我形象,而不是将一种主观的期望强加给学生,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产生力量感,才能形成积极的道德追求,这就是对学生的认可。认可在了解某个人,能够看出他本人的意图,以及他的理想人格时才能达到效果。[2]

二、学生个体生命关怀缺失的现状

(一)教师现有的素质漠视学生生命的关怀

关怀教育理论特别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要以学生个体生命的需要出发,做好关怀学生的榜样,因此,要求教师具备关怀意识,关怀的知识和能力。但是,当今学校教育中,教师现有的观念、学生观、价值观等缺乏生命关怀的意识。

(二)教育亲情的疏离是生命关怀缺失的具体表现

一方面,长期以来,教师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我们在教学中奉行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教师只讲给学生听,学生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另一方面,学龄人数的增长,班级授课制教学制度下,教师以学生集体为教育对象,学生个体的需求和特征被淡化,课后师生接触也很少。

(三)无视学生个体差异导致生命关怀的缺失

现行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更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注重社会性和个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来,对学生的评价上就出现了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单一和片面的弊端,学生的个性被埋没,个人的潜能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

(四)课程的设置缺少生命关怀

传统课程将对生命的关怀剥离、过滤。学校课堂越来越成为“有书无人”、“有知识无生命关怀”的文本“复制”场所。课程领域忘了实实在在的个体,单单关注于公共世界、可见的世界、设计、序列化、实施、评价和课程材料,课程领域忽视了个体对这些材料的体验。

三、对学生个体生命成长实施关怀教育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关怀品质

关怀品质的培养包括关怀情感的觉醒、关怀知识和判断的形成、关怀或感激行为的践行三大方面,是一个由情到知再到行的过程。[3]关怀品质培养的关键在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的养成,道德情感的唤起,移情力、反应力和沟通力的具备。

首先,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的养成。每个人都应对这个社会和大自然抱有感恩之心。如果每个人都怀有感恩意识,那么我们就会自觉地产生感恩生活、关怀他人他物的愿望,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付诸实践。

其次,道德情感的唤起。让学生纵观别人在道德困境中或人生逆境中怎样处理道德问题,从而获得经验,唤起本体的道德情感。

最后,移情力、反应力和沟通力的具备。移情力、反应力和沟通力可以通过关怀实践和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甚至亲自体验他人所处的情境而产生移情;学生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与他人展开良好的对话与沟通,从而更主动、更灵活,也更理解自己的感情,使自己的经验保持更加开放的接受态度,与别人更接近,更能表达亲密之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关怀教育观

关怀理论视阈下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要求广大的教育战线工作者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作为关怀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人的关怀需要,尊重人的生命,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培养人的自主性人格,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充分肯定人的本性,促进人的生命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关怀教育理念,确保课程成为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资源。

1.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现代教育理应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一种全新的要求。为了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提升,关怀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观念,相应的知识及相应的能力。教师观念的更新,需从教师的自我观念,教师的学生观,教师的自然观和教师的科学观入手;教师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要求教师尽量做好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好奇心的知识准备,涉猎人类生活、生存及环境的基本知识,从而有效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教师能力的扩展及提高,关怀理论视域下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育人能力。

2.构建关怀、亲近、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做好关怀的榜样。我们要努力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人际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通过榜样的作用,让他们懂得关心,知道关爱。

其次,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对话是关怀的基础,是一切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平等的对话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加强相互间的联系,有利于关怀、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

再次,教师应该认可学生的关怀行动。当教师对学生的关怀行动予以认可时,学生的关怀热情会前所未有的高涨,关怀关系会更加巩固,师生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最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实践关怀。通过榜样的习得,对话的交流,认可的肯定,学生会有一种实施关怀的冲动,此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实践关怀,在实践中丰富对关怀的理解,提升关怀的技巧,形成稳定的关怀品质,为关怀师生关系的建立贡献力量。

3.树立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关怀教育理念。

我们要看到学生间的差异,对学生的个性要积极引导,而不是遏制。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潜能,独特的个性,无论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是为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并发挥他们的潜能、个性,压制只能限制学生的发展。

4.确保课程成为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资源。

生命的观点来理解课程,课程的价值追求就是生命的成长。作为人师,我们不仅要满足每一个生命体潜在生命力开发与生长的需要,而且要努力达成生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因此,我们必须做到: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整合进日常学校课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四、结语

本文以关怀教育理论为基础,审视学校教育中关怀的缺失,在学校实施关怀教育可能性范围内,提出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具体建议。我们应该在具体的操作中找准实施关怀,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突破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深入地研究关怀理论,并且通过教育实践丰富关怀理论,推动理论和实践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倩倩.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5).

[2]檀传宝.德育原理(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2.

[3]苏静,檀传宝.学会关怀与被关怀[J]中国教育学刊,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