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是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的第二课时,是用“不断加入假设条件,步步接近实际”的方式层层深入。上节课的学习了解到三圈环流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差异等情况下的一个理想模式,这一课时是回归现实的最后一个假设条件——地表性质单一均匀。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使大气环流和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因此海陆分布如何影响全球性大气环流将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种影响下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名称以及所在位置对分析后面的季风的成因打下良好的铺垫,从而引出季风的相关知识。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的气候又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因此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对理解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有很大的帮助。而亚洲东部的季风气候又最为典型,这其中的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从成因、源地上有一定的差别,对两者区别的分析既有利于全面掌握季风的形成原因又能在对比中更好的抓住两个地区的季风不同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1、7月份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以及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名称

(2)了解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程与方法:

(1)读1、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掌握东亚冬、夏季风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我国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7月份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成因以及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

难点:季风环流的形成,东亚冬、夏季风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与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复习导入】

复习近地面形成的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师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理想状况下的三圈环流,你还记得他们的名称吗?

【设计意图】三圈环流的结果是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在加深对条带状七风六带的认识下,引发学生思考一旦最后一个假设条件——地表性质单一均匀取消后,它们又将变成什么样?从而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教学效果预设】让学生在黑板上填出北半球三个风带四个气压带的名称,为后面分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切断哪个气压带做好知识铺垫,避免前后知识的脱节与遗忘。

二、【发现问题】

观察课文37页图2.13北半球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考虑海陆分布后的气压带风带是否仍然呈条带状?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图示的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理想和现实的不同,引发其探究的兴趣。

【教学效果预设】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理想和现实的冲击将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

三、【解决问题】

【探究活动一】你似火来我似冰

简单回顾初中物理关于比热容的知识,引出海陆热力性质的概念

将全班分为两组,一组是热情似火的夏天,一组是成熟稳重的冬天,分别思考陆地和海洋气温及气压的高低不同,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有关比热容的知识学生在初中物理学过,要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并不难,但作为地理专业术语,需要学生加深理解记忆,以便解释季风的形成原因。

分组讨论的形式可减轻学生的负担,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避免冬夏季节同时思考时出现混淆与模糊

【教学效果预设】在每组当中确定一位发言人,将本组的讨论结果与全班分享。通过两位发言人的对比发言,很容易认识到冬夏季节陆地与海洋气温及气压的高低变化。

【探究活动二】你能吗?

1、观察课文37页图2.13北半球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2.14北半球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你能用刚刚总结出的知识来解释吗?

【设计意图】有了刚刚的理论基础,再让学生观察让其产生的疑问的北半球一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让学生用自己总结的知识答疑解惑,顿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提高其自豪感。

【教学效果预设】注意指导学生把刚刚总结出来的知识迁移到图来,如果解释有困难,可先点出1月份北半球海平面等压线图中北纬六十度位置亚洲大陆出现了一个高压中心,让其思考这个高压出现的原因,降低难度

2、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设计意图】通过命名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原来伟大也可如此平凡,科学家能想到的,他们也能够想到,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求知,有所建树,流芳百世。

【教学效果预设】在海平面等压图上分别标出夏威夷群岛、亚速尔群岛、阿留申群岛、冰岛的名称,而且由老师命名亚洲低压和亚洲高压,起个示范作用,学生很容易得出后面这些高低压中心的命名。

命名正确后,称赞其和科学家的想法一样,以后有什么想法也可用自己名字命名,掌声鼓励,活跃课堂气氛。

【探究活动三】课文38页活动:探索季风环流

1、将一月份和七月份北半球海平面等压线图叠加,在图上标识出中国上海的位置,观察其冬夏季节风向的变化,引出季风的概念。

【设计意图】季风环流的相关内容是以活动的形式呈现。重点在于通过对比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源地、风向、性质等让学生了解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教学效果预设】在分析风向变化时,注意帮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关于风的知识:在同一水平面,气体从高压流向低压

2、风向为何会发生改变?

【教学效果预设】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前面学过的地理专业术语“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来总结归纳。

3、观察图2.15,季风典型分布在哪些区域?为何这里的季风气候最为典型?

【教学效果预设】东亚季风为何如此典型可在活动正文部分找到答案,也可告诉学生东亚所处的地理位置,提示学生。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沿纬向的分布被破坏,北半球尤为明显。在此基本上我们还进一步认识了季风的形成和风向的变化情况及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

一、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差异

2、海陆分布对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影响

二、季风环流

1、季风的概念

2、季风的成因

3、季风的分布

4、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对比(表格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