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底石头“开花”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带有鱼腥味的花朵
1711年的一天,意大利学者路易吉・费尔南多充满期待。他的小册子《海洋自然观察》不久前刚由一家威尼斯出版商在意大利出版。这位醉心于科学的军人在书中简述了自己海洋研究的状况,并将此书题献与富有的克里斯汀诺・马蒂尼利,以期得到他的经济资助。这是因为,他梦想着继续进行研究,并将成果以五卷本的形式发表。他确实有着许多新见解。除了对海底地形和海洋活动的新奇论述,他还有一项惊人发现:他看到几世纪以来被认为是矿物的珊瑚绽开了。他是观察到红珊瑚“花”的第一人。他在书中描述了所进行的试验:只需将红珊瑚的枝丫浸在装满海水的容器里,它就会开出有八片花瓣的白花!当时科学界普遍认为,珊瑚就像海里的钟乳石,只是一般的岩石而已。而现在,路易吉・费尔南多陡然改变了科学界的看法:证据显示,珊瑚是一种植物!
路易吉・费尔南多甚至还不知道,此时他的一名学生安德烈・佩索奈尔则坚持认为珊瑚与海葵类似是一种生物,后者也是有着花朵形态的。“事实上,被我们当作珊瑚花的东西是一种类似于小荨麻的昆虫,它在水中开放,在空气中闭合。”安德烈・佩索奈尔于1726年这样写道。他的努力徒劳无益:皇家科学院的贝农并不信服这一说法,并拒绝科学院此消息。直到1742年,佩索奈尔的结论才得到贝尔纳・德西厄的支持,之后则是整个科学界的肯定。1749年,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总结说:“这种海洋生物起先被划入矿物之列,然后被归入植物,最终,它将永远隶属于动物界。”
路易吉・费尔南多于1725年出版了《海洋物理史》,由于未能像预想那样筹集到资金,因此原计划出的五卷本只出了一卷,这部重要著作使他成为现代海洋学之父。即便在书中他还是把红珊瑚归为植物,但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位先驱者以好奇心与疑问撼动了科学界对这种奇特海洋生物的成见,功不可没。
眼花缭乱的珊瑚
软珊瑚、贵珊瑚、火珊瑚……珊瑚是矿物、植物,抑或动物?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随着科学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这些奇特 “开花石”的性质、繁殖模式及生长特性的了解日益全面。今天,珊瑚被归入动物界,属刺胞动物门。它们像水母一样,口器周围的触手长有能蜇人的刺细胞。
然而,珊瑚依旧令人捉摸不透,因为它们并不构成一个单一的科学分类。它们有的安于独处,有的偏好群居,既常见于温暖的礁湖,也出现在寒冷的海岸;这个非表层海水不居,那个宁可藏身阴暗的深海;有些有硬质的骨骼,有些则柔软无骨;有些形态多枝,有些则像一摞叠起的盘子,还有些简直就是水桶腰的大块头!
的确,虽然珊瑚都被归入珊瑚纲,但其下的亚纲分类却足以令人头晕眼花。有些珊瑚和海葵一样属于触手数量为6或6的倍数,如热带海域著名的热带珊瑚,以及生活在深水的冷水珊瑚,在科学家看来,它们才是“真正的珊瑚”,是岩礁的建造者,因此又称它们“石珊瑚”。但还有一些软珊瑚和贵珊瑚(其中包括路易吉・费尔南多研究的红珊瑚)与海笔同有8只触手,而火珊瑚――实际是种伪珊瑚,则属水螅纲……分子生物学很可能会在未来,根据骨骼形态将珊瑚这一纲目的许多品种重新归类!
2050年,珊瑚礁可能消失
警报已经拉响:如果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珊瑚礁将可能完全消失。过度捕捞、气候变暧……美国著名环境智库世界资源研究所于2011年2月23日的一份报告证实了这一预测。虽然有些科学家认为它所依据的计算过于简单,而且这种灾变说会打击一切希望采取挽救珊瑚行动的意愿,但这一结论本身无懈可击,珊瑚的确岌岌可危。2008年,国际珊瑚礁倡议就已在一份更折中的文件中,对珊瑚礁的生态状况做出了较为严峻的评判。96个国家的372位专家参与了该报告的撰写。根据这份《世界珊瑚礁现况》,1950年所记录的珊瑚礁197个处于危急之中,面临着在10~20年内消失的危险,20个遭受严重威胁,可能在20~50年内不复存在。只剩下46个处于良好状态,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其中,新喀里多尼亚的珊瑚礁继1981年澳大利亚大堡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之后,在2008年也进入了这一名录。
科研人员表示,百慕大地区的珊瑚礁普遍发生白化现象,原因是全球变暖引发的海水温度上升;而在有些海域,导致珊瑚礁面积缩减的罪魁祸首或是水草长势太快,或是人类船舶的螺旋桨造成的破坏。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报告显示,过度捕捞、海岸城市化、污染是珊瑚礁所面临的最紧迫、最直接的威胁。不过在正常情况下,珊瑚能进行自我防御。受损的珊瑚礁经过15年左右能自我恢复。从某种角度来说,偶然的侵害有利于珊瑚的更新换代和基因筛选,使珊瑚礁更加强壮。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威胁的规模变了,侵袭也更加频繁,石珊瑚再没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健康。棘冠海星是一种巨型海星,成年后直径可达25~35厘米。上世纪70年代以来,它们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的数量越来越多。而这种动物嗜食珊瑚虫,每年能吞噬5~6平方米珊瑚!飓风和海啸的强度似乎随着气候变暖而大大增加,它们会击碎珊瑚,或带来污泥、产生沉积,使珊瑚陷入其中窒息而死。此外,珊瑚礁还面临着两种并非局部、而是全球性的新灾难。一是海洋温度上升,导致珊瑚礁出现“白化”;二是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引起的海洋酸化,珊瑚礁的生长因之减慢。
我们知道,珊瑚是动物(珊瑚虫)与植物(单细胞共生藻类)之间微妙平衡产出的矿物。外界一丁点应激(温度或盐度变化、污染……)就能打破这一平衡:由于一种我们并不了解的原因,虫黄藻会被其宿主逐出,后者因而失去色彩,变得像它的石灰质基质那样苍白――“白化”这一词正是由此得来。二者分离后,珊瑚虫只能存活几周。如果它无法从周围环境获取其他单细胞藻类,就将死亡。
人们较不熟悉的是海洋酸化对海洋动物的影响,这也令人担忧。事实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碳酸形式溶解在海水中,造成海水PH值下降。而碳酸的转化过程破坏了珊瑚礁生态矿化进程所需的碳酸盐。结果,在海水呈自然酸性的区域,珊瑚数量急剧减少。根据珊瑚礁全球监测网络的数据,1998年“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海洋暖流造成全球167个珊瑚礁白化,迄今只有64个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