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塞米松预防硬膜外穿刺后腰背痛的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塞米松预防硬膜外穿刺后腰背痛的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观察硬膜外麻醉穿刺的局部浸润液中加用地塞米松后对穿刺后腰背痛发生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在L1-2或L2-3间隙穿刺的硬膜外麻醉患者200例,女83例,男117例,年龄25-45岁,体重50-70Kg(除外腰背部损伤,严重脊柱畸形及接受皮质激素治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使用1%利多卡因2mL行局部浸润,实验组硬1%利多卡因2mL中加入地塞米松5mg,穿刺成功后置管,两组硬膜外腔阻滞均用2%利多卡因5ml首量,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15ml追加量,术后进行随访。腰背痛的诊断采用主观测定法。结果 对照组腰背痛发生率25%,实验组腰背痛发生率为11%。结论 地塞米松应用于硬膜外穿刺局部浸润液中能有效预防穿刺后腰背痛

【关键词】 地塞米松;硬膜外穿刺;腰背痛

硬膜外阻滞麻醉现时还是我国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硬膜外麻醉后腰背痛(Postpunctural Lumbago)是腰部硬膜外阻滞麻醉一种常见并发症,严重者有“腰断感”,给患者的身心造成创伤。鉴于地塞米松可用于急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在痛点注射中的疗效显著,本文观察在硬膜外麻醉穿刺局部浸润液中加用地塞米松预防穿刺后腰背痛发生的效果,寻求一种简单有效减轻患者痛苦的方法,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ASAⅠ-Ⅱ级,穿刺点选在L1-2或L2-3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会和腹股沟区手术无术后镇痛要求的患者(除外腰背部损伤、严重脊柱畸形及接受皮质激素治疗患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

1.2 方法 患者入室后行连续无创血压(NBP),心电图(ECG),呼吸频率(R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监护。术前用药阿托品0.5mg,鲁米那1mg术前半小时肌注。两组患者均取左侧卧位,对照组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后于L1-2或L2-3椎间隙采取侧入法,穿刺针勺状面平行穿刺。实验组在1%利多卡因2mL内加入地塞米松5mg行局部浸润后于L2-3或L1-2椎间隙采取侧入法,穿刺针勺状面平行穿刺,以阻力突破感及无气泡压缩判断,全组均一次成功,向头侧置管入硬膜外腔3-4cm,全组均用2%利多卡因5ml首剂,观察5min后无全脊麻征追加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15ml。术后拔除硬膜外导管,穿刺点碘伏消毒,无菌敷贴保护。

观察:术后随访,腰背痛诊断均采取主观测定法[1]。(病人口头叙述穿刺点是否出现疼痛感)。

2 结果

对照组100例患者25例穿刺部位出现腰背痛,75例未出现腰背痛。实验组100例患者11例患者出现腰背痛,89例未出现腰背痛。

3 讨论

硬膜外穿刺后腰背痛发生率从8.08℅-44%各家报道不一[2]。多发生在穿刺部位及其周围的脊背部,原因为①麻醉后脊柱两侧肌肉松弛,引起生理弯曲的改变,长时间手术可引起棘间肌及棘间韧带过度牵拉所致[3];②硬膜外穿刺针对皮肤至硬膜外腔各层组织的损伤;③硬膜外导管的置入引起的排异反应;④硬膜外导管置入时对神经根的血管等组织的损伤,致使创伤部位K+、H+、5-羟色胺等致痛物的释放[4]所引起。其发生可能和穿刺次数,穿刺针切割方向,穿刺方法及年龄等有关,所以熟练的穿刺技巧和使用一些预防方法对减少硬膜外穿刺后腰背痛的发生显得非常有必要。地塞米松局部应用有抑制无髓鞘C神经纤维的传导、抑制炎症水肿和粘膜直接保护作用,以及通过抑制创伤部位的氧化酶活性和前列腺素的合成,抑制损伤组织激活和释放炎性介质而发挥镇痛作用。通过笔者对此200例患者的对比观察,在浸润液中加入地塞米松能较为有效的减少穿刺后腰背痛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 刘保江,韩冲芳.新编麻醉工作指南[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4-118.

[2] 蒋奕红,林高翔.不同椎管内麻醉方法对病人术后腰背痛的影响[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3,9(1):2.

[3]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45.

[4] 严相默.临床疼痛学[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19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