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广西:县域特色产业成倍增计划新推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西:县域特色产业成倍增计划新推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3年,对于广西100多个县级行政区域的文化产业而言,又是一个春天,和风拂面,催人奋进。

这一年,文化部的“倍增”计划、广西区的“十二五”规划和“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意见等文件里一致强调的培育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县得到实质性推进。

这一年,首批广西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市、区)新鲜出炉。这些示范县将成为广西文化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的新动力。

在最近的四年,广西文化产业连续以超过35%的速度增长,增加值对GDP的贡献不断增大,并已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高歌猛进的产业发展背后,是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的引领,是与科技、旅游、金融等领域融合的创新,是重点城市、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突破,是政策、经费、规划科学有力的保障,是向特色、向新型、向专业组建产业集群的务实……

抓特色“广西优势”爆发张力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同时处在东、中、西三个地带的交汇点,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沿海、沿边、沿江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文化资源的多样性是典型的“广西优势”。

历史上,广西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该区域与东盟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可谓是源远流长。广西还是中国的第三大侨乡,东盟各国华侨众多,华侨亲属与东南亚保持着亲缘的密切往来。由于民族起源、历史承传、地理风习以及文化交流等原因,广西和东盟国家有较多的文化认同理念和稳定的友好关系,为双方合作孕育了巨大的文化产业市场和产品消费主体。

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之后,广西因拥有对东南亚开放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趋同的文化语言和深厚的合作基础而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门户、前院、桥头堡,为广西特色文化产业推广提供良好的平台。

与此同时,广西特色多样的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让这里的产业空间与众不同。

“广西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包括自然风光、节庆习俗和民族民间工艺品等,这为发展资源型文化产业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广西文化厅副厅长洪波举例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印象刘三姐常演不衰,印象系列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出国门。还有兴安灵渠、宁明花山岩画、柳州三江侗族风雨桥等众多著名文物古迹;壮族歌墟、瑶族盘王节、仫佬族的依饭节、京族哈节等系列国家级“非遗”;忻城壮锦、钦州坭兴陶、靖西绣球、合浦珍珠、博白芒编等等,民族工艺品特色鲜明,种类繁多。

“自古以来,广西就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民族多样,文化多元,具有不可比拟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开发的富矿”,洪波屈指点来,如数家珍。

特色就是生命。广西把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着眼点放在特色资源上,“广西优势”正在爆发着强大的张力。

抓规划科学布局差异发展

2012年11月,广西文化厅公示了首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市、区)拟命名的名单后,该项工作得到了全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共有45个县(市、区)、68个乡(镇)踊跃申报。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地市因此更加重视和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纷纷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推动发展的措施。”广西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处长班华勤说。

政策上,南宁、桂林、北海、钦州、玉林等各地市相继出台了一批文化产业规划方案,部分地市还专门出台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如钦州出台了《关于加快坭兴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玉林出台了《关于创建特色岭南文化示范市的实施意见》。

资金上,广西文化厅计划在工作经费中拨出一部分作为各有关县编制规划的启动经费,获得评选命名的县(市、区)也积极向当地政府争取配套经费,共同启动文化产业的规划工作。“十二五”期间,南宁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低于5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国家级、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给予一次性奖励;北海市2012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还与中国银行签订了《支持北海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争取到未来五年内约20亿元的融资支持。

具体措施上,广西文化厅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编制发展计划和规划,对各项扶持措施进行细化,还与各县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了责任和义务、目标和要求。随着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的开展,广西特色文化产业布局呈现出科学化、差异化特点,县域经济的主体地位也更加突出,统筹城乡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迎来了一派争先创优的生动景象。

“未来的目标是培育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文化产业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广西文化标识,树立地方文化的新形象。”班华勤说,通过品牌创建,使广西的文化产业在西部、在全国乃至东盟打出名号、创出品牌、闯出天地。

抓示范特色县区扬鞭奋蹄

博白县编织工艺品生产历史悠久,全县现有编织企业435家,产品融实用性、艺术性、收藏性于一体,形成十大系列5万多个品种,多年来畅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实现产值20.1亿元。全县编织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0多万人,从业农民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获评为“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

像博白一样,近年来,广西各地深入发掘当地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了一批文化特色鲜明、产业特色突出的县(市、区)和乡(镇),对推动文化建设、促进区域发展、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如,三江县充分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侗族非遗文化特色产业。桂林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打造出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成为了世界级的文化品牌。这些都是广西各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为广西挖掘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广西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副处长覃定坚说,针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市”范围偏大、带动面支撑点较难把握,而“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乡镇”范围偏小、影响力稍显不足的具体情况,广西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广西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市、区)评选命名工作,旨在培育、扶持、壮大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县(市、区),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通过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市、区)评选命名工作,探索一条从“管脚下”到“管天下”、从联系“点”到推动“面”的新途径,寻求推动基层尤其是县乡一级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平台。

4月12日,武鸣县等16个县(市、区)成为首批广西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市、区),横县等22个县(市、区)成为首批自治区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示范县(市、区)。当天,广西文化厅还与获得自治区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的有关县(市、区)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的创建工作。

抓链条逐级带动跨界融合

融水的民族服饰、阳朔的民族演艺、梧州的人造宝石、钦州的坭兴陶、北海的珍珠饰品、靖西的壮锦绣球、东兰的铜鼓、凭祥的红木等等,“文化资源丰厚”、“文化特色鲜明”被作为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市、区)首要评选条件。

“示范是形式,带动才是目的。”洪波表示,挖掘发展优势,带动产业发展,树立行业和区域典型成为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市、区)工作的关键。

事实上,民族多样文化多元的广西并不缺少特色产业发展的典型及其带动范例。如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族生态文化旅游示范点,实施富裕家园建设计划,逐步成为广西的休闲农业发展典范;三江侗族自治县紧抓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开展侗族农民画、侗族乐器、木构建筑、侗族百家宴、侗族刺绣、民族手工艺品六大文化产业传承基地建设,发展民族文化主线,构成了融文化旅游、演艺、民族手工艺、非遗传承基地、中国侗族多耶节等项目于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昭平县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黄姚古镇旅游开发为龙头,突出生态主题,精心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梧州市依托人工宝石的优势,从单纯的产品生产加工或市场销售,迈向工业旅游及礼品、纪念品制作等多个领域,成功打造了“世界人工宝石之都”。

“我们希望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市、区),能够进一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找出潜在发展优势,牵出产业长链,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洪波说,在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大潮中,对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广西而言,县域特色产业正在成为“倍增计划的新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