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对话”中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对话”中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关系,引导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首先,运用西方哲学的思想探讨了“对话”的重要性,主张对话双方应民主平等,提倡理解倾听,彰显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其次,对苏格拉底,维果茨基以及杜威等教育学家的思想进行深入剖析,体现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对话”教学的可行性以及重要性;最后,具体阐述了如何在对话教学中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提升

【关键词】对话对话教学道德品质

一、“对话”:时代精神的体现

农耕文明是外在于自我的“他者”(神)对主体人的统治,当时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无法对自然现象做出科学性解释,寻求“他者”(神)对自我的保护,是可以理解的。也就是说,人的一切行为选择都是他者对自我的“关注”的选择。

在工业社会,主体的人从神圣世界中解脱出来,他者(神)不再与人的精神具有绝对价值的本体关切。人在与他者(神)的抗争中,其主体地位发生了逆转,人将自己视为了唯一的主体,客观世界变成被统治、被改造和被考问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人学意义上的“对话”,不限于“我-你”世界的思维路向,也不限于心理学所言的人与人的心理沟通,更不限于语言学意义上的信息交流,而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与精神交流。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一定的社会中,任何个人都不是孤独、单一的存在。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对话教学”: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映

在西方,对话教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助产婆”术。柏拉图的《美诺篇》是诠释苏格拉底对话方法的代表性文献。在《美诺篇》中,苏格拉底同应邀的忒塔利亚的贵族青年美诺,以“道德是可以教的吗”为中心议题,展开意味深长的道德教育的对话。苏格拉底不是凭借教授的身份授予知识,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进行深度思考,通过对方的思考,亲自去探索和发现真理。正像接生婆帮助孕妇以其自身力量分娩婴儿那样,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孕育正确思想,从而产出真理。这便是从心智上作出援助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习就是相互沟通的过程。他认为,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取决于该儿童与教师的关系、同其他儿童的关系以及同工具的关系等。“发展的可能性”受社会情景的制约,是借助于课堂内的人际关系建构的。

杜威在他的“主体问题解决思维(反省性思维)论”里指出,主体只有借助于与客体相互交往的“工具性思维”以及同他人相互交往的“沟通”,才能实现对客体的认识。他认为,主体学习的经验不仅是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且是通过同客体对话、同他人对话、同自身对话沟通的重叠互作用(transaction)中得到的。没有对话沟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青年学者张天宝对于教育交往实践的内涵、特征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交往实践活动过程,其特征体现在多极教育主体性、教育主体异质性、教育客体中介性以及个体主体性与主体相互性的统一的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对话教学”是基于教学的本质为逻辑前提,在民主理念的指引下,以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教学文本之间,以语言为主要交往方式,以师生的共同成长以及文化理解生成为最终目的的活动。首先,“对话”体现了教学的本质,“没有对话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原本就是形形的对话过程。其次,对话教学彰显了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的关系。只有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达到彼此的敞开与接纳,实现对对方的倾听与理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第三,对话教学是多元主体间的互动过程。对话教学是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文本之间多元主体的互动过程。第四,对话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与文化的生成与建构。教学构成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但是,教师的成长要服从于学生的成长。师生成长的过程同时是对教学文本理解、建构与生成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共同提高过程。

三、道德品性:在“对话教学”中生成

人之为人,除了具有可发展的智慧之外,还必须有德性。人的道德品性大体可分为处世之道、行事之道和立身之道三部分,它规范的是人生的基本操守和要求。

对于大学生而言,对父母、对祖国、对民族的理解与知恩图报,是他们道德品性的基础。行事之道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的道德保障。只有树立责任心意识和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将来走向社会,才能承重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立身之道则是指人对待自己的生命存在、发展的态度的一种自我的守操。自我完善是立身之道的基础,大学生只有不断地自我完善,将来才能勇敢地面对现实、迎接各种挑战,形成有价值的人生。

大学生的道德品性的生成也不是自发的,必须借助于具体对话实践。第一种,是与他人“对话”的实践,也就是建立与老师、与同学的沟通;第二种,是与自我的“对话”实践,是指学生经过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思考,从而达到提高自我。第三种,是与文本对话的实践,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实现与文本所代表的意义世界的对话沟通。为了促成大学生道德品性的生成,我们徐州工程学院建立了以课堂沟通为核心的教学沟通网络结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促成大学生道德品性的生成行之有效.

近几年来,为了实现对话教学,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我们徐州工程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制定了严格的奖惩措施,并付之于教学实践之中。例如,实行“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制度。除了平时的互听、互评外,所有任课教师每学期必须开一节公开课。开课前,教研室全体教师要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研究如何构建对话式课堂。上课时,学院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听课。课后,利用每周业务学习的时间,看相关教学录象,对相关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开诚布公地指出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下一步改革和提高的措施。

其次,构建网上师生沟通机制。与课堂相比,网络互动有很大的优越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对话”,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络向老师请教问题,又可以倾诉人生的困惑等。这样老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积极的帮助引导。

总之,“对话”是人与人之间实现沟通的最好方式,是时代的呼唤;“对话教学”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话式”教育网络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探求。

参考文献:

[1]叶秀山,王树人.西方哲学史(第七卷)[C].谢地坤.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下)[A].凤凰出版社,2005.617.

[2][德]马丁・布伯著.陈维刚译.我与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57.

[3][德]哈贝马斯著.交往行为理论.麦卡锡英译.信标出版社,1984.99.

[4]马永翔.德行是否可教――兼解柏拉图的《美诺篇》[J].道德与文明,2007,(05):21-26.

[5]陈亚军.杜威心灵哲学的意义和效应[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