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忠恕 第3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忠恕 第3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第四》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儒家认为,人是整个宇宙的一分子,人的性情与整个宇宙是相通的,所以他人之心即为我心,一人之心即为千万人之心。我之所欲所恶即他人之所欲所恶。

“忠”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里说得好,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后来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矩之道”,就是说这种道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

第一段孔门师徒的回答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归纳为“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其意义深长,不仅指明了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而且对于促进当今世界的和平乃至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仁学的“一以贯之”的践行之道是“忠恕”。“忠”与“恕”实只一道,即二者有着相互补充、相互规定、相互包含的意思,而“恕”更为基本。循此“一以贯之”之道,不仅可以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齐家、治国、平天下”亦可从中引申出来。

孔子希望人类社会能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能够“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看来,“均无贫”应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尽管“自由竞争”是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维度。若能“均而不贫”,就需要有一定的“自由竞争”;若使“自由竞争”不致贫富悬殊,就须引入“均无贫”的政策调控维度。只有这两个维度“趋近于平衡的中点”,社会才能“安无倾”。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如果在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实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原则,那么也有望逐步走向全人类的“多元一体”。世界和平离不开忠恕之道。发达国家要“以己之情量之也”,己所不欲饥寒、劳苦、衰乏,就应在“全球化”过程中负起更多的责任,使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亦能得衣食、安逸、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