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闻是沟通,记者是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闻是沟通,记者是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跟梁衡学新闻系列之十九

新闻就是信息的沟通与交流,记者的工作就是传播信息,告诉大众,让读者知会。如果新闻传播出现误差,言辞不准、或者生涩难解,就会阻断交流,失去传播的意义。

梁衡常说,新闻是沟通,记者是翻译。这句话,你听了也许有些纳闷:记者怎么成了翻译?且听梁衡一一道来――

报上常有这样的稿子,领导说重要,业务部门说重要,记者也说重要,就这样隆重推出,但读者却看不懂,不知所云,如堕雾中。值夜班,有一篇短稿《上半年外债净流入同比下降63.04%6月末外债余额达2661.76美元》,我看不懂,问之编辑也不懂。不懂怎么上了版呢?据说这篇稿子很重要。两天后,我请教作者,才知道这意思是说你新借的债,再扣掉你已经还的旧债利息,通俗点说,就是“实有新增外债额”。

过了几天后,梁衡又碰到了类似的问题。他看了一篇名为《农行与太平人寿―――签署承购次级债协议》的稿子,没看懂。再问编辑,还是说不懂。梁衡说――

既然编辑、主编、老总这么多人都看不懂,读者肯定也看不懂,这种稿子登之何用?发一些貌似重要,但读者不懂的稿,是报纸,特别是机关报的一个通病。写通俗稿怎么就这样难?!

在梁衡看来,新闻就是信息的沟通与交流,记者的工作就是传播信息,告诉大众,让读者知会。如果新闻传播出现误差,言辞不准或者生涩难解,就会阻断交流,失去传播的意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他认为――

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掩耳盗铃,作者懂,以为读者就懂。实际上世上的事各行各业,大多是少数人懂,多数人不懂。写作就是翻译,把少数人懂的事翻译成多数人懂的话,这就是传播。钱学森同志曾要求每个大学本科生写两篇毕业论文,一篇是专业论文,另一篇是科普论文,两篇论文都写得好,才证明你学明白了。能深入,不能浅出;或者心里懂,说不清,都说明你学问不到家。

从传播学的角度,新闻应面向大众,不能运用通俗的大众语言,将专业消息转化为大众消息,就不是好记者。遇到这种情况专业人士或记者常会辩解说,我们的行话就是这样说。既然是行话,你说给外人干什么?既然你是借大众传媒来传播行内的事,就是要立足外行对你的理解。梁衡认为,第二个原因则是记者缺乏责任心,应付差事,发稿了事,至于读者懂不懂就不管了。这追根溯源是机关报养成的坏作风――

机关报大多是公费订阅,办报一方是完成宣传任务,订报一方是完成定购任务,都是公事。这中间缺失一个读者与作者、编者之间的自愿选择对接的环节。那些靠市场选择、个人订阅的都市报、晚报就不敢这样,读者看不懂报上的文章,订数马上就下降,广告就减少,收入就降低。当好翻译,应是记者提起笔来时的第一想法。

怎样才能写出让读者明了、让人看懂的稿子呢?梁衡认为,首先是你想不想这样做。如果真的做不成,要么说明那件事受众少,不值得向大众传播;要么说明它特别重要又很特殊,无法转译,就像有的外语单词,只能用音译。但这种情况只是极少数。 在新闻传播这个链条上,记者是一个传播个体,而读者则是一个接受群体。在一对多的发散式传播过程中,如果记者把自己看作是翻译,这就找到一个好角度、好心态――

你先要假设你的读者不但对信息一无所知,就是对表达这信息的行话、术语也一无所知。你要设法用大众化的新闻语言来转述。这虽是一个传播过程,但实际上是同时做了两件事,一是传送了一件东西,二是传送的同时给它换了一个包装,就像我们的出口商品都用一个英文包装盒。这个翻译就算完成了。

角色找准了,心态就平稳了,你会尽心去做,干不好,就会心不安。好的翻译究竟有哪些标准呢?清末民初翻译家严复说过一个三字标准“信、雅、达”,这用来评判新闻稿也同样合适:一要事实可信,二要语言得体,三要意思通达。那些内容冷僻、语言生涩、表达不畅的新闻稿,当然不是好译作。

梁衡说,记者是特殊的翻译工作者,他虽然每天从各行各业中采素材,但将专业信息译成大众信息,翻成一种新闻语言,这就是本事。你的稿子让更多的人理解,更多的人才能知道你,你才能成为名记者。所以,记者这个行业的知名度超过了所有其他行业。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