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产程中分娩镇痛的护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程中分娩镇痛的护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分娩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分娩镇痛可致第二产程时间延长[1].现对我院产科2013年2月-2013年9月在我院要求分娩镇痛的50例孕产妇资料回顾,对产程中护理做如下总结:

(一)具体细致的产前教育,利于分娩镇痛的顺利进行

因为实施镇痛须在孕妇临产后宫口开2cm时,也就是说待产妇必须先经第一产程的潜伏期约需4到8小时左右后再实施分娩镇痛,同时告知分娩镇痛并非分娩时的一点无感觉,而是疼痛程度的明显降低和舒适度的增加。鉴于此要告知临产后可能产生的疼痛、疼痛出现的时间及持续时间,让待产妇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增加自信性和自控感。研究表明,心理准备可以增加疼痛阈值和耐受性。同时向家属进行必要的宣教,如三个产程的主要过程和检查,如胎心监护、B超、肛查、会阴消毒、阴道检查等;寻找适当机会介绍本院的先进设备和高质量的医疗及护理质量,让家属放心;并告知随时保持联系。

(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利于有效的心理护理

由于分娩过程存在许多不测和不适,许多待产妇会对分娩产生焦虑,而焦虑可能影响分娩的过程。英国DickRead医师认为焦虑产生肌肉紧张从而抑制宫颈扩张。产妇由于焦虑往往会缺乏自信、易产生无助感、并表现出失去耐心、忧虑和易哭泣等,同时会提出许多问题和要求,如我真的能自己生?生的时间会不会很长?孩子是否会有异常?我爱人是否可以进来陪我等等。这时助产士要学会倾听,认真耐心地听取待产妇叙述和提问,适时给与帮助和鼓励,让产妇感觉有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助产士要富于同情心,要换位理解,接受待产妇的各种行为表现,不向待产妇提要求,真诚地陪伴在待产妇身边,用温和的语气予以交流,这样待产妇容易接受,便于进行心理疏导,更利于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减轻焦虑。

(三)及时有效的产时观察和指导,利于产程的顺利进展

3.1 第一产程的观察和护理

加强对第一产程的活跃期观察,及时给与待产妇信息,增强其信心;同时给与麻醉科医师产程进展的情况,配合麻醉科医师进行操作前准备的工作,如安置胎心监护以持续监测胎心和宫缩的变化、安置心电监护仪以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和氧饱和度等的情况,放置实施硬膜外麻醉导管的最佳,同时运用转移注意的方法来分散待产妇的注意力,教会产妇使用爱玛呼吸减痛法,以利硬膜外置管的实施,减少待产妇的痛苦。当麻醉镇痛药缓慢注入,随着待产妇的VAS评分显著下降(VAS均值85.3±11.8下降至33.4±12.7),待产妇会感觉轻松并显得安静,同时由于劳累使倦意加深,有大多数待产妇会进入浅浅的梦想。这时助产士绝对不能放松警惕,密切观察宫口扩张和先露下降情况(1~2小时行1次肛查,必要时行阴道检查)以及胎心和宫缩的变化,适当正确运用引产手段以免意外的发生,随时协助完成基础护理(包括皮肤和会阴的清洁),并及时和家属取得联系使他们放心。

3.2 产程的观察和接生

由于镇痛药物的作用,产妇在第二产程中宫缩可仍保持无痛,而局麻药浓度降低,对保持产妇在第二产程中用力屏气非常有利。故第二产程开始,麻醉科医师即停止使用麻醉镇痛药,这样有利于产妇有效的使用腹压,以易于减少第二产程延长的发生。此时,有些对痛阈比较敏感的产妇会感觉疼痛渐明显,同时随着宫缩往往会不由自主向下屏气。如果用力不当,易引起子宫收缩乏力,影响产程进展而至第二产程延长。这时助产士应正确指导产妇在宫缩是向下屏气用力,宫缩间隙时学会全身肌肉放松,利于体力恢复,并加速产程的进展。同时准备好接生用的产包、接生衣,以及产妇的会阴消毒和等准备工作;并且检查新生儿急救与复苏的装置备用完好状态,及时正确有效完成接生工作;随时关心产妇及时给与心理支持;正确进行新生儿Apgar评分和护理,以防新生儿意外的发生,观察组中无一例窒息发生。

3.3.第三产程的观察和预防出血措施的实施

胎儿娩出后进入第三产程,此时首先正确及时使用催产素(催产素20单位+0.9%氯化钠20ml缓慢静推),以促进子宫收缩;其次接生者使胎盘及时完整的娩出;巡回护士应在60min内将新生儿抱至产妇身边,按时完成早吸允和早接触工作,以促进子宫收缩和母子感情的加深;同时正确估计出血量,产后2小时后巡回护士协助麻醉科医师拔除硬膜外导管,用安儿碘消毒后以无菌小纱布加压覆盖并与固定,注意穿刺点的保护,观察组中无一例产后出血发生。

3.4.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利于分娩镇痛的成功

由于物和镇痛药物本身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也曾使一些待产妇和家属出现一些担忧,不过有文献报道,低浓度局麻药配伍镇痛药联合应用,即可缩短起效时间、加强镇痛作用,又可减少两种药物各自的用量,减少副作用的发生,保证母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石一夏,麻醉性镇痛药对母儿的影响(中国妇产科专家经验文案)

{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4.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