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思维导图在中小学学习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思维导图在中小学学习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所创,将发散性思维具体化、可视化、结构化的过程。以不同的色彩与线条基于关键词和核心概念而绘制的思维导图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意识,更锻炼了学生动手创作的能力。文章简单介绍了思维导图及其特征,并将思维导图与概念图做了较详细的比较,重点研究了思维导图在课前准备、课上理解、课后记忆和综合迁移等完整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认为可以在中小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学习过程 应用研究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所创,他首先将其应用于训练一群被称为“学习障碍者”、“阅读能力丧失”的族群,这些被称为失败者或曾被放弃的学生,很快变成好学生,其中更有一部分成为同年级中的佼佼者。1971年开始,他将研究成果集结成书,慢慢形成了放射性思考和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是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可视化的过程。放射性思考亦称为发散性思维,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还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号、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分支,每一个分支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联结,而每一个联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分支,这些分支联结可以视为你的记忆,也就成为你个人的数据库。

按照巴赞思维导图的理论认为,当人们在制作和使用思维导图时,能够同时启动左右脑,使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有关的关键知识逻辑地综合起来,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仅仅使用左脑进行的线性思维方式,代之以形象直观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将左脑的序列、文字、数字、清单、行列及逻辑和右脑的节奏、色彩、空间、图像、想象力和总揽功能等都调动了起来,它是结构化的放射性思考模式,符合大脑的结构倾向及运作方式,将原本枯燥的一长串信息变成了容易记忆、有高度组织性的彩色图像,简洁明了,活泼有趣。在绘制过程中,不但可以加深对内容的记忆,还可以增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组织能力,掌握思考技巧,激发联想与创意,提高学习兴趣,集中专注力,加速学习进程等。

二、思维导图的特征

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1]: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理清思维脉络,并可以供自己或他人回顾整个思维过程,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记笔记埋没关键词、不易记忆、浪费时间、不能有效刺激大脑等诸多缺点与不足。

然而,由于思维导图在中小学中实践不足,人们往往会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和应用与概念、图像混淆,虽然两者在帮助人们分析问题、整理思路方面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准确地理解思维导图,区分于概念图,保证在学习过程中高效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思维导图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是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并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阅读、记忆、思维的规律,协助学习者进行高级思维和有效记忆,进而增强创造力。那么,中小学生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习效率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前准备:自主学习的实践

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先备知识,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通过自己的系统研究后坚信学生已有的先备知识在其后继学习中的重要性,他在其所著的《教育心理学:认知取向》一书的扉页上,写了一句既代表他的中心理念又成为教育心理学史上的话:“如果要我只用一句话说明教育心理学的要义,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就是他的先备知识。研究并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具有的先备知识,配合之以设计教学,从而产生有效地学习,就是教育心理学的任务。”[2]既然先备知识这么重要,学生个体如何通过思维导图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呢?

首先,老师要将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指导学生提前预习的内容,包括教材、教辅和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从这些阅读的材料中总结、提升出这节课将要讲授的核心概念。其次,学生要从这一核心概念出发,结合在阅读阅读材料中了解、学习到的相关概念与关系结构,充分发挥想象力,把阅读材料上没有体现但自己对此核心概念有更多层次、更多认识的知识,运用各种符号、线条和图形,尤其是线条简单但很有创意的简笔画,将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以树状的形式将这一核心概念展示出来,使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思维导图清晰可见。最后,学生个体将这种自主学习“创作”的思维导图,通过班级中已经分好的学习小组进行小组成员的作品展示与交流,通过各式不同的思维导图,学生个体可以学习到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思维过程。这种“想象力的激发”与“思维的碰撞”的方式,鼓励小组各成员通过这种展示与交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共同制作一张集结集体智慧的思维导图。

这样,学生个体通过自主学习的实践与小组合作的体验,一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锻炼思维能力;在思维导图的创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扼杀想象力的痼疾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建构主义的学生观主张,学生不同的经验和对经验的信念不同,这种差异性在学习共同体中恰恰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导致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方面,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以共享不同个体的思维成果,达到对知识较为全面的和丰富的理解”[3]。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式的交流,学生个体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学习到他人就这一核心概念思维的过程,提高小组成员整体的思维水平。

(二)课上理解:课堂效率的提高

学生知识学习的主战场就是课堂学习,因此,课堂学习的效率与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成效。那么,如何在课堂学习中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呢?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通过在学习小组中展示的小组制作思维导图,了解学生针对这堂课将要讲解的核心概念的基本认识和思维过程,做到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甚至更正确地学习“核心概念”。只有教师以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和知识基础为出发点,学生才听得顺心,听得悦心。有了这种心理情绪的准备,学生在课堂上才会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积极的表现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听课的效果。

其次,学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作为听课的笔记工具。传统的提纲式笔记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大量的文字容易埋没了关键词,不能突出重点;知识只是记在了笔记本上,没有进入大脑,不易记忆;知识点较为分散,再次翻看时,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等,甚至在有些情况下,记笔记是在浪费时间,甚至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的进度,以致丢掉很多重要信息。因此,为了减轻学生听课时的压力,提高听课效率,以思维导图作为新的笔记工具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而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效地结合起来”。[4]在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时,就是要将这堂课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关键词或者主题作为笔记的中心,然后基于这个中心连线,在连线上快速记下教师所讲内容的重点部分作为主题,然后是主题的下一级主题,依次向下延伸,以此形成一个有隶属关系、层次鲜明的树状层级图。这样的思维导图不仅体现了课堂中的重点、难点,更建立了一个多维的、富于联想的、具有笔记功能的图形,不仅帮助学生在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便于记录更多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学生的大脑,提高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活跃度。

(三)课后记忆:知识编码的清晰

从学生学习过程来看,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就要重视学生课后的记忆,将学生课前初步的知识交流与积累,课上教师深入的讲授与建构,学生针对学习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知识编码体系,需要在可课后通过细致的复习与准确的记忆,将这一编码系统更加体系化、稳定化,以便于以后有效地提取、应用与迁移知识。

首先,利用课前与课上制作的思维导图,将两种思维导图存在的利弊加以权衡,所谓“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这样简单地回顾与总结学习过程,通过线条连接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各个重要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使用色彩把节点之间的连线设置为不同的颜色,将关键词和颜色、图案联系起来。这种框架结构与大脑的记忆模式相统一,使大脑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易遗忘,能够形成永久记忆。基于关键词、核心概念的知识点逐步完善思维导图,使之更有条理性、更具层次性,可视化思维更具流畅性。这种回顾与反思的过程不仅很好地回忆与复习了知识,还有效地对自己学习思维作了反省,提高了思维水平。

其次,学习的编码系统就是要形成一种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是“个体个体对外价额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组成的观念结构,它的主要成分就是‘一套感知的类别’”[5]。所以,学生可以完全运用思维导图完善知识编码系统,使之更清晰,更稳定。因为思维导图本身就会一种比较结构化的展示思维过程,将对基于关键词和核心概念而建立的思维导图,内化到自己的“一套感知的类别”中,使这种类别系统更加完善,分类更加牢固,形成这样的编码系统会大大增强记忆效果。

(四)整合迁移:知识应用的灵活

知识的学习不仅是为了“知”,更是为了“用”,学生需要将自己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情境中,并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回应。学习者需要有很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按照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张,既然迁移的发生取决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的程度,那么,为了强化学习效果,提高知识应用的灵活性,最佳的学习结果就是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对思维导图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种将自己所知知识的个性化、结构化的整合方式,课前准备、课上理解、课后记忆的学习过程就是在完善、稳固这种良性化的认知结构,无形中提高了学生个体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可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和结构性,更有助于学习迁移的发生。

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的思维导图都是以某一关键词或者核心概念为中心的,将思维可视化、知识结构化的过程,有效地管理了自己所已知的知识,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和个体的二次知识加工,使得个人所具备的知识更加体系化,结构化,有可能达到融会贯通、信手拈来的程度,当然这是最好不过的;一旦个体基于自己的知识完成这种整合和二次加工,个体进行知识迁移的心向与行动将会更加明显,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主动地进行迁移,这种“举一隅而三隅反”的主动学习态度,将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能够通过思维过程的可视化、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方式提高学习者的思维水平,在充满想象力的绘制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体验,能非常容易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组织,提高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可以在中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实践,毕竟思维导图的理念符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探究能开发学生潜力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凌.概念图、思维导图的结合对教与学的辅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6):60.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19.

[3][5]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237,201.

[4]张敏.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