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反思“鱼牛”现象 有效减少错别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反思“鱼牛”现象 有效减少错别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欧洲有一则童话:一口不深的井里,住着一条鱼和一只青蛙。青蛙除了坐井观天,还经常跳到井外,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鱼对此十分羡慕,请求青蛙讲一讲外面的新鲜事。青蛙便讲起了见到的牛,说:“牛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头上长着两只角,肚子的下面长着四条腿……”鱼边听边按照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想象着牛的样子:鱼一样的头,鱼一样的身子和鱼一样的尾巴,头上却长了两只角,肚子的下面长着四条腿……这就是所谓的“鱼牛”。

青蛙当然很清楚“牛”是怎样的,但是经青蛙描述后,“牛”在鱼的脑海中就走了样。整个环节哪里出了错?错责在何方?我们不难发现,要想让鱼知道真正的“牛”的样子,只有靠青蛙改变讲述的方式方法了。由此想到现行的语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论是词语的学习,还是古诗词的背诵默写,作文的表达,只要动笔,就都要求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写错别字。事实是,中小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错别字也随之越来越多。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面对学生层出不穷、屡教不改的错别字,凭着职业的责任感和敏感,对于错别字当然是见一个消灭一个。问题是,教师犯了“职业病”,学生的“老毛病”却照犯。这其中,学生方面的原因当然有,但学生原本是一张白纸,承担语文教育任务的教师是不是有更多的责任甚至过错?当然,我们不应该一味苛责承担识字教学的小学教师,而要积极寻找问题的对策。

深刻反思“鱼牛”现象,有助于我们有效减少错别字。本文以陆游的《游山西村》为例加以阐释。

一、为什么“改了错仍旧错”

学生在默写后的改错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改错不够主动,二是改完错后下次仍错。默写陆游的《游山西村》,句子“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豚”字,学生总是在上面加上一点,指出来后,下次默写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犯这个错。类似的例子还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中的“重”“复”二字分别写成“穷”“尽”了,“箫鼓追随春社近”的“箫”字写成了“萧”字,“拄杖无时夜叩门”中的“拄”字和“叩”字分别写成了“柱”和“扣”。

教师规定错一个改写五遍,但下次学生多半还错。不妨回顾一下我们一般是怎样做的:圈出错,让学生改。学生改后的诗句,当然一般全是对的。改后如果立即重写全诗,一般也全是对的。这涉及短时记忆等方面的问题,在此不做重点探讨。改对了,但是下一轮的默写,同样的错别字照旧出现。

为什么多次重复后,正确的写法仍不能留在学生的脑海中呢?反思“鱼牛”现象,我们知道,首先,学习必须通过学习者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要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追求,根本出发点在于激发学生的主观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学生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改错的,他们并没有真正搞清楚或者说不太有欲望去搞清楚错误的原因,这就是被动学习的硬伤。

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每个人的学习都建立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教学就是基于经验、改组经验、提升经验的过程。显然,仅仅停留在指出错误层面的教学,对学生原有的错误经验没有发生任何干扰作用,因而学生原有的经验在下次默写中还会顽固地发挥作用。

二、变“改了错仍旧错”为“改了错不再错”

怎样才能让正确的写法住进学生的心中呢?反思“鱼牛”现象,牛之所以在鱼的脑海中变了形,一方面是因为鱼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完全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是因为青蛙没有考虑到在鱼的经验世界中只有“鱼”这种动物,其他动物的样子都是在“鱼”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作为教师,一方面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任务的完成最好出于学生内心的意愿,同时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特性及其已有经验、知识的基础上讲解知识。这样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长进。

首先,要激发学生主动改错的欲望。上课伊始,我对一个比较活跃的男生说:“你脸上有点脏东西。”那个男生毫不犹豫地举起双手满脸搓起来。我说:“嗯,现在没了。”然后面对全班学生把刚才的一幕讲了一遍,并且说:“其实,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脏东西。”顿了一顿,我又说:“但是,听说自己脸上有脏东西,他第一时间做的事情是去掉脸上的脏东西,决不允许它的继续存在。我们练习本上有错,又怎么能允许它长时间地存在呢?”我的话说到学生的心坎上去了,他们会心地一笑,从此改错更主动了。

另外,教师的讲解要紧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知识、经验。“丰年留客足鸡豚”的“豚”字,很多学生都错误地给上面加了一点。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个字的正确写法,我先让学生动手查字典,“豚”的意思是:小猪。诗中的意思是“小猪肉”。“豕”就是“猪”的意思。类似的字还有“家”“逐”。“豕”上加一点构成的字有“啄”(读“zhuó”,如“小鸡啄米”)、“琢”(读“zhuó”,如“雕琢玉石”)等。为了加强十几岁孩子对这个字的印象,我强调了一句:“你怎么忍心往小猪的屁股上捅一刀呢?”孩子们先是一愣,然后哈哈大笑。下次默写的时候,有个别孩子忘了,我说:“你又捅小猪一刀了!”

以一个类似的故事结束本文。

教师关于坐姿方面的要求没少讲,可学生做作业时仍是“有的弯腰,有的驼背,有的甚至趴在桌子上写”。这是因为教师纠正坐姿的语言只是从一般常识来讲的,没有打通与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通道,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学生心里也就没有产生改正坐姿的欲望。于是教师想下点工夫,动点脑筋彻底根治这一现象。如何根治呢?其实就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促使其主动纠正坐姿。教师给学生播放军营中战士们练坐姿的画面。学生既羡慕又赞叹,然后教师问学生:“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学生齐声回答:“在练坐姿。”于是,教师播放学生们弯腰驼背坐着写作业的情形,再问学生:“那你们这是在干什么?”有一个学生脱口而出:“在练驼背。”教师意味深长地说:“是啊,大家天天在练驼背……”从此以后,教室里再也见不到学生驼着背写作业的情形了。

跟“鱼牛”的故事比较起来,这个故事更加生活化,值得语文教师们好好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