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腊月食风趣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腊月食风趣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糖瓜是一种麦芽糖。圆圆的,胖胖的,颇似北京仿膳饭庄的宫廷美点小窝头。每年,当它于农历十二月上市时,小孩子们围着卖糖瓜的,笑着跳着要长辈们给他们买糖瓜。伴着腊梅和雪花,在临近年节的气氛中吃起糖瓜来格外的松酥甜脆。

糖瓜的个头在琳琅满目的年货中并不起眼,但它却是我国农历腊月的一种大宗的应节小食品。这是因为,旧时腊月二十三俗称“祭灶节”。这一天人们要用糖瓜、糖饼等吃食来“祭灶”,故而糖瓜又名“灶糖”。

所谓祭灶,就是祭祀“灶君”。灶君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被写作“灶神”,老百姓俗称其为“灶王爷”。据说用糖瓜祭灶,就把灶王爷的嘴给抹甜了,有的则说把灶王爷的嘴粘住了,灶王爷上天时就会言好事。有一首打油诗《灶君怨》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一年没吃一点啥,临走灶糖粘嘴巴。你这一家好人家,叫我咋给玉帝夸!”这里把灶神说成一位能够“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神。今天看来,这显然是十分可笑的迷信之谈,但是如果从字面上来看,灶神本应是发明和主管人间炊灶的神。可是说来奇怪,历代的文字记载和民间传说表明,灶神受人崇拜之处与其字面涵义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而且灶神的形象也远不止一种。

祭灶的风俗在中国周代即已有之。周代七种祭祀之一是祀“灶”。东汉许慎《五经异义》上说,火神祝融就是人们祭祀的灶神。灶的发明同火的使用有密切关系。火的发明使人类由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入了熟食的文明时代。而灶的发明则使人类由直接用火熟食进入了用灶烹饪的新阶段。可以想象得出,当灶发明以后,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我国先民团团围坐在灶旁,红红的灶火带来扑鼻的食香的情景。在科学不发达时代,我们的祖先认为为他们带来这未曾有过的美味的,是超然的神灵。随着用灶烹饪的普遍,“灶”逐渐成为人们日日不离的炊事器物。团团围坐在灶旁的用饭习惯,又使灶成了某一集体的标志,促成了人们对灶的崇拜,旧时所谓“灶王爷是一家之主”的说法似乎在此可见其源。由此看来,火神祝融就是灶神的说法与其字面上的涵义看来还是颇为沾边的。

可是汉代以后有关灶神的记载和民间传说就与其本义离之尚远了。

晋代《搜神记》这部书上说,汉宣帝时,阴子方因为常在腊日早晨做饭而使灶神显形,阴拜庆之余用黄羊来祭灶,从此他“家乃暴富”。后来人们学阴子方在腊日用黄羊祭灶,很多人都吉祥如意。这里把灶神说成能使人发家致富的神。

唐代《酉阳杂俎》上说,“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常以月晦日上天自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故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己丑日,日出卯时上天,禺中下行署,此日祭得福。其属神有天帝娇孙、天帝大夫、天尉、天帝长兄、硎上童子、突上紫宫君、太和君、玉池夫人等。一日灶神,名壤子也。”这里的灶神上天自人罪状,是男是女的说法均有。

在现代河北的民间传说中,灶王爷是一个贪吃的州官。每户人家都要请他和他的老婆、下司,甚至鸡、狗吃一天上等酒席,否则要抄家灭门。整整一年,他吃得又白又胖,百姓们被吃得叫苦连天。后来被乡民中一个大力士“张大巴掌”骗到家里,一巴掌把他们打到灶旁的墙上,让他们瞪着眼看家家户户做好东西,吃好东西。

在山东的传说里,灶王爷则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富商。他成了富商后,就休弃了为供养他父母吃尽千辛万苦的妻子丁香,和海棠结了婚。后来,家中遭了火烧,只好讨饭过活。一天,讨到他前妻丁香家里,他连声叫着“大娘”求食。当他认出这个大娘正是他休弃的前妻丁香时,羞愧难当,一头钻进锅底憋死了。据说玉皇大帝只因为和他同姓才封他为灶王。又因为他死的那天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于是定那天为“灶王节”。但是人们很看不起他,人家说:“张郎是吃了丁香那碗烂面条以后死的,今后每逢这一天还给他一碗烂面条吃就是了!”所以,灶王得不到别的供奉,只在每年这一天得到一碗烂面条。

在河南的民间传说中,灶王爷又是一位烧火帮灶出身的穷小伙子。传说玉皇大帝的小闺女爱上了这位穷小伙子,玉皇得知后,十分恼怒,就把小闺女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子受罪。王母娘娘疼爱女儿,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给穷小伙子封了个灶王的职位。从此,人们就称穷小伙子为灶王爷,玉皇的小闺女自然就成为灶王奶奶了。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给百姓带回吃的喝的。玉皇察觉后,一怒之下只准他们每年年底回去一次。第二年腊月二十三,灶王奶奶上天后,巧妙地与玉皇周旋,为百姓们带回灶干、豆腐、肉、鸡等吃食。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的恩德,年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烙灶干,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发面蒸馒头,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饺子。看得出,腊月二十三这里祭的不是灶王爷,而是灶王奶奶。

关于灶神的传说还可以举出一些。总之,历代和不同地区关于灶神的说法不一。这种情况,除了说明本无灶王其神以外,还说明了对灶神的描写倾注了不同阶级的不同意愿。

灶神的说法不一,历代的祭灶食品也不一样。

汉晋时,黄羊是当时流行的祭灶食品。南北朝时,祭灶用“豚酒”。宋代祭灶在腊月二十四,宋朝人称这一天为“交年”,“祀灶用花饧、米饵”等,“此月市间及街坊叫卖五色米食、花果、胶牙饧、箕豆”。《东坡纵笔》中有诗云:“明日东家应祭灶,只鸡斗酒定燔吾。”南宋诗人范成大亦有诗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尚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炒甘松粉饵团。男儿酌酒女儿起,O酒烧钱灶君喜。”不难看出,花饧、米饵、猪头、鱼等是宋代流行的祭灶食品。

明清时,祭灶已为腊月二十三,祭灶食品的最大特点是已由荤变素;糖瓜发展为祭灶节的大宗应节食品,这是由于祭灶之俗又染上了佛家素食色彩的缘故。

今天,祭灶的风俗已不复存在,但糖瓜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节令小食品却年年为人们增添节日的甜美与欢乐。

正是,旧时:“灶糖一盘茶一盏,打发灶君上青天。天宫见了玉帝面,不当说的且莫言。”――《灶君谣》

今日:灶糖一盘茶一盏,家家窗花映笑颜。都夸党的领导好,幸福生活比蜜甜。――《新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