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档案人应是读书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档案人应是读书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原本想说,档案人也是文化人,但我觉得“文化”的概念显得有些浮泛,充其量已经沦落到只剩下一张可供撩人眼目的名片,因此,说档案人也是文化人,难免会有一种被托举而踏空的感觉。虽然“档案”的确也是文化,但我不能拿一个可以触摸的具象的档案实体去换回一顶抽象空洞的文化帽子戴上。“文化”究为何指?我不知道。不过,我猜想,档案肯定是“文化”筐里的一个什么东西吧,否则,怎会有那么多的人将“档案”与“文化”扯在一起呢?

于是,我想到了书,想到了与书有关的人:作者、读者或编者,他们都是“读书人”,都是有文化的人。这里,“书”的文化意义,不用我多说,何意?何指?相信谁都明白。有文化,显然指的是有知识,这是将“文化”作为“精髓”来解释。档案人也是读书人,自然说的也是文化人。只是,我将“档案”归类到“书”的一族,来说明档案也是“书”,而不是笼统的文化。

“档案”也是书,它提供的是与“书”同样等值的东西。只要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档案与书实际上是同出一宗的,当年的“兰台”机构,书与档案并没有本质区别,或者可以说,书由档案析分而出,是档案的“分身”与派生,只是到了后来,书的演变,书的发展,才有了另一副面孔,另一番景象,不过,你仍然可以去阅读“书”之背后的档案。记得30年代末,德国的一家出版社在出版弗郎茨・库恩翻译的茅盾的《子夜》德译本时,不知是有意无意,竟将第一章的部分译稿内容截下拿去归档,说要“让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去查阅”。这倒有意思了,读书读档,还得双管齐下,这“书”与“档案”有时还真难分出彼此。所谓“大档案”的概念,是不是指的就是这不分“彼此”的“广义档案”?那些经过归类整理的馆藏一卷卷档案会不会就是将来的一本本书?

“档案”也是书,我是在预设一种前提,来说明档案人也是读书人。其实,不论是书,抑或档案,档案人拥有的都是一座知识宝库、一座无可比拟的精神殿堂。“拥有”,是一种职业幸运,在外界看来,职业的熏陶,给了档案人以“读书人”的质感,尽管这种“拥有”算不上什么“学富五车”(当然也不可能),但确有一种无形的驱动力量,足以让档案人自省、自奋。档案人不应仅做枯守摊儿的寂寞“贩者”,也不应有面对黑压压的四壁档案而困惑,进而为阅读而恐惧,或许,读书并不在于“书”,读档也并不在于“档”,因为,书海茫茫,几为泛滥,故纸堆山,亦有塞破乾坤之危,书越读越多则可能无用,一味埋首档案则反易迷失自我,档案人的“读”,更多的应体现一种智慧、一种追求。只要置身其中,借助一片书纸、一页档案,思我所思,想我所想,就是成功。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也可看做一种境界吧!

当然,我这么说,可能有人会认为,书与档案,只是被用做“借力”的载体,充当读书人的门面,读与不读,读多读少,无甚紧要。其实不然,我是在强调一种“质感”,说明档案人与书之档案的职业关系所应具有的读书人的品性或格调。档案人已经没有多少资本可供炫耀了,唯有所耗费的时间成本让自己变得更加沉淀与务实。多少年来,尽管总是看到档案人忙碌的身影,总是看到档案人有做不完的手活,但回过头来,似乎又总有怅然若失的感慨。曾经看到一本档案,的确被修饰打理得四面放光,但仔细翻开内容,却是一本残档,我有时会惊叹档案人做事如此认真,却不曾想,内行人竟又做起外行事,而且还挺到“位”。类似的“无用功”当然还有、还很多,围绕档案,我们究竟是珍视爱惜,还是折腾“破坏”?档案人也该歇歇了,但不是回到从前的“养老”,而是自省、反省――读“书”、思考。

读“书”、思考,把心沉下,去找寻已逝已失的精神依归,找寻那世代书香承继的感觉, 真正去面对一回“档案”,感受一份“拥有”。只要“面对”,不在乎读与不读,只要“拥有”,也不在乎读多读少。档案人应是读书人,读书人对“档案”的理解,比之单纯“档案人”的理解更加深远和开放,因为,读书人是自由的――心的自由,思想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