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椅 9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椅 9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湘西永远让人惊喜,这里既有誉满中外的张家界自然山水景观和凤凰古城等历史人文景观,更有为数众多的古镇古村落,诸如王村、矮寨、洪江、黔城、里耶等,她们象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湘西这片美丽的大地上,让人追寻、让人向往。初夏,我们有幸走进了其中之一的高椅村,去体验那质朴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民风……

1 概况

高椅村(图1)位于湖南省会同县,杜甫《咏怀古迹》中有一联:“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句中“五溪”之一的雄溪,即现在的巫水(图2),就在高椅的东面。村里85%以上的人都姓杨,据说是南宋诰封威远侯杨思远的后裔,都是侗族。高椅的文化遗产、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丰富多彩,1998年6月公布为会同县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9月公布为怀化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7月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公布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高椅原名渡轮田,在唐宋以前,是一处古渡,在水运是最为便利的年代里,上游的桐油、木材、粮食都是靠着这条巫水外运到常德。昔日这个熙熙攘攘的渡口如今只在江面上横着一两艘渡船(图3),供人往过江而已。后来,因村寨三面环山,一面依水,宛如一把太师椅,把村子拥抱,更名为高椅村。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前后,杨盛隆的后裔在北樯山脚下兴业建房,逐渐发展成“老屋街”(图4)。明正统二年(1437年),一甲乡绅集资在老屋街村落北侧的出村道口上兴建了“一甲凉亭”(图5)。明代中(1450—1465年)在老屋街的东侧,全村的中心修建了后裔“五通庙”系道教神庙,始建于南宋末年(约1275年)。清乾隆年间再次扩建,将其修建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神庙建筑专供村人祭祀礼拜之用(1980年毁)。明代晚期(1506年)至清乾隆年间,杨盛榜的后裔又向村东、村北方向发展,在田垅里占地建房,形成“坎脚”和“大屋巷”两个建筑群落。乾隆末年杨廷秀的后裔在“五通庙”东侧修建了“一甲祠堂”。清中晚期,随着人口的繁衍,建筑继续增多,形成了“田段”和“上、下寨”两个建筑群落。这个时期是高椅的鼎盛时期。无论是民居的兴建规模和兴建水平,都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仅从留下的各式门雕就可见一斑(图6、7、8、9)。据调查考证,此期兴建了院落近200多处,石质材料已作为用与建筑对象,如大屋杨芳柏住宅就用了石料作院门梁柱,清嘉庆初年(1796年),杨盛隆的后裔在下寨修建了“下寨家祠”,其过厅毁于1969年,正厅改作生产队仓库后,保存至今。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老屋街贡生杨盛之家塾三子,创办学馆。后三子杨跃楚拔贡,弃官还乡,继承父,开设学堂。题名“清白堂”。清道光二十三年(1842年),杨廷茂的后裔在“五通庙”北侧修建了“十甲祠堂”(毁于六十年代)。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由大屋街富户方绅集资兴建了“醉月楼”,作为文人学士聚会及娱乐消遣场所,宣统初年(1909年)改办成女子学馆,从外地请来一老秀才讲学,由求学者(多为地主富豪之女)轮流供养。抗战胜利后,洪江兴办了洋学堂,女子学馆被废止。“醉月楼”保存至今。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到清光绪七年(1881年)间修建的民居104栋,建筑面积达19416平方米。

2 风水意象

费效通先生在其《乡土中国》中说“中国的社会是乡土的。……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中国古文化是农耕文化,其深深扎根于诸如土壤、气候等地域性的自然物质形态中。由大河山川、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矿产生物等构成的自然生态是人生存之本。高椅村位于沅江支流巫水河边,依山临河而建,村水相依,其基址后有主峰山,左右有岗阜的左辅右弼,就像椅子的靠背和两侧的扶手,而村落就座落在椅面上。高椅村西北方、东北方皆有高山,挡住了西北风和东北风,河水的对面有案山;且西南方的白虎山低于青龙山,东南方的朱雀山(案台山)又低于白虎山,达到了避气藏风的目的,实则有利于引入和煦宜人的南风,使得其降雨充沛、充阳光足。其基址处在群山环抱之中,地势平坦且有一定的坡度,村落四周山上的植被丰茂,田地肥沃、水源充足。在这青山和绿水之间,形成了高椅村理想的住居环境(图10)。聚落选址于山水之间,构建自然景色入神入画、居耕结合的居家环境。建村者常借自然景观构建村景和水口景观,以自然品质寓人伦道德、以自然之美培育山水情怀,创造以自然为主题的环境精神。这些处理构建了聚落住居环境的生动多彩、朴实情真,创造了景观意趣浓郁,文化品质独特的,充满自然生机和人性情感的精神空间体系,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高椅村在水口处建文峰塔,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丰富了空间序列,平衡了自然景观构图,构成了地域的地标,满足潜意识“格式塔”的需求。水口的营建与处理远远超越了水口的本意,而是反映对自然的一种把握。通过风水术的表述和“文峰塔”此类建筑的建造物体现了古人一种朴素的自然生态观。

高椅村是在以山、水、光、土、气等自然物质基础之上,尊重自然、遵循自然、利用自然,并在将其作为住居环境的物质载体,而得以发展、构建的。这种意识就蕴涵在风水观和乡民的道德观中,并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被动把握和对局部小环境的主动营造体现了出来。

3 理水与生态理念

高椅村内顺山坡沿道路两边筑沟渠(图11),垂直流向大河。沟渠设有支路绕行于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屋前为清水渠,渠底铺设卵石,内流引入村内的话水,每户的出入口上覆盖一块石板,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洗衣洗菜。整个村落小渠通大渠,大渠通主干渠,主干渠通河流,形成用水的良性循环。村落中心设有水塘,引入溪水,北进南出,是一池活水。水塘是并排的两方池塘:红鱼塘和黑鱼塘(图12、13、14、15)。红鱼塘养观赏鱼,黑鱼塘养食用鱼,具有休闲观鱼、客来添菜、调节气候、消防用水四种功用。

民宅户内天井下设阴沟阴井,通过穿过户内的管井与屋后的污水池相通,最后污水汇入污水渠,为防止异味及腐变。整个村落的污水,集中到大塘进行初次沉淀统一排放,并有一个硬性规定:“左边村团的水必须右倒出丙,右边村团的水必须左倒出乙。”这样就制约了各家各户开沟排水的混乱局面。大塘排水的出口处朝上,水入柿子塘进行再次沉淀,最后排入巫水河。大塘的水位保持在一米以上。塘里荷花满池,既可养鱼,又净化了水质。由此可见,前人是从生态的理智出发,规范处理村中溃水。

村落中沟、塘相连,山水相映,既美化了居住环境,又解决了排水问题。从今日的生态角度分析这种理水观念,无疑是先进的,其充分利用水的自洁能力、水因重力产生的动力及水自身的特性妥善解决了村落的排污和防火、防涝等问题。

4 传统的耕读意识

钟情山水的耕读文化,至迟在东汉时期已见雏形。东晋名士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之境,向往的就是一种悠悠而居的代表士大夫心境的田园耕读生活。由此可见,融入自然、追求秀丽的山水风光、恬静的田园生活和理想的耕读环境,是中国传统聚落的一种理想和境界。

高椅村杨姓始祖杨盛隆、杨盛榜,系东汉“清廉史”杨震第28代裔孙。杨震史称“关西夫子”,他的子孙就常以“关西门第”自居,并以“清白家声”、“耕读传家”(图16)作为庭训。村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如“关西门第”、“艺苑先声”、“清白堂”、“醉月楼”(图17)、“月光楼”等,无不记载着高椅人勤勉治家、兴办教育、崇尚诗礼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耕读为本,清白做人”的道德伦理观念。“耕读传家”成了杨家子孙世代传统。

5 结语

古人对于住居有着强烈的整体观和营建理念,他们将人的活动与天地间万物的生化密切联系起来,提出“顺四时而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的养生之道。在文化创意上,或有尖耸的山体作文笔峰,或建阁塔作文笔峰。在空间布局上,通常以宗祠为中心,旁设有中心水池、戏台等向心型景观建筑。村内民居按统一朝向以尊卑礼制之序排列。村落按传统法则进行有序、有章法的营建,构建人、自然、建筑、社会有机融合的整体环境。这种意识古人并未能用科学的语言来总结,而是用诸如“风水”、“宗法”等经验语言来表达其潜在的意义。

传统聚落虽然是无规划师、建筑师的民间建筑组群,但它是以建村者各具匠心的规划设想为基础,其聚落规划常载人家谱之中,作为聚落发展的依据,经数代村民按聚落的规划布局参与共建,使聚落成为富有代谢生存性的居住环境。做到延续传统聚落的脉络和保持原有风格,使聚落环境经数代人更新发展,形成有风格统一的聚落风貌和环境特色,并积淀形成地域很强的传统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