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写作成为精神需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写作成为精神需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文”是一个让学生闻之色变的话题,常常是教师刚说出“作文”二字,台下的学生立刻叫苦连天,虽不至于“哭声直上干云霄”,但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学生一直不愿意甚至害怕写作文,没有写作的欲望,把写作看作是一种外加的负担,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即使硬逼着交了上来,好多文章也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写的人头疼,改的人心烦。作文课仿佛形成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学生怕写,写不好;另一方面,老师为了向高考冲刺,不断地强化训练。

想要学生写好作文必须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学生不愿意甚至害怕写作,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把写作看作是外加的负担;二是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即写什么的问题没有解决;三是怎么写。

学生之所以讨厌写作文,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写什么,觉得教师所给的话题就像是谜语,不知什么样的谜底才合教师的心意。班里曾有位对作文深恶痛绝的学生写了篇《我讨厌写作文》,情真意切,一时被同学传为佳话。

作文要有一个二度空间,即对事例再创作的过程,而中学生与生活的接触较少,尤其是农村中学,学生的阅读面本身就窄,他们对国家大事、社会现象没什么特别的感悟,所以很多看法都显得幼稚。同时,教育的功利性,让很多教师打破教育的常规,根本就不讲序列、不分文体训练,篇篇都是话题。事实上“很多学生连说好一句话的能力都达不到”,尚未学会走,却要求他们在比赛中如飞人般夺冠,实在是勉为其难。其实学生的作文如正常的语文教学一样,要循序渐进从基础做起:记叙文,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议论文,论据丰富而典型;说明文,知识丰富,给人教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提笔作文之前,不在“苦思冥想”上花时间,而要在存“米”、找“米”上下功夫,这是正道。“米”从何而来,通过普遍而精密的观察得来,教师要指点取材的方法,凡是学生不能直接接触到的人、事、景、物,要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切实掌握。根据材料的性质及搜集的难易度,可以指定阅读材料、口述材料或直接印发材料。

“学问不能应用于世,无论如何勤学,终是纸的学问,其结果纸仍是纸,我仍是我,社会仍是社会,无一毫益处也”,出个题目让学生凭空瞎想,是作文教学的大忌,因为瞎想的结果必然是胡编乱造,而胡编乱造成了习惯,于学生害处极大。

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虽然很少,但他们有自己的是非观与世界观,对一些社会现象能作出较为中肯的评价,教师可以从报刊杂志上找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 ,让他们参与讨论。

如:联系目前物价不断上涨的社会现象,对那些专家学者不断强调的“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影响不大”的预言展开讨论:上涨的物价对居民的生活有没有影响?对专家学者而言,是专业知识重要,还是社会责任心更重要?

报纸还登载,一位十几岁的女生拿着《未成年人保护法》向有关单位控告其父亲,原因是父亲掐了她一下。是不是所有的“骂”与“打”都是体罚?体罚应以什么为界限?如果“好生”受到“差生”的伤害,而“差生”因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而得不到应有的惩罚,那么“好生”如何才能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未成年人保护法》是社会的必需,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我国还有哪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迫切需要改良?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而最近则更有“周老虎”“范跑跑”“赵光光”“杨不管”等学生感兴趣的“焦点人物”。

……

通过这些生活中的鲜活事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学生看错的或看不到的,教师随时指导”;同一个事例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观点写成几篇文章,将各种观点的材料都摆出,试验学生的选择力;驳诘性的问题,最好彼此都似乎“有理”,彼此都“反对”,构成“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可以发挥课文的作用,文学作品是想像力训练的绝好教材,各类实用文也不乏想像力的训练因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形象化,笼统描述具体化,省略情节明朗化,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大胆、合理甚至创造性地展开想象,并与作文相结合,用改、扩、补、续等形式复述、学写和理解课文。例如把叙述变为对话或自言自语的形式;改变课文的中心、情节和人物,文体互改,头尾、顺序、详略变换;将叙述改为描写,把侧面描写、概括描写变细节描写……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图画、表演等形式表现自己的想象。对语文学习优等生,要允许甚至启发、鼓励他们在作文中借鉴文学创作方法,进行适当的合理的虚构。

写作,应该是发自学生自我生命的内在要求。要引导学生发现周围世界以及自我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感悟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的相连与沟通,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生命与写作的崇高境界。遗憾的是,我们的作文教育大多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的远远不够。须知,最好的文章,一定来源于“感动”――生命美学的“震颤”。

教师要学会诱发学生的直觉和灵感,指导学生加强平日的积累,善于捕捉和记录自己在读书、作文、观察、思考以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灵感。平时作文不求篇数多,要在预备、琢磨、修改上下功夫。重点作文少,反复琢磨认真写;随感笔记多,养成习惯经常写。使二者互相配合,相辅相成。

在课堂上要不断地创设思考的情境 ,改变学生写作前的松弛心理,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活跃状态,“迫使” 他们主动去思考、去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并且把思维的触觉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发现社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并把这种情感上升到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是有价值的时候,当学生意识到写作是一种生命运动的时候,他的写作一定会有重大的突破,因为这意味着写作已成为其自身精神需求

(连云港市猴嘴中学;222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