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高中数学中“对话”教学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高中数学中“对话”教学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对话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开出”了美丽的“花朵”。但是,在高中数学课堂上,采用对话式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开展对话式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通过有效提问,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

首先,抓住“兴趣点”进行提问。高中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较高的课程,相对来说比较枯燥、难懂。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样,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关键点进行提问。数学教材中有很多都是来源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比如说,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之和”时,老师可以给学生们提问这样的问题:有一个大富翁想在30天内一天给你2000元钱,同时,你也要第一天给富翁1分,第二天给2分,第三天给4分……也就是之后的每天都要给富翁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你愿意吗?这个问题会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兴趣,这么诱人的“交易”有没有什么陷阱呢?只有算出收入多少钱与支出多少钱,进行对比之后才可以做出决定。那么如何算出支出多少钱呢,这就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那么如何来计算“等比数列前n项和”呢,这就需要教师带着学生们一起探讨等比数列的求和求和公式。这样的提问,不仅大大丰富了数学课程的趣味性,而且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会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行这一节的学习,进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学生掌握得也会比较扎实。

其次,抓住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提问。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在对数学新概念、新知识的学习中,要突出教学重点,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提问。从而让学生分清重点,认真听讲、多下功夫。比如说,在学习“双曲线的概念”这一知识点时,在总结出双曲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且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双曲线,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启发:①点M的轨迹是“双曲线”,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学生们得出MF1-MF2=2a

二、通过有效倾听,激发学生的有效参与

首先,不要随意地打断学生。在学生进行回答的时候,很多老师一旦发现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不同或者出现错误,就立刻打断学生的回答,让其他学生再回答问题。这样的做法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导致学生过早地放弃对于问题的思考。

其次,注意倾听回答中的“闪光点”。教师的倾听,并且及时地发现回答中的“闪光点”,将其“放大”,这样的表扬和激励会更加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只能回答一部分,并不能全面地描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倾听,努力发现学生回答中的某方面的“闪光点”,并且及时提出表扬。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虽然自己并没有完全回答出问题,但是自己的思考和努力还是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并且更加努力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去。

三、积极地营造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

对话式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是,积极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这是最有效、最直接的一种教学方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难能可贵,那么如何促进学生主动提问呢?

首先,积极的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学生们敢于提问的前提是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所以说,老师的赞许和鼓励,是学生们拥有心理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学生的心理感觉到安全的时候,他们就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敢于提问。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要积极地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个性全面发展的开放、宽松的气氛,尊重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地鼓励想问不敢问的学生,从而带动整个班级“勤学、好问”的良好风气,让学生们在不断的发现问题、提问问题中,感到自信和自豪,从而增加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信心。

其次,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问题可问。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们没有问题可问或者提问的问题价值性不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导致的,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束缚了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和思考的积极性。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提问积极性,教师要积极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问。比如说,在学习“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类比椭圆的研究方法进行预习,并且尽可能地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要求以及高中数学的学科规律和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从三个方面:有效提问,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有效倾听,激发学生的有效参与;积极地营造问题情境,使学生们积极主动的提问,简单论述了高中数学课堂“对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