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一盏明亮的心灯照亮新闻之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一盏明亮的心灯照亮新闻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做一个有悟性的记者,就要成为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留意身边的新知识、新观点,接受各种信息的同时,逐渐强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

久在新闻路上行走,难免有疲累,难免有迷茫,甚至,有人把这种感觉称为“职业焦虑”。曾经问过一位从记者转岗到机关当干部的同事“感觉如何”,他说:“睡觉踏实多了,再也不用为欠谁笔债而失眠,再也不用为采访遇到困难而伤神。”

新闻人的“焦虑”,有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的精神紧张,也有新鲜感枯竭、激情逐渐消退的职业迷茫,更有面对一日千里、风云激荡的社会变迁感到无所适从的“能力恐慌”。

至今,我忘不了,21年前,走进当时的《现代职工报》(现《黑龙江工人报》)求职的情景。形象有些清瘦、显得十分干练的总编辑,名字叫李拙,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在他眼里,一个学历不高、比他还要清瘦的年轻人,怎么可以写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文章?他拿着我交给他的第一篇通讯稿,第一反应是:“这篇稿子是你写的吧?”语气中透着毫不掩饰的疑惑。

这样的疑虑,在我们共事很长一段时间后才逐渐消除。一年以后,他很郑重地对我说:“现在看来,你刚到报社写的几篇文章,确实是你自己写的。”

他说,我给他的第一印象是:骨瘦如柴,不像样子。那时,我很瘦,可以用“其貌不扬”来形容。也许,从容貌气质、学识学历等选人用人的“初始印象”来说,我给他的印象“很糟”。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年轻人,怎么可以写出令他击节叫好的优秀作品?在他的意识里,即使没人,也应该有幕后高人指点才行啊。而记者这个职业,不同于作家,不能闭门造车、密室写作,而是要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才可以用准确、生动的文字来报道事实。这恰恰是一个必须亲力亲为而无法由人替代完成的工作。因此,他决定用我当记者。

他也许不知道,他的这一决定带给我怎样的人生快乐。我永远忘不了,拿到记者证那天,我骑着自行车飞奔在哈尔滨的小路上,觉得天是那样蓝,身边夏日的风,是那样轻柔、温暖。充满梦想色彩的人生画卷,从此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景,从那时起,“与时代同行”就不再是一句简单的话语,而成为一个职业记者深切的生命体验。在我眼里,这个带给我丰厚人生经历的职业是如此多彩,如此迷人。至今,我对李拙——这位新闻路上的最初领路人,依然充满着感激。

三年以后,在我即将调离这家报社、奔赴新的岗位之时,一位资深编辑当着李拙的面夸了我一句话:“这个年轻人还是很勤奋嘛。”

没想到,李拙打断了他的话:“不,如果他有点优点的话,绝对不是勤奋。”面对着同事们很疑惑的目光,李拙的眼神里闪过一丝光亮,脸上露出了微笑:“他还是有点悟性的。”

这句话,令我难忘。后来,在各种形式的记者培训讲座中,我多次提起此事,我最突出的感受就是:“记者职业最重要的,是悟性。”

中国青年报的知名记者卢跃刚曾说,如果不会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转化成能力的话,就会成为一个“流动的图书馆”。

我理解,在一个信息海量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不缺随时引经据典的“流动图书馆”,而是需要在精神上具有创造力的人。而卢跃刚所说的“能力转化”,是一种知识消化、能力学习,与我的老领导李拙先生所说的“悟性”一脉相承。

悟性,是一种领悟的灵性,是一种心灵的激情,是一种增长能力的灵感,也是丰富自我、支撑我们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我忘不了,刚刚走进中国青年报的大门,与当时的新闻编辑中心副主任刘健(现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的一次编采互动。

当时,我写了一篇近8000字的调查稿件,内容与一起反腐大案有关。刘健说:“这个稿子看得有点头疼,能不能明天给你改这个稿子?”

我说:“可以啊。”第二天,刘健把我叫去,让我把所有的采访资料给他。我把大约20多厘米厚的各种材料放在了他的桌子上。

一个多小时以后,他打电话说:“稿子改好了,你来吧。”

我去了一看,近8000字的稿子变成了2800字,由他重写一遍。最关键的是,稿件重点内容是“昔日引爆反腐巨案,今朝又遇产权纠纷”,我发现,几年前的反腐大案陈述,到目前的最新情况,转折部分他只用了8个字:“匆匆数载,时过境迁。”

我第一次感受到,有高度地描述一件事情,可以让原本曲折复杂、让读者看着一头雾水的新闻事实陈述,变得条理清晰、富有韵味。

稿子见报后,一位年轻同事向我表示祝贺:“这篇稿子写得太好了,太成熟和老道了。”

我当时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告诉他:“稿子已经由刘健重写。”

这之后的半年,成为我新闻业务提高最快的一个时期。那时,正是报社派我到四川记者站工作的一段时期。在四川的日子里,常常在采访之中,与采访对象交流的时候,我的脑子会冒出这样一个念头,这个稿子如果让刘健来写,他会怎样写?我想起了“匆匆数载,时过境迁”的叙述感觉。

近年来,我也常常遇到来自年轻同行的提问:“怎样让自己的业务水平快速获得提高?”

我总会想起刘健改稿的过程,我说,遇到一位“高手”给你改稿子,认真领悟为何这样改,吸取他的业务精华和长处,为自己所用,千万要重视和感悟具有丰厚阅历和新闻经验的编辑的做法,不要在不经意和无意识的状态下让如此重要的学习机会悄悄溜走。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是跟随编辑思想和版面呈现一起成长的。

做一个有悟性的记者,就要成为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留意身边的新知识、新观点,接受各种信息的同时,逐渐强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在每一次采访、写作中,留意编辑改动的道理,不断找到距离理想状态的差距和现实中自身的不足。

记者,当然会碰到自己不熟悉的报道领域,从接到线索那时起,向采访对象学习、向编辑学习,就如同“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网上搜索、信息集纳,仅仅是采访、报道的辅助手段。采访中真正考验记者的,是如何与人比较融洽地进行沟通交流。而真诚,则是打开别人心灵的钥匙。

13年前,在河北邢台采访一起因基层医院乱采血、乱输血而导致一些人感染艾滋病事件时,当地医院的院长压力很大,不肯接受采访。我和一位年轻女同事从上午9点等到了中午快12点,她也没有接受采访。这时,她看到我们还在院长室门口等她,就说:“你们还没吃饭吧,我让食堂送两碗面条来。”

一会儿,两碗西红柿鸡蛋面放在了我们面前。

跟我一起去的年轻女同事趴在我耳边问:“他们会不会给我们下毒?”

我说:“应该不会吧。”

她说:“出来采访这样的题材,回去发现自己得了传染病怎么办?”

我说:“那你就别吃。”

我端起面条碗,吃了几口。随后,问医院院长:“我们等你一上午了,是否可以跟我们谈一谈。”

院长说:“我要出去。”

我说:“我们可以跟你一起出去啊。”

院长说:“我要去药店。”

我说:“可以跟你一起去药店啊。”

就在出门之后,坐在汽车里,她接受了采访。

尊敬记者这一职业的人,管这一行叫“无冕之王”;批评这一职业的人,管这一行叫“新闻民工”。还有人认为,记者没有特殊意义上的“特权”,但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就是“打开别人的心灵”。不管他是谁,只要通过真诚的沟通交流,都能让他说出发自肺腑的知心话,也能告诉你不为外界所知的实情。

做一个真诚的记者,需要我们有一颗包容之心,倾听社会利益调整中的不同声音,尊重采访对象的不同诉求和人格尊严,尊重事实、敬畏事实,以理性负责和核实求证的态度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各种传闻和社会流言。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我想,记者需要很多能力,比如,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突破能力等,但采访时最需要的,就是以真诚为前提的与人沟通的能力。而在漫长而艰辛的新闻道路上,真正让我们受益多多,并不断引领航程的,就是那盏名为“悟性”的心灯,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可以照亮我们的新闻前路。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国内时事部主任、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本刊点评

悟,需得有个心字

悟,需得有个心字。有心,才能在自己的稿子被改得“伤筋动骨”时,不是去抱怨编辑的“不懂”、“不理解”,而是细心体察改动的缘由,主动“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瞭望更多的风景。

有心,才能在采访遇阻时,不去抱怨采访条件、新闻环境如何,而是明白,理想之所以是理想,就是因为和现实有差距,就会另辟蹊径,用真诚的心去“打开别人的心灵”, 用包容的态度去珍存自己的理想。

有心,才能在事业进入平台期时,及时调整心态,发现突破自己的方向,通过强化自身而找回自信,重燃职业的激情。

为什么有人在哀叹“新闻民工”的不易,而有的人在奔波和碰壁中,始终保持了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所谓悟性,并不是指人的智商高低,聪明与否,而是指我们的心态,是否平和,是否坚持,是否不被情绪、观念所左右,是否善于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抓住一点一滴提高自己的机会。

有悟性的人,必定是有些理想主义的人。因为,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在即使拥有纠结的心和疲倦的脸的时候,还能有一双明亮的眸子,还能写出给人信心和温暖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