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程视野下的美国高校德育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程视野下的美国高校德育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形成统一的民族精神,形成基本的价值观,认同美国这个国家。高校作为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重要集中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尤其重大。由于美国高校德育目标的隐蔽性和德育内容的生活性,美国高校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各门课程渗透性的间接方式来进行,而不是专门开设一门孤立的道德课。在道德教育的方式上,美国高校不是大张旗鼓地正面宣传,在开展道德教育时,也很少进行说教式的道德理念灌输, 而是通过相应的课程平台帮助学生在多元价值观中学会比较和选择,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美国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

一、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1.美国高校以通识教育为实现德育的主渠道。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和我国高校的德育有所不同。我国高校的德育有着完整的德育概念和独立的学科体系。美国则是通过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通识教育学科的学习把意识形态传输给下一代。美国高校开设的通识课程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一体,是一种在大学本科教育中提供给学生一定程度的知识以培养具有综合判断能力人才的教育培养方式。这类课程主要以美国文化和人文社科类为主,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广泛领域,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隐蔽性,更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间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设置通识课程, 一方面为学生在专业领域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提供广阔的背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人文、历史、社会等内容进行批判性学习和思考,逐步内化美国社会的主流政治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这样,学生既有知识又有技能,既有共同思想又有共同道德观知识修养。美国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通识课程,如哥伦比亚大学就规定,任何专业的本科学生,首先必须学好西方思想史、美国现代文明、政治、哲学、经济等文化基础课,到三年级才开始学习专业课,他们认为一个美国学生必须对美国的文化和精神传统有一个起码的体验和理解, 否则他就不算是一个受过教育的美国人。

2.美国的高校德育功能分别体现在在通识教育的正式和非正式课程中。一是通过明确而完善的正式通识教育课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美国高校开设了一些显性的公民教育课程,如《公民学》、《独立宣言》等,在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或社会领域涉及的科目学习中往往采用较为直接的渗透,对学生进行政治观、价值观的教育。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合格公民的责任感,还开设了别国的政治以及法制类的选修课程。美国各大学就是通过教给学生人类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技能和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素质的训练,让学生认知自身文化传统, 逐步建立起西方主流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生活。二是在丰富多样的非正式通识教育的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乔治福克斯大学给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的课程,包括探索性文化类的、技能建设性的,另外还有为社区服务的实习等。麻省理工学院的非正式的通识课程中也设置了丰富的实践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等。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有的可以获得学分,有的没有学分,但是鼓励学生参加。还有很多活动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如领导实习等。这与正式课程相互配合,共同达到育人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将来工作的价值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隐蔽而间接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美国通过设置综合多学科的的通识课程扩大德育范围。美国大学还普遍开设如美国宪法、政治与社会制度、民主问题等人文类课程以及语言和人、艺术和社会、西方文化的三次危机与文明、亚洲政治思想、伦理学等相关课程, 使学生从中获得道德熏陶, 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选择的自觉性, 增强其责任感。另外, 几乎所有学科都上心理课, 理工农医类学生至少要上一年的人文类课程。美国学者约翰埃利亚斯曾指出: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 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是有限的, 也是危险的[1]。美国学校把公民教育内容渗透到文理各科教学中,以致学校的所有课程都成为公民教育内容的载体。比如,美国通过历史课程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通过政府学课程,向学生灌输美国政治制度是最先进的,美国的政府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美国的经济制度是最有生命力的,美国是世界上最成功、最强大的国家等观念。

二、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

美国高校除了开设通识课程实施道德教育外, 还十分强调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专业课程教学之中, 注重发挥专业课程的隐性道德教育功能。各门专业课, 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学习中也会巧妙地渗透人文精神。这不仅要求在所有的课程中进行,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做出榜样。这实质就是在专业教育中融合人文精精神,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将来工作的价值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隐蔽而间接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2]。美国的教育家大卫・克尔也明确指出,公民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它应该是广泛课程整体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跨学科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所以公民教育应该渗透到所有的课程中去[3]。知识学习与品德教育融为一体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主要是各高校通常要求学生在主修一门专业时,对每个主修的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学习研究。卡耐基报告曾提出了“内涵丰富的主修专业”这一设想。即不仅要鼓励大学生深入以后某一学科领域,而且要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专业领域。美国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也认为对主修专业的学习必须明确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 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道德问题进行思考,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从事某一种专业或职业的知识和技能, 还能引导学生塑造与专业工作相关的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选择的自觉性,增强对美国文化和精神传统的体验和理解,进而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注重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和课堂教学的渗透教育

隐性教育是课堂内外,间接的、内隐的,以特定方式呈现,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地、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因素。这种隐性教育方式具有极大的自然性和隐蔽性,通过情境交流,在愉悦的气氛中,使受教育者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达到教育目的。美国高校非常注重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作用。如,美国学校中普遍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成为专门从事学校道德教育的机构。咨询人员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专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专门为学生提供咨询,排忧解难。

美国的课堂教学以渗透教育为主。在大学教学中, 教师非常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一般来讲, 美国的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初期往往对所学内容不太清楚, 学习后缺乏明确的概念和坚实的基础。对于这一现象, 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教授认为这种渗透式教育是美国教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从知识的学习角度来看, 它不在于给学生什么明确的、系统的知识, 而主要是通过这个过程, 让学生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体会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虽然学生不能形成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 但它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造的能力。

四、注重课堂实践活动

美国公民教育的课程没有多少作业,大部分练习是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完成的。公民教育课程的内容,大多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亲身接触到的,在课堂上讨论易于理解和掌握,还可以互相启发,比死记硬背效果好。有的教师在公民教育课程中,采用模拟形式,如模拟国会活动、利益集团的院外活动、欧洲议会等。如教师托马斯・安布里奥虚构一个多种族的国家,让学生扮演持不同政治主张的代表组成立宪会议,就宪法条文进行讨论[4]。为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教育中注重将时事、热点问题,当地乃至社区的问题与基本原理联系起来,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以锻炼学生综合分析、批判思维能力。另外,通过辩论、口头报告、模拟法庭等形式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获得了公民教育知识,还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判断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11- 113

[2]吕达等.《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08[3]Kerr,David.“Citizenship Education :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C].International Review of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Frame works.1999

[4]富兰克・布朗.美国的公民教育[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