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对薛宝钗林黛玉的比较在红学研究中几乎从未停止,本文以《红楼梦》常常出现的意象梅花作为入手点,揭示曹雪芹笔下钗黛性格气质的暗合之处。

【关键词】梅花;薛宝钗;林黛玉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高士卧,月明林下人来。”这出自明代高启《梅花九首》中的一首。红楼梦中曹雪芹化用了颔联,以山中高士形容薛宝钗,以世外仙姝形容林黛玉。为何薛林二人的名字,嵌在一首梅花诗里而不是别的诗?那是因为,钗黛都具有梅花的特征。

(一)幽香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画,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第八回写道宝玉去梨香院,“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系何香气”。宝钗服用冷香丸,而冷香丸就有梅花的成分,宝钗服后身上有一股凉凉甜甜的幽香。这香味非常独特,跟熏香不一样。

而第十九回讲道宝玉来潇湘馆,“宝玉总未听见这些话, 只闻得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黛玉身上也是一股幽香,这幽香跟宝钗的幽香比起来,显得软,柔,宝钗的是幽香是凉,甜,二者是有所不同的。

但钗黛二人的幽香都不是俗香,不是普通香饼、熏香弄上的,这点已经由宝玉这个闻过众多脂粉香气的鼻子鉴定过了。香,是女儿的一个常见特性,人们常道“天香佳人”,钗黛二人与众不同的幽香,与梅花暗暗的,幽幽的香气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处吗?

(二)鳌头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好一个“独暄妍”,好一个“占尽风情”!钗黛二人并列金陵十二钗之首,正是在大观园中占尽风流。黛玉才貌自不必说了,连湘云都说“我这一辈子自然比不上你”,但湘云却能举出宝钗来和她比,说明也只有宝钗能和黛玉分庭抗礼。

论容貌,宝钗鲜艳妩媚,黛玉风流袅娜,各有千秋;论诗才,诗社魁首不是你就是我,总在二人之间,就连大姐元春也说“终是薛林二妹与众不同”;论佛道,一个喜爱“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个说“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放眼大观园中,钗黛可谓旗鼓相当,一时瑜亮,处处占尽风情。

(三)情调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杜耒

客人来了以茶当酒,小炉里煮着汤。平平常常的人家夜景,而只有窗外月色,因为有了梅花相衬,显得别有情趣与众不同了。

宝钗黛玉都是有情调的姑娘,善于把平常的东西弄得新鲜有趣。第三十七回湘云要请一社,想做诗又怕落套,宝钗想了一想,“有了,如今以为宾,以人为主,竟拟出几个题目来, 都是两个字: 一个虚字,一个实字,实字便用`菊'字,虚字就用通用门的.如此又是咏菊,又是赋事,前人也没作过,也不能落套.赋景咏物两关着,又新鲜,又大方.”后来就拟了十二个题,果然别出心裁。(并且,宝钗拟的“菊梦”“问菊”都是林妹妹写了,被李纨称赞“题目新,立意新,诗也新”)

刘姥姥参观大观园那一回,写到宝钗对屋子的摆设。宝钗布置房间也是与众不同的,虽然被贾母批评太素,但每个人审美不同,在我看来依然显露了宝钗的情调。书中写道,宝钗房间“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 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 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东西很少,是一种简约无华的风格,瓶子里几枝,旁边放着两部书,很素雅很有逸士的感觉。可见她有自己的喜欢,并不是随大流的。

黛玉的情调也是方方面面。她的屋子精致,堆满书籍,在外人看来,“不像个小姐的闺房,倒像个哥儿的书房”,这也是标新立异的。

起诗社时,黛玉提议“把姐妹叔嫂的称呼改了”,起个别号才好。果然,后来才有了“蘅芜君”“蕉下客”“潇湘妃子”这些令人难忘的雅称。

中秋联诗那一回,湘云问限何韵,黛玉情调再次显露,说数桥头的柱子,数到第几个就用那个韵。最后定了十三元。真是风雅之极。

(四)清冷

“聚若浮萍散若云,江湖姓氏总相闻。何烦爵里重铺叙,只倩梅花举似君。”――张炜

钗黛都有清冷的气质,看似无情却有情。那是因为她们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对天地生死有独特的感悟。宝钗《临江仙》云:“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就是一种世事变幻沉浮,由他变去,我自是我的一种态度,正如道家思想所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预谋。”第六十六回薛姨妈对宝钗说起三姐自尽、湘莲出家的事,宝钗听了,并不在意,便说道:“俗话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前日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 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这就是宝钗的一种人生哲学观:生死难测,得意时不必忘形,失落时无需伤心。逝者已矣,来者可追,要放开这一切。

黛玉是“情情”,对感情执着,大多时候在惋惜理想不能实现。然而她思想中也有老庄的一面。如宝玉祭奠晴雯时,黛玉走出来,满面含笑,口内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黛玉为什么笑,是她冷漠无情吗?不,不是的,这是道家思想中“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的一面。一时之间,读懂了生死,原本放不开的心在听了宝玉的祭文后,忽然有了一种感悟:晴雯的魂魄、精神被宝玉所记载、所理解,因此她不哭反笑。

此外,黛玉“天生喜散不喜聚 ”的特性,也表现出了这一方面。

(五)孤傲

“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冯子振

钗黛虽然性格不同,但都怀着孤傲的品格。她们并不以别人的评判改变自己的坚持。贾母喜欢女孩子收拾得精致,但宝钗喜欢素净,不爱花儿粉儿,并未为了迎合贾母而改变自己的喜好。同样,黛玉天性活泼,爱打扮,哪怕知道王夫人最讨厌“妖妖调调”的女孩子,她依然把自己整理得风流出色,不为了别人的好恶改变自己。

无论是温和的宝钗,还是俏皮的黛玉,在“你不喜欢就不喜欢罢,我就是这样”上,态度是一致的。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孤傲的妙玉能同时欣赏她们两人的原因之一。妙玉眼里是容不得俗人的,如果钗黛是人云亦云的角色,妙玉会正眼看她们吗?另外说一下,妙玉请她们喝的茶,水恰恰是“梅花上的雪”,这又是个巧妙的暗喻啊!

(六)寂寞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

钗黛在出色的同时,也都是寂寞的。有谁能真正读懂她们的思想、走进她们的内心?在风刀霜剑的贾府里,宝钗外儒内道,应付着复杂的人情关系,面对讽刺默默包容,遭遇误解也不辩驳,不诉说不抱怨,累了以针线修身养性;黛玉则以骄傲的面具维持尊严,惋惜着美好易逝,清洁难容,以一篇又一篇的诗词抒发内心痛苦,以眼泪哀悼孤独。

黛玉尚有宝玉作为知己,但宝玉与她的思想并不完全吻合,宝玉是“情不情”,虽然体谅黛玉,却没有黛玉的专一态度和忧患意识。第四十五回黛玉便在床上“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可见黛玉依然是孤独寂寞的。宝钗有许多处得来的姐妹,但与她们交流的都是表面的东西,没有内心传递。宝钗也是寂寞的。

及至“金兰契”后,黛玉终于把素昔的苦闷吐露给宝钗:“……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 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 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黛玉平时多愁善感,爱哭,却从不跟姐妹们诉苦,怕扫大家的兴,这回和宝姐姐交心,便没有了顾虑。而平时一句委屈也不说的宝钗呢?此时也坦言了心里的话:“我虽有个哥哥, 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宝钗并非没有委屈,没有苦恼,她的哥哥不成材,天天给家里招惹祸事,她也和黛玉一样,也没有父亲,也要忍着奸险小人的虎视眈眈。但她依然发挥着道家的沉浮不惊思想:“何必作司马牛之叹?”劝黛玉不要理人家,安心养好自己是要紧。

钗黛寂寞苦闷着,又互相慰藉着,一路走向最后命中注定的一生一死。

最后,还是回到高启的梅花诗上: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两个瑶台上的天仙人儿,最终是“寒依疏影”“春掩残香”,可惜东风沉寂,韶华终短,人们只有在清风明月夜,思念高山晶莹雪,思念世外寂寞林,掩书回味那一抹幽长的清冷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