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由金丝楠木攒起的文化时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由金丝楠木攒起的文化时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林清修凭借着闽南人生来的“闯劲”、机警和果敢,他又一次意外地闯进了明清皇室金丝楠古典家具的殿堂。

1995年,19岁的安溪小伙子林清修,来到了省城福州。和大多数刚进城的务工人员一样,他先去了福州城门的一家箱包厂,挣钱谋生。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就拿到了全厂最高的工资,他并没有就此满足,相反,他“感觉很不对头”,遂离职转行。

茫然之际,他来到姐夫开在晋安五里亭的茶叶铺,在店里干起了销售。正是在这不到33平方米的小店里,他邂逅了今后的伴侣何紫英。她来自福清,当时也在门店内当学徒,有好几次,几个大胆的闽南小伙子在饭桌上,当着她的面,用闽南话说着有关她的“爱情白皮书”。她听不懂闽南话,自然对此一无所知。这其中就有林清修。她常因为业务开展不顺利,求教聪明又耐心的清修,日积月累,两个懵懂的年轻人走在了一起。

初涉茶叶市场

大约在店里帮忙了八个多月,林清修搭上了父亲给他讨媳妇的8200元钱,盘下了姐夫的店面,老家的三位兄长,每人也为他提供市价3千元的铁观音,林清修的茶叶生意就这么仓促之间开锣了。

1996年对于林清修来说,日子过得十分惬意,一头忙着和紫英谈恋爱,另一头的生意也没落下。那时,他每天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推销着安溪铁观音。凭着年轻的意气,1997年,第二家分店开在了福新路,没过多时,计划赶不上变化,他又急冲冲地把店面脱手盘给了姐夫,还向朋友借了一万多元钱,拿着这笔钱重新装修了五里亭的总店。彼时,老家人实诚,有着先卖货再拿钱的不成文的规矩,这无疑是给林清修这辈的创业者提供了货源保障。但是,一年折腾下来,除却结婚生子上的开销外,生意还是赔惨了。一夜打烊后,紫英问:“我们欠人多少?”清修答:“6万多。”紫英又问,“别人欠我们呢?”清修答:“2万多。”紫英幽默地说:“没事,货(茶)还在。”此时,妻子的安慰话,在“低谷期”的林清修听来既苦涩又受用。

不懂茶别谈挣钱

翌年,春茶上市的时候,依照往年的惯例,林清修辄回安溪老家收当季的茶叶。在电话里,他嘱咐大哥,“今年我亲自收茶,你别为持。”临行前,圈内的朋友就告诫他,做这行得靠专业,不懂茶,也卖不出好价钱。

安溪最有名的茶乡,当属祥华乡。林清修到家才放下行李,还没歇趟脚,就连忙赶往祥华乡。他向当地人打听,祥华哪家茶叶做得最好?又是哪家茶叶做得最大?有人推荐两三家做批发的,生意在本乡也做得十分红火的大厂家。林清修并不急于下单,而是在乡里找了投宿的下处,估摸着访查两天。他耐着性子在各家的门店外蹲守,留心观察。当时正是收茶的旺季,每家店里都擂满了用粗麻袋装的鲜茶叶。懂行的茶客谨慎地嗅茶,用指力拈搓,拿嘴嚼着,你看看他们,各个面无表情,心里却生怕,一不留神,看上的好茶就被别人捷足先登了,这学问深着哩。林清修竟在茶乡足足呆了一个月,收获斐然。

1999年,两夫妻不但偿还了所有的债务,还略有盈余。更令他们喜出望外的,他们的茶叶生意终于在五里亭一带声名鹊起,客源不断。同年,林清修的茶叶店成了天福茶业的供应商。挣钱的通途,仿佛一夜间豁然开朗。

林清修并不就此停下脚步,而是趁着千禧年的新兴气象,张罗起更重要的事。也因为他的好学、兼听的性情,又遇到一位点醒他的贵人。同乡说了一段去往北京的经历,那个时候家乡人朴实,忒是本地的好茶,随便拿乡土味浓的茶纸团一包,就以为了事了。谁知到了京里,与人一比较,马上就显得粗拙寒素,简直“三无产品”,拿不出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清修就开始着手打点起自家茶品牌的事宜。2002年开始注册商标,2003年商标申请成功后,2004年市面上就有了镌有清铧名茶牌子的茶叶可供消费者选择。全程作副手的妻子何紫英,对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自是深有体悟。家资小有积蓄时,她建议丈夫,买下位于五里亭的茶叶店铺,作为公司日后运营的固定资产的一部分。

纵观17年林清修与他的“清铧茶业”发展历程,始终是一个不断“磨炼”的过程。很显然,时光对于他是厚爱的,它将林清修从昔日的毛头小子,雕琢成一位福州茶叶界公认的评茶高手、拼茶能人。而他的“清铧名茶”也从单一销售安溪铁观音,发展到如今经营类目覆盖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在内的福建乌龙茶系列,以及包含正山小种、坦洋工夫、政和工夫在内的福建红茶系列的清铧茶业。而“清铧名茶”品牌成为福建清铧茶业有限公司旗下的茶叶产品及连锁店品牌,为“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省乌龙茶十大品牌”,目前全国有40余家连锁店及文化会所。

金丝楠木接续文化衣钵

在打理茶叶生意中,林清修陆续有了接触寿山石、红木家具的机会。他把这类细巧的文玩、家具巧妙地嵌入自家经营的茶叶会所的概念中,以茶会友的同时,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之中。朋友中有人见清修如此热衷红木家具,问他可曾留意过金丝楠木。略有所闻的清修,悉心倾听着这位好文史的朋友介绍道:“这金丝楠木可是‘皇木’,历史上金丝楠木的采伐在清代道光之前基本为皇家所垄断,还专门设有置办金丝楠木的部门。当时各地官员进贡金丝楠木可作为业绩考核和晋升的标准,平民进贡一根金丝楠木即可做官!”

早在2005年开始,清修就已经陆陆续续收了许多老旧的黄花梨、酸枝家具,朋友还常拿他的这项爱好打趣,“你一个20几岁的人,住在80几岁人的屋子里。”此前他就曾听闻金丝楠木的坊间传闻,对此木早已仰慕多时。通过这位懂文史的朋友介绍,他对金丝楠木有了深入的了解。原来,“金丝楠”主要是指出自桢楠属的桢楠,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木材。其材质优良,纹理、色泽、气味富有特色,自古以来就被广泛用于高级建筑和高档家具等制作,其淡雅的色泽、温润的木性、恬静幽远的清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内敛平和,恬淡虚泊”的情趣契合无间。

经人介绍之下,清修就此对金丝楠木痴迷得愈加不可收拾。他翻阅了大量记载有关金丝楠木的文献资料,以及皇家流传下来的传世金丝楠家具图片。当他得到四川雅安依然有部分金丝楠木老料存世的消息,第一时间,组织了人马奔往当地。在当地人的带领下,几乎逐村、逐户收购有限的老料。

若以为林清修只是一个普通捂着钱袋子的“土豪”,那诸位看官,可真真小看了他。见多识广的他,早前玩“海黄”、“酸枝”那会儿,就开始迷上了明清古典家具名家王世襄老先生的书。这对他的日后认识家具的品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除此而外,善于集思广益的他,找来了他幕后的智囊团,商量着该拿这些金丝楠老料怎么办。最终方案形成:以王世襄的弟子田家青先生出版的《明韵》一书,为指导思想,还原历史上的家具重器。这里还需要解释的是,《明韵》一书,是根据田老亲手组建的古典家具研究室,历经多年,积累出关于家具结构、制作工艺以及木工工具等方面研究成果,这也是目前国内首屈一指的古典家具学术名著,书中不乏极为精美的明清家具重器图录,不仅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为国内培养了一批掌握精良技艺的木工人才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有了指导思想,林清修的下一步,着力于物色,国内顶尖的制作古典家具的木工人才。经过多方的了解与考察,林清修选择了一帮莆田仙作之乡的木工师傅。在匠人心灵手巧的打磨、攒接、斗簇、雕刻诸般工艺的修饰下,一件件雍容华贵、气象万千的屏风,大气凝重、朴拙无华的明式大案,清秀玲珑、柔婉空灵的圆角柜,线条流畅、浑圆厚重的方香几……诸般款式的家具,脱颖而出,应运而生。林清修凭借着闽南人生来的“闯劲”、机警和果敢,他又一次意外地闯进了中国明清古典家具的殿堂。田家青先生在《明韵》的自序中就曾写到著书立说的此番初衷:“天生对木头有特殊情感的我,自然很想按照自己的审美观设计制作一些家具,但又深知天赐美材来之不易,唯恐做得不好,暴殄天物,所以一直未敢贸然行动,只是观察思考,进行各方面的积累与准备。”前人的伏案工作,为今天埋下了浓墨重彩的伏笔。林清修借由这个盛世,还原了王世襄、田家青几代中国家具史学家的梦想,可谓天作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