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基于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内外实训、实践平台的建设、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以及学生社团活动的积极引导四个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研究,以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基础、实践平台与实施保障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立体化地融入独立学院本科教育的全过程,形成完整、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人培养体系。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赵宇兰(1979-),女,山西晋中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信息学院,讲师;柳欣(1969-),女,江苏扬州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信息学院,副教授。(山西 太原 0300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课题“基于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全立交’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GX13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03-02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等重大教育政策的出台,都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创新型国家的出现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思潮。[1]从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到2002年教育部确定9所开展“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再到2008年教育部通过30个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的建设,将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2012年山西省提出“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型跨越的主基调,把教育、科技作为转型跨越的基础和根本”,“加强高校新区、太榆科技创新城建设,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旗舰型科技创新平台,成就山西硅谷”的战略规划和构想。为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山立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独立学院作为以新机制、新模式而创建的高等教育实体,经过十多年的成长,已形成规模,并确立了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移战略目标。独立学院只有立足所处地域经济发展,依托当地传统产业优势,整合社会资源,革新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入创新创业新元素,积极探索和践行创新创业教育精神,才能形成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保持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一、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和管理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办学定位与办学模式的具体体现。在我国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教育过程中,打通了职业教育到本科教育的通道,高考二批C类、中职对口升学、专升本成为独立学院的主要生源群体。面对不同的生源群体,必须立足院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在专业教育基础上,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宽口径、强实践、增选修、重创新”的办学方针,积极探索和实践“基础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方向选修+第二课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体系建设过程中既要走出对传统本科教育依赖,避免与传统本科教育同质化,也不能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2],而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能力、一种素质、一种精渗透到独立学院本科教学中去,使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更清晰的目的性和实际操作性,把学生培养成既有创新创业追求也有创新创业能力与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以创业就业教育为依托,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到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近700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单纯的“学而优则仕”和“入体制、进国企”的被动就业思想已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必须大力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让学生从单纯的择业者变成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基于独立学院与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抓住山西建设“两城”(山西大学城、太榆科技创新城),打造人才和科技高地、成就山西“硅谷”的机遇,以高校视角对知识、人才、信息要素以及与地方经济的亲近产业关系进行研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强化实践教学,与企业开展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亲身参与企业的管理与运作,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人员参与学生创业就业项目指导和培训,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大课堂。

以“虚拟化创业园区”为模式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平台,积极主动引导大学进行自主创业尝试。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应充分考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以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为主导,以革新传统教学实验为内容,以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建设如“淘宝创业实训室”、“ERP模拟沙盘实验实”、“摄影创意工作室”等以院校投资为基础,以学生申请、自主管理为主体的实验室,形成“虚拟的创业园区、真实的创业环境”,让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感受因创业活动而受益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创业意识、交流和沟通能力、诚信友善并富有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这样既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就业或创业打坚实基础,也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留下“遗传基因代码”。

三、以强化第二课堂为抓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

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外的教学活动,是专业教学课堂的延伸。高校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各专业的第二课堂并建立相应的考评与激励机制,使学生真正成为第二课堂的主人,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需要教师自始至终将启迪思维、鼓励创新放在第一位。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鼓励创新,让学生自主完成选题,自己查找资料,自己做实验设计,亲手实施实验方案。在第二课堂教育体系中,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监督、有落实地保障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科技竞赛,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创新发明,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撰写和发表科研论文。以追求实际效果为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寒暑期实训,不以完成教师安排为准则,允许“私人订制”,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第一课堂的“知”与第二课堂的“行”有机的统一起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精神,推动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主动转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指引,切实使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第一课堂专业教育形成“知识互补、良性互动、高效耦合”。

四、以学生社团活动为支点,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成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而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这一群体突破了以专业为基础组建成的自然班级界限,是使不同年级、不的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享受充分交流的平台。[3]

以学生社团为中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突破学科依赖、学缘壁垒。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断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比较容易形成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理念。二是实现自我管理与成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断锻炼自己洞察社会的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及管理能力。三是培养团体协作精神。学生社团是一个整体,在群体活动中可以养成良好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四是培养创新与冒险精神。在学生社团进行创新创业过程中,必然存在风险,要鼓励学生勇于冒险,允许失败、宽容失败。[4]学校管理部门正确引导和扶持学生社团,使学生社团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制高点。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院校的新生力量,是大众化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为服务区域经济和地区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做出巨大贡献。独立学院应抓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的机遇,探索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国际视野、开放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使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与区域经济变革相适应,使教育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互为依托、相互支撑。

参考文献:

[1]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呼唤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8).

[2]巩丽霞.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

[3]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4]王长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