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前演讲:作文教学与口语训练的双赢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前演讲:作文教学与口语训练的双赢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目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堂的组织形式尽管日益丰富多彩,但至少还有两个难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作文教学与口语训练。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低效与混乱

首先,在写作的内容(写什么)上,学生缺乏真实深刻的材料积累,无法对生活现实作出筛选、提炼、运用,只能或是编写一些虚假、肤浅的故事,或是干脆将课文中出现的相关人物(屈原、史铁生等)作为万能公式来演绎“借尸还魂”的套作,或是在文中人云亦云地谈论一些为人们所习见的常识和道理。由于材料匮乏,导致作文低幼化、程式化、平庸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它告诫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关注热点,重视创新,训练思考。

其次,在作文的形式(怎么写)上,作文教学也乏善可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由于学生的学业负担、教师的课时安排、作文批改的周期和作文训练的程序安排都存在着难以协调的矛盾,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语文课堂都没有系统的作文训练。很多学校采取的方法都是通过考试作文的写作来检测学生的作文水平,并通过作文评讲来指导写作。但这种做法的局限是很明显的,学生的作文学习没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理性指导,没有能够在内容上完成知识的积累和强化,不能通过作文写作来完成素材的吐故纳新,所以很多时候学生还是在自己有限的作文“宝库”里转圈,还是将屈指可数的作文素材随意拼贴炮制。评讲时的具体分析也只能局限在特定的某一个话题和材料,完全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作文教学,不足以满足作文内容和材料千变万化的要求。另外,只是一味地强调作文的结构、语言、文采等枝节部分,而没有内容作为支撑的操作只能是空中楼阁、沙上之塔。

二.口语训练的现状――单一和贫乏

《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没有沿袭传统语文课程目标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表述思路,而是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作了一定程度的整合,由此我们发现,这样的表述既淡化了口头、书面表达与交流的界限,也避免了听说陷入单向化倾向的风险,体现出教育改革对语文新课标的听说能力的重视和期待。

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在语文新课标下,我们身边的口语教学并没有太大的改进和提高,口语教学的形式仍然显得单一和滞后。我们的教师往往还停留在固有的“我问你答”、“我说你听”、“我启你发”的模式之中,既不能在形式上作出真正的变革,又不能在内容上把握学生的期待心理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和兴趣。因而在口语交际教学方面,我们的广大教师还需要探索出真正行之有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有话想说、有话可说的合适话题。

在《语文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的“口语交际”中,对口语交际的形式和层次作出了如下的分类:朗诵、演讲、讨论、辩论、访谈。但这种分类过于琐碎,口语交际完全应该是综合的、立体的,而不是这样彼此割裂、各自为政的。有没有一种口语形式能将这六个环节都整合起来,并突破时间的界限,变成每一节语文课上的习惯性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呢?同时,这一训练又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而不至于分散学生和教师的精力呢?

三.课前演讲――作文教学口语训练的并行不悖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尝试着采用课前演讲的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和作文思维,并收到了预期效果。这里的课前演讲是师生基于一定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平等对话的交往过程。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参与对话和学习时,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方法、体验,它们的相互交流和碰撞又会为彼此提供新的视角,形成新的看法。而演讲过程中当然会有置疑、反驳、悬置、妥协,也当然可以达成共识,引起双方的探索欲望并进行更深入的思索和探究。

课前演讲不是表演性质的,不是在观摩课上展示给评委欣赏的,它是一种和语文课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它贯穿于每一堂语文课中。所以,它应该形成具体的组织程序,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同时,它也应该尽量避免摇摆性,减少偶然性因素,在不同的年级和班级都可以很方便地推广和采用。

根据高中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现状,其思维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有了很大的发展,演讲中太多的限制不利于其思维的延伸。因此对于自主思维占主体的演讲活动,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组织去展现。一切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作为演讲主题,一切他们认为能引起听众注意的形式和内容都要予以肯定。在肯定的基础上可以作一些方向性的指导。也可以在演讲前向演讲者明确演讲的要求,使每个演讲者都知道自己演讲要达到的目标。演讲可按学号顺序,每次两人。演讲时间三分钟、五分钟都可,教师只做出统一大致要求,特殊情况可根据学生的内容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

演讲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教师可根据活动的具体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来选取。1.学生可读自己写的文章,也可读别人的好文章。2.教师规定演讲大主题,学生自己准备演讲内容。3.内容自定,从国际时政到热点新闻,从同学关系到自我检查,让学生自己准备演讲的内容。4.每讲授新课的前一两天,要求学生阅读一些题材与新课内容相似的文章,演讲的内容一般与本节课所学有关。5.要求学生以讲故事为课前演讲内容,并让在座的“听者”阐明其中的寓意。这样,学生就需认真筛选自己演讲的题材,其中的寓意深刻含蓄,能给人以智慧与启迪。而在座的同学也能以完整地表达出这层寓意而树立成就感。以此促进学生从书报中去寻找演讲的素材,乐此不疲地进行着阅读。

在平时的课前演讲中,我采用的是这种程序:教师确定话题――学生撰写演讲辞――课前演讲、上交演讲稿――教师点评――筛选、打印精彩片段――学生学习借鉴。

课前演讲简单易行,操作性强。课前预备铃响后,3-5分钟的演讲,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演讲的准备过程又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一些作文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进而能够对某些社会热点和焦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提高作文的思辨能力和思想深度。针对我所带班级学生对时事新闻很感兴趣的特点,我所定的演讲话题大多是时事热点。演讲的话题每周一换,一般由教师在上周末提供给学生新的材料或话题,这些材料或话题往往来自《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和“新闻调查”、“新闻1+1”以及网络上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问题。在演讲之前,教师会要求学生先写好演讲稿,拟好题目,确立几个关键词,再脱稿演讲,而这份演讲稿往往就是一篇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这样一来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交际能力。每次演讲结束后,教师再进行即时总结,一方面是对刚才的发言作一个点评,指出其中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另一方面展示教师对这则材料的重新思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和深入挖掘。最后教师再将学生演讲稿中的精彩片断打印出来,供学生借鉴学习,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四.课前演讲的效果与意义

课前演讲对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训练方式,提供了一个整合听、说、读、写、思、演、辩等能力的契机,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才能的平台,提供了师生教学相长、和谐共进的途径;它还体现了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身心发展都纳入可操作的过程之中。

课前演讲的开放带来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开放,学生经历课前搜集资料、整理信息、锤炼语言、上课发言、相互辩驳、课后学习的过程,将课堂内外完全打通,给课堂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非确定因素,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创造力。学生在筹备演讲时,为了增强说服力和感染性,势必会运用一些基本的演讲技巧。由于演讲是听的艺术,演讲者为了让听众明白自己的观点,必然会安排好自己的思路,这就训练了学生思维的严密和清晰;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必然会采用排比句、对偶句、顶针句、反问句、设问句等,这自然就完成了语言表达的训练。学生是“有备而来”,就会觉得在课堂上自己有话可讲,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师生的尊重和认可,且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能形成思想的碰撞和冲击,就会点燃思考的火花,从而形成更大范围内的思索和感悟。这样,学生提高了搜集、组织、选择材料的能力,也提高了思维上的质疑、提炼、归纳、类比、甄别、认同、反驳等思辨能力,也加强了语言表述上的清晰、连贯、组织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对场面的掌控力。每周一个话题,这样一个学期学生就要对20多个话题进行积累、思考、争辩,从而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也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事实上,我在过去组织的演讲过程中,提供的材料或话题就包括《南方周末》中“2008年年度候选人物”评选(其中候选人之一就是“80后”)、三聚氰胺与广告代言人的责任、圆明园兽首拍卖与蔡铭超的拒付款行为、山寨现象、比尔・盖茨的巨额“裸捐”、高中是否应该实行文理分科制度等话题,而这些话题恰好对应了2009年高考江苏卷、辽宁卷、江西卷、上海卷、浙江卷、广东卷的作文材料或话题。这或许是一种巧合,但说明现在高考作文越来越强调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考查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辨析,这种倾向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够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时事,关注热点,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那么这对于仍然处于困境中的作文教学和口语训练真是善莫大焉。

周宝玲,沈道成,语文教师,现居湖北京山。本文编校:剑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