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太极拳习练中的“偏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太极拳习练中的“偏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习练太极拳能强身健体,能延年益寿,这已是尽人皆知的观点。只是好经也要念得好,如若念歪了也会变味变质产生副作用。练太极拳如若长期方式方法不当,或者说长期病态练拳,也会出“偏差”。

出现“偏差”,久之必给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形之于表,表现为肩胛区的酸麻、膝关节的酸痛、腰肌的酸胀等,或者原有的筋骨肌腱伤痛不仅未得到恰当的调理和缓解反而更为沉重带来更大的痛苦。形之于内,轻则使人头晕、眼花、耳鸣、失眠、精神困倦、委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重则让人经络不通、气血不畅、脏腑失和、神志违迕,造成医药也难以调理的内伤。

病态练拳而练出“偏差”,与学拳者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愿望南辕北辙,据个人观察主要是下面这些环节未能把握好。

1.择师不当

太极拳在其演化发展中非常重视师承,必须由老师口传身授,即陈鑫拳论所说的“入门引路须口授”。当年陈长兴教授杨露禅时即把“好老师”列为学好太极拳的三个条件之一。老师的拳学素养与水平关乎学拳人能否学到真东西。尤其年岁较大的朋友,他们已过了学拳的最佳年龄段,是否有一个拳学素养与水平相当的老师指引进入太极殿堂显得尤为重要。我随马虹老师学拳之前,也曾跟人学过几个套路,但都只是比画而已,虽练拳多年对太极拳仍觉陌生。随马老师学拳时我已届不惑,却感悟到了太极拳的特有魅力而令我持之以恒坚持至今已二十余年,以前多病之体也得到了根本改善。

我体会,如若所从之师本架功夫缺乏雕琢,拳学素养也欠规范,武德修养也欠境界,给从学者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比如,老师自身的拳就打得歪歪扭扭,做学生的可能就会多少年也搞不清太极拳“立身中正”是什么感觉;老师不懂松腰胯、不会松腰胯,学生跟一辈子也只能是“单摆浮搁”的水平,又怎么能领会松柔劲、内贯劲、缠丝劲、蛹动劲?择师不当,既无缘功夫,健身愿望也可能化为泡影,学者不可不慎。

2.从师不诚

有些人虽从明师,只是自身机缘、天分局限,有始而未有善后;或者不以为然,未能遵循明师之授,见什么学什么,样样都能比画而没一样中规中矩;或者时练时不练,一曝十寒而无以为功;或者拳架未经雕琢却急于功夫上身、想走捷径,于是超负荷习练而越练越偏了形状;或者拳架尚未进入境界便忙于编套路制光碟出专著。这些现象的出现既有认识问题也有方式方法问题,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对太极拳缺乏敬畏,对“明师”缺乏认真的理解与诚恳的追随。

3.认识不正

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就不会有正确的行为。太极拳练出“偏差”的根源首先是思想认识有“偏差”。

①认为学完套路就是会打太极拳,不重视拳架的修正。

我在学拳的头两年,随马老师学完陈式太极拳一路拳架后,由于公事、家事羁绊,也以为套路已学完能坚持练就行了,思想认识上还未有改拳意识。后来越练越感到找不着太极拳味,越练身上越不得劲,我终于下决心再去参加老师的学习班,通过了两年的学习和改拳。此后几年我又4次北上石家庄,通过多次的再学再改,方才把拳架中多年形成的那些大毛病基本修正过来。

我体会,假如认识上的局限与拳架中的毛病长时间得不到调理修正而任其形成习惯,日久即“偏差”出矣。“偏差”既出,诸如拱肩架肘、曲背撅臀之类的毛病,使人腰椎歪斜、气横于上,松不了也静不了,对于经络、气血的运行阻碍多矣,背离太极拳健身之道亦远矣。

②认为拳主要就是练,不重视拳理的学习、体验。

把每一个动作都置于“阴阳相济”拳理指导之下,这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拳术的独到之处。习练太极拳至为关键的是要正确把握要领,而对要领的领悟与把握,除老师的口传身授和同学拳友的指导帮助外,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练拳者对拳理的学习和体验。重视拳理的学习、体验,既有助于拳学功夫的精进,亦有助于以拳养生的卓有成效,在练拳的过程中即使有了毛病也能在拳理指导下进行自我调理与修正,所谓“通者自度”也。太极拳宗师陈鑫强调:“学太极拳必先明理,理明则学拳自然容易。”他把“明理”摆到了拳学进步的重要位置上。

有些练拳者对拳理的学习与体验缺乏应有的重视,对于太极拳所以能养生健身的基本原理也一无所知,其结果就像航行中没有指针、行路时没有方向,很容易走了弯路出了“偏差”却茫然不知。

③认为太极拳与生活无关,不重视日常生活对于身心兼练的作用。

现在人们大多只有或早或晚很短的时间用于练拳,即使是功夫已达到相当水平的人,从这点时间的演练中获取的锻炼功效也是有限的。马虹老师就谆谆告诫学员“要注意养生的多方面的要素(如心态稳定、饮食平衡、生活规律、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养生的多种因素)”,如若起居无序、饮食无常、烟酒无度、不节、荤杂不择、上网成瘾,时而狂躁亢奋,时而晕沉困倦,即使坚持练拳也无法调理体内水火不济、阴阳失调的问题。

④认为练太极就是为养生健身,不重视拳的规矩与劲力的顺遂。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是技击术,同时吸纳了传统养生功法的精华。仅为健身而习练太极拳无可厚非,但也必须遵循太极拳拳理拳法和规矩,也需要了解其中的技击含义以搞清楚每招每式的劲点、劲别。比如,传统陈式太极拳架的发劲很重视劲力的顺遂,要求在发劲前全身放松入静把体内五脏六腑都安置好,把周身的肌腱经络调理到最佳状态,为此要求练拳者必须理解和把握好所发劲力的结构,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假如不懂劲力的顺遂,发不好劲又要硬发,时日一长势必损伤身体的肌腱经络,乃至损伤体内脏腑,其害大矣。有的人以为能比画就能健身,对于太极拳本质和拳理拳法知之甚少,既无所谓“中正、舒缓、轻柔”,亦无所谓“动作到位、劲力到位”,更无所谓“意气力、精气神”,如此长期下去,动作不对,劲道不对,韵味也不对,健身效果微乎其微。

4.心态不静

习练太极拳一个至为关键的要领就是“入静”,要心如止水、万虑俱泯,只有这样拳品才能舒缓而从容、沉稳而潇洒、凝重而轻灵。只是现实社会里,面对社会上的世态物欲与功名利禄,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确实是件非常难的事。综观练拳出偏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心难“入静”,心态偏累。

――累于世俗。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让人们面临更为复杂的世俗百态,练拳者虽然“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摆脱世俗的羁绊,但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保持自己的生活节奏与情趣,以专一持恒于拳学修炼。如果一味媚世趋俗,不仅严重影响拳术的演练与进步,而且连日常生活也将会大受影响。有这么一人,学练了几年太极拳之后耐不住熟人的邀约,始则“朋友邀了不去就会得罪人”而常与人打麻将娱乐,继则连天累日耽于牌桌无有间断,终至身心俱疲告别了拳场。

――累于虚荣。太极拳要“舍己从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必须不断地舍弃虚荣心。不贪慕虚荣奢华,不刻意成名成家,经受得起老师、拳友对自己拳架演练的批评指正,经受得起经济社会追名逐利风气的诱惑与挤压。社会给你一份名誉,意味着你要为社会承担一份义务与责任。名气越大,压力越大,是是非非的烦恼之事越多,对于拳学修养与养生健身的影响也越大。只有那些不累于虚荣之心的人才能在太极拳修为中勇往直前,达到身心俱修的境界。

――累于物欲。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也因之空前高涨。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物质条件的支持,但太极拳修炼必须“清心寡欲”,要“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对于物质生活如若不加节制而任其信马由缰,必使物欲心越来越重,会使人患得患失、心胸狭窄、自私猥琐,如此怎能有良好的心态进入“静”的境界?心境不静,一切都无从谈起。

5.方法不对

太极拳把传统养生学说精华融合在拳理拳法之中,完全符合人体养生科学。练拳出偏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习练方式违背了人体科学。

比如,有的人一味急于求成而超负荷练拳。太极拳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循规蹈矩功夫积累达到一定的量就会有豁然贯通的境界,所谓“拳打万遍,其理自现”,所以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性子偏急之人学习太极拳一定要把那急于成功的念头一放再放,既要重视量的积累,专一持恒每天尽可能多练几遍,又要把握好练与养的关系,遵循客观规律,量力而行积累功夫。如果只追求功夫上身而不顾个人年龄、体质及其他条件,一味片面追求练拳遍数以至精疲力竭,造成超体能超负荷运动,难免给身体带来损伤。尤其是年纪较大的同志人体生理机能正在不可逆转地逐年衰退,疲劳过度很难如年轻时及时调整恢复过来,对身体的负面影响就更大。

再如,有的人什么都学却学无所专地滥学胡练。马虹老师在他的教学中,经常以“唯精唯一、乃武乃文”这副联语来诫勉学员专一持恒于拳学修炼。实践证明,唯精唯一、专一持恒,既有利于功夫的不断进步,对身心健康也有显著的效果。贪多求全,过多过杂,不仅太极拳架难以规范,功夫无以精进,为求健身也会因为套路过多动作过杂而带来腰胯旋转的时大时小、意念的时有时无、呼气的时轻时重,造成人体生物钟条件反射功能的紊乱,给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年纪较轻体力较好的人,既练太极拳,又结合练那些硬打强摔、使僵劲斗蛮力的武术动作,却不知其与太极拳理拳法根本就是背道而驰,如此演练对于太极拳水平的提高没有帮助,其健身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些“偏差”毕竟掩盖不住太极拳的光辉。只要我们对不规矩而出“偏差”的诸多问题予以足够重视并不断地努力改正转化,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地领悟太极拳的奥秘而使自己真正获得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