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天水老工业基地的复兴之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天水老工业基地的复兴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天水给人们固有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上世纪—土地干涸,资源贫瘠,人口众多,贫穷落后。但记者此次前往天水实地采访,无论是市区还是开发区,都给人留下一种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

据天水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办公室副主任裴根福介绍,天水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社棠工业园自2009年初正式启动建设至今,已先后有星火机床产业园、酒钢集团与天水锻压合作的大直缝埋弧焊管项目、武汉凯迪生物质发电厂、绍兴高鸿纺织、黄河电器、广东珠江电器等数十家知名企业入驻园区。

记者在社棠工业园区看到,作为目前天水市最长的渭河一号大桥分外醒目,它西起羲皇大道,东接社棠工业园3号公路,全长645米。渭河一号桥是工业园区对外的重要枢纽,也是开发区的标志性建筑,该桥彻底解决了工业园区的交通瓶颈,成为招商引资的一条致富桥。

远观近瞧,整个园区硬件设施已初具规模。以数字命名的2、3、4、5、6号大道宽阔平坦,公路两侧栽植着雪松、连翘、水杉、紫薇、银杏、栾树、红瑞木等树种,让各工业园区有机地条块分割,融于图画般的景色之中。

装备制造业是天水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天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占地数千亩的工业园区到处可见开工建设和已经奠基待建的热火景象。

“天水发展看工业,工业发展看园区。”这是流传在天水党政干部口头的一句座右铭。

近年来,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起步,天水市委、市政府抓住此次千载难逢的机遇,立足市情实际,统一认识,把加快天水经济开发区发展作为天水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新的增长极,提出了“举全市之力,办好开发区”的战略部署,及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从政策、资金,以及体制改革等诸方面给予开发区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有力地推动了开发区的快速发展。2010年7月1日,天水顺利挂牌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月24日,记者在社棠工业园正在建设的一期星火机床产业园内,见到了星火机床厂原生产副厂长杨万仓。目前,杨万仓从星火机床厂退休后,被返聘到星火机床产业园任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他是星火机床厂建厂时的第一批老人,也是目前厂内极受人尊敬的“功勋人员”。

杨万仓河南籍人,来天水已有40余年,但他的乡音却没有任何变化,操一口浓重的河南方言。杨万仓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械学院(即现今的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1970年8月4日分配到甘肃天水星火机床厂。

星火机床厂最初在甘肃天水规划选址于1967年春,属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第一机床厂的搬迁厂,该厂属上世纪60年代末备战备荒的三线厂,其当时归第一机械工业部管辖。不久,由于种种原因厂子受命缓建,再次上马是在两年之后。1970年6月16日,一机部向缓建后的星火机床厂拨付第一笔建厂资金,故星火机床厂的厂庆日至今沿用为6月16日这一天。

“将厂址选在天水这个山沟里,恐怕是国家当时出于备战备荒的需要吧。”杨万仓回忆说,“建厂初期时的条件极为艰苦,四野满目荒凉,根本不像现在到处绿树成荫。记得当时说过,一张白纸,任由你画。那时整个天水没有工业,建厂初期厂区只有三栋平房,冬天冰天雪地,由于怕煤气中毒,所以八头子透风的宿舍里严禁生火炉。我亲身体会过,晚上如果忘记了将杯子里的水倒干净,早上起来刷牙,杯子里的冰一冻到底,磕都磕不出来。”

杨万仓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个笑话:那时的不少老工人都抽烟斗,但要捅烟斗,这才发现整个厂区找不到哪怕一节细铁丝。“那会儿不是找不到,是根本没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还很薄弱,牙签般粗细的铁丝根本生产不了。

作为国内一家生产机床的大厂,“建厂初期一切都得靠自己的双手,国外的对华经济封锁,和国内的局势,让我们这些建设者有着克服不完的一个个困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所以取名叫星火机床厂,当时就是出于这层意思吧。”

遭遇市场经济困扰

改革开放后,星火机床厂犹如国内众多的国营企业,面临着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的阵痛。“从不愁资源、不愁销路的计划经济模式,一下子放手让你自己去找资源、找销路,仅就销售人员的思想工作,我们就做都做不完。这就像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突然让他自己去找面蒸馒头,还要让他把馒头卖出去,这种一时难以适应的困难现状可想而知。全厂当时有2000名职工要生存,数以千计的家属要吃饱肚子,怎么办?”

在杨万仓的记忆中,星火机床厂从1994年开始步入捉襟见肘的困难时期,最困难的状况发生在1998年至2000年间。“现在回过头来看,问题出在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不适应上,加之当时的产品单一,生产能力低下,生产工人和辅助人员的比例严重失衡。”作为负责生产的厂长,杨万仓深切感受到,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工人仅占全部职工的30%,也就是小众养大众;而2000年改革之后,目前倒挂,生产工人占到了70%。

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现在看来平常稀松,但在当时却是一个思想斗争问题,要改变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扭转过来的。

“星火机床厂也曾经历过‘三不企业’,发不出工资、烧不起煤、用不起电。作为国营企业,困难时期虽说我们没有裁员、下岗,但我们也无奈地采取内退和轮岗的办法,这样可以尽可能小地避免内乱和矛盾激化。”最困难的时候,星火机床厂玻璃碎了都买不起,“车间的背面用报纸糊,车间的正面用塑料农膜遮挡。我曾在山上向下看过,窗户就像农家的土炕墙面,上面糊满了斑驳陆离的报纸,那哪是工厂啊,简直就是个大窝棚。”

产品是企业的生命。2000年后,星火机床厂慢慢走出了困局,自主研发了几个产品,在上海机床博览会上引发强烈的关注。“那几年,我们相继研发出了加工直径2米的200卧式车床、轧辊磨床、低压铸造机、端面和球面车床、大型数控机床,这都是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研发出来的,可以说需求旺盛的市场救了我们。”

凭借坚定的信念,星火人看准了市场,迎合市场,占领市场。“当时的大型轧辊磨床基本靠进口,国内只有贵州先锋机床厂一家生产,我们生产的磨床从价格、质量、产能都不输给进口产品,而且我记得,第一台出售的价格只是先锋厂的一半,市场迅速被打开,我们也就此慢慢走出了低谷,让星火人看到了希望,树立了信心,这一点很重要,也很关键。”

近年来,国内各种机床,特别是数控机床的迅猛发展,对洋品牌是个莫大的冲击,不仅搅乱了曾经西方数控机床一统中国的局面,也使我们的优质机床进军世界各地。“进入本世纪,国产机床基本替代了进口,由此导致洋机床厂家关停并转的不在少数。”如今,星火机床厂研发生产的大型数控机床,已经成为国家名牌产品,整个市场占有率已近50%。

融入关天如虎添翼

今天的星火机床厂,已经跻身国内大型机床业排名的第五、第六位。

谈起排名,杨万仓顿时喜形于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在国内机床制造业,有一种不成文的排行榜。所谓的大十八罗汉和小十八罗汉,大十八罗汉如沈阳、齐齐哈尔、济南等重型机床企业;小十八罗汉是指这些重型机床企业在三线建设的小企业。在国家机床名录上,大小加起来36个,“我们最初的目标是挤进前36位,实际上2003年星火就已经挤进了前36位。而2000年前,我们还排在70多位。”

2005年,星火机床厂以既定目标很快跻身进了大十八罗汉之列,全厂上下欢欣鼓舞。“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杨万仓坦言,“后来的这几年,我们发愤图强,屡战屡胜,不断刷新名次,从大十八罗汉挤进前八,所谓的金刚,目标前两年就已经达成了,现在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冲入四大天王的行列。”

在星火人口中有一句人人倒背如流的口号:十八罗汉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金刚挡不住我们的前进步伐,四大金刚让我们走向新的辉煌……

杨万仓坚信,在“十二五”末,随着全新的星火机床产业园建成投产后,他们将完成跻身前四这一宏伟目标。

当记者问及杨万仓,随着关天经济区的建立,对星火人来说是否也是一个机遇?如何借力而为?

杨万仓坦言:“发展是企业的命脉,也是我们自身的生存需要。没有经济区,我们也要发展,也要生存。但现在有了关天经济区这个平台,对我们的发展更是如虎添翼,从配套、半径、环境、信息上对我们都很有利。”

杨万仓清醒地认识到,融入关天区不啻为发展的一大机遇,国家对经济区内的交通软硬件、信息等基础设施必定会加大投入,这样企业所承担的成本就会相对减少,信息来源却会大大加强,这一切对企业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

“再铸辉煌,指日可待。”杨万仓遥指着建设中的工业园区,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