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模仿走向原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模仿走向原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是一位具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我从最初的模仿学习到后来的创造性学习,经历了一个成长的过程,从中我逐渐认识到,要把先进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唯有不断学习和研究。

一、模仿阶段

刚开始,我通过观摩大量经典教学实录,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幼儿韵律活动的组织形式、基本流程、空间安排、重难点设计,以及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教师提问、回应幼儿的策略,学习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我选择了几个优秀音乐课例进行模仿性教学。在借鉴教学实录的基本流程和组织策略的基础上,我更多关注幼儿的经验水平,把重点放在根据幼儿的经验和需要调整活动的难易程度上,在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表现,与幼儿积极互动。通过模仿实践,我进一步了解了为不同年龄段幼儿选择音乐的原则以及教学情绪调控技巧、教学策略等。

二、改编阶段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尝试进行改编。比如,大班音乐活动“小小按摩师”的创意很好,内容也非常有趣,我进行了模仿实践。在准备过程中我发现原活动的音乐选自《动物狂欢节》终曲,速度较快,幼儿对音乐第二段与第三段过渡句中的4拍听不太清楚,从表现甩手动作转换到捏脸动作显得有些仓促。于是我将音乐速度放慢了,使幼儿能清晰地听出第二段与第三段的过渡句,并能从容地从甩手动作转换到捏脸动作。

后来我又改编了中班音乐活动“小雨和花”,将原活动中的小雨和小花形象变成了同样符合该音乐结构和风格的蜜蜂和小花形象,如原活动中小雨和小花的角色互动始终在两个幼儿之间进行,而改编后扮演蜜蜂的幼儿可以选择与多位扮演花的幼儿互动。为了吸引扮演蜜蜂的幼儿来采蜜,扮演花朵的幼儿的造型也更加丰富了。

我发现大班音乐活动“洗衣机”中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洗衣过程的创意非常好,便根据这一创意重构了一个音乐活动。我将原来的音乐《洗澡歌》换成了更能反映洗衣过程的音乐《洗衣噜啦啦》,然后设计了“洗衣噜啦啦”的活动,采用分段欣赏的方法表现衣服被放入洗衣机后的各种造型,如衣服漂浮起来、不停转动、甩干、晾在衣架上等。一次次的改编让我积累了如何深入地解读学习内容,如何让音乐与设计的形象之间更加契合,如何更科学、更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等经验。

三、原创阶段

在模仿、改编的基础上,我进入了原创阶段。我主要经历了根据作品改编、根据作品演变、根据音乐材料创造等阶段,不断地“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再反思—再调整……”,正是这一过程让我对儿童、音乐、教学法有了新的认识,领悟到了设计音乐活动的规律。

1.根据作品改编

考虑到是初次创作,我先选择经典的舞蹈作品来改编,因为舞蹈作品既有音乐又有动作,改编成适合幼儿水平的音乐活动相对比较容易。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舞蹈《俏夕阳》,既吸收了传统艺术元素,又整合了现代舞蹈、音乐、灯光等时尚元素,妙趣横生。我很想把这个优秀的艺术作品介绍给孩子们,但原作品无论在长度、速度还是结构上都不太适合幼儿学习。经过反复研究,我对原作品进行了改编,设计成大班音乐活动“快乐皮影人”。形成活动方案前,我首先对《俏夕阳》的音乐和动作进行改编,将《俏夕阳》改编为ABA的结构:A段音乐诙谐有趣,幼儿随音乐整齐地走皮影步,从而习得皮影舞的基本动作。B段音乐的乐句为a+b结构,前半乐句(a)有旋律,后半乐句(b)只用锣及木鱼按× ××|0 ××|的节奏型演奏。动作结构为:a部分创编皮影造型,b部分造型定格。如此设计为幼儿的创造性表达提供了保证,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都很高。

2.根据作品演变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欣赏到由一群中学生表演的民间舞蹈《蕲竹舞》,受此启发我设计了大班音乐活动“敲敲乐”。

在第一次的演变中,我将音乐和动作进行了简化,取消了原先的队形和长竹竿道具,将音乐变成了ABA结构,并使AB两段音乐具有鲜明的对比效果,在柔和的A段音乐中幼儿手持两根竹棍敲击身体不同部位缓慢地走出来,在强烈且富有震撼力的B段音乐中,一部分幼儿用两根竹棍进行造型,另一部分幼儿则用竹棍去敲击对方的竹棍。在第一次试教时,我发现虽然音乐对比强烈,但是幼儿好像并不喜欢柔和的音乐,于是我就将A段音乐换成原作品中活泼欢快的音乐,另外,双手持竹棍进行造型对幼儿来说太难,所以就改为只拿一根竹棍进行造型。在第二次试教时,我发现音乐偏长,对幼儿来说还是有难度,就进一步将音乐调整成AB结构,同时我也发现让幼儿手持竹棍做造型动作还是太难,幼儿关注了道具就很难关注音乐,于是我就把用竹棍做造型动作改成了用两只手掌做造型动作。在第三次试教时,我又发现B段音乐中幼儿往往只关注用两只手掌做造型动作,而忽视了对音乐的感受,有点本末倒置。于是我再次作了减法,让幼儿只用一只手掌做造型动作。在一次次的演变过程中,我不断观察音乐和动作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水平,引导幼儿从模仿开始,从简单创造到复杂创造,层层递进,让幼儿在每一个环节中都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3.根据音乐材料创造

在原创中,我尝试将西方古典音乐或经典名曲的片段作为音乐素材,但经典名曲仅仅是乐曲,没有韵律动作作参考,这对我设计音乐活动提出了挑战。而且经典名曲片段不是专门为幼儿园音乐教学服务的,作品太长,但如果剪辑又会破坏原乐曲的流畅性和审美性,那么如何在音乐的长度和幼儿的生理耐受性之间寻找一个适宜的平衡点呢?为了降低幼儿的认知难度,教师需要将音乐设计成动作,帮助幼儿理解音乐,而太复杂的动作又会增加幼儿的认知负担,所以教师设计的动作要非常简单而有意义,并对应有趣的故事情景,故事的结构既要符合音乐的结构,又要符合幼儿的趣味。例如,音乐《化石》源自圣桑的名曲《动物狂欢节》,该乐曲为ABACA’的回旋曲结构。A段急促活泼的木琴敲击声就好像是手指在弹奏,我就根据音乐节奏设计了弹奏动作;B段乐曲犹如在点指,我就设计了点指动作;C段乐曲相对比较自由,犹如身体在舒展,我就设计了苏醒动作。然后我利用幼儿的泛灵心理将石头拟人化,《化石》的音乐意境与孩子们喜欢的魔仙形象很吻合。结合童话故事里幼儿喜欢的一些元素,我设计了有趣生动的故事情景:在很久以前,有位国王有许多位活泼可爱的王子和公主,有一天巫婆用魔法把他们变成了石头雕像,一动也不能动了。国王非常伤心,每天都在想办法解救王子和公主,终于有一天,感动了魔仙,魔仙用两种神奇的魔法,一种是弹奏法,一种是点指法,解救了王子和公主。后来我据此设计了大班音乐活动“魔仙的指法”,活动效果很好。

从模仿到改编再到原创的每一阶段并非相互独立,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和过渡都建立在前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教师只有主动学习、研究,根据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不断挑战自我,才能获得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