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时期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时期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选取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为调查点,通过田野调查及个案访谈,深入了解该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系亦有新的思考,从而为探索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实证研究及决策参考。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元江县;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170-0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支撑和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之[1]。对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有利于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关于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的精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

为了深入了解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我们选取了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进行田野调查,掌握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的一手资料,以社会文化学、民族学、人类学、传播学、管理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探讨,加深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特殊性的了解和认识,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从而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妥善使用公共文化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决策参考。

一、元江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元江县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绮丽,民族风情浓郁。是云南省实施“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县”之一。元江县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由元江县文化站(非物质文化研究所)、图书馆、元江县广播电视局、元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等主要部门负责,我们通过实地采访调研,了解到元江县在多方面做出成效,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多方面营造了民众精神文化活动氛围,为民众提供多种文化活动场所,切实为元江县人民的文化生活做出努力,但由于工程开启时间的有限性和具体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在发展中也面临很多问题。

(一)广电硬件建设发展迅速

广电局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织部门。作为文化服务和传播的桥头堡,元江县广电硬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1.“村村通”卫星电视基本普及

元江县广电局在电视信号接收方面,从当地实际出发,尽可能让广大民众看上电视。据调研了解到:元江县在“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推广中做出实质性努力,为民众提供了完善的设备和后续服务。从2012年至2013年间,元江县广电局为357个村子发送了约1.6万台直播卫星设备,相关技术人员为村民安装设备和进行简单维修,使边远地区贫困少数民族群众收看到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各频道和全国大多数省市卫视频道节目在内的图像清晰、音质良好、内容丰富的51套电视节目,收听到了4套广播节目,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硬件设施建设大体完备,但在设备的实际发放和后续维修服务方面,仍存在不少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据广电负责人刘燕峰谈道:“不足的地方也很多,一个是在‘村村通’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也涉及一些水分,因为政府有指标和时间要求,使工作进程比较仓促,有些实际情况来不及了解就结束。另一个是直播卫星安装完毕后,各个村没有专门的维修人员,广电局专门维修人员仅仅两个人,在偏远乡村地区,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麻烦,维修时间花费多,效率低。”

在因远村的走访中,问及一位中年的白族大叔关于家中看电视是否方便以及村中拥有电视的情况时,他说道:“现在看电视是挺方便的,但是这几年广电局经常更换设备比较麻烦,不用他们的设备有时候就看不了,现在用‘小锅盖’(非官方设备,同样能够接受卫星电视信号)比较方便。”据了解因远村电视普及率达到100%,每家都有电视,但设备升级的后续相关服务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2.地方电视台和公共网址开设

元江县广电局设有地方官方网站、地方电视台、地方广播台以媒体形式为民众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贴近民众,报道民众,关怀民众。元江县广播电视台宣传载体主要包括一个广播频率(元江县人民广播电台),两个电视频道(元江新闻综合频道和影视娱乐频道)和一个网站(元江红河谷网站)。元江新闻综合频道播报内容有:时政新闻(以政府动态举措为主)、社会新闻(以民众生活、社会发展为主)、天气预报、法律普及(以案说法)、民族风情、文艺活动、科技知识宣传、疾病预防、生活常识等;元江影视娱乐频道主要播放电视剧或电影,以娱乐民众为主;元江红河谷网站以电视台时讯和社会资讯为主,同时也是民众提供反馈意见的平台。

元江县广电局为元江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做出贡献,这让我们得以更好地了解各民族的生活现状和发展情况。元江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保护其文化的工作不容忽视。据了解,元江电视台有专门制作哈尼族和傣族的专题纪录片的人才队伍,主要负责将一些民族的音像记录合成音像制品出售(纪念性),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做多次专题性报道。

在对元江县电视台记者总编室主任张跃鹏的采访中,她的一句“我们的新闻工作以‘服务老百姓’为宗旨,结合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报道,服务民众”让我们印象深刻,并深切感受到一名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应有的态度。

在因远村的走访中,问及一位大叔对于当地电视台的关注时,他表示:“村民们关注新闻还是挺多的,毕竟是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事情。小学生不好说,中学生和中老年这部分人关注呢还是多,通过新闻频道可以了解很多外面的事情,增长大家的见识”,从中表明,日常新闻还是有不少人关注的。

当然,元江县的公共网站还存在内容单薄、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二)文化中心有突破也有软肋

元江县文化局和图书馆设在元江县民族文化中心,共同利用楼房资源。元江县文化局和图书馆为元江县民众提供了学习、培训场所,成为深层次文化发展的大本营,但由于场地和资金的局限,服务能力受限,发展困难,不容乐观。

1.文化站活动丰富、娱乐群众

元江县文化站在元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充当着不可忽略的角色,它不仅为民众提供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和学习基地,而且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上担当主角。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开展活动,丰富群众生活。主要的活动有:节日文艺活动的开展、特色金色芒果节的打造、村中文艺队的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与保护、暑期儿童培训等。首先,2012年,元江县组建了100支文艺队,完成了100支文艺队的基础音像设备、乐器的发放工作。并在2013年七月结束了第二期文艺队骨干培训,让文艺人员更好地掌握专业音响和摄影器材的使用技巧,使其具有文艺活动策划和编排能力。其次,致力于特色“六月・金色芒果节”的打造,利用地方资源,树立地方特色文化,吸引外来游客,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最后,文化站的工作重心还是立足于老百姓,积极开展日常的节日文娱活动,如春节迎新活动、暑期日常培训、主题活动(如歌唱比赛)等。

可以说,元江县文化站顺应了时代潮流,贴近了群众,较为顺利地实现了转型,在发掘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在暑期的儿童培训中,文化站既保证了自身资金的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民族传统文化。当然元江的文化站也存在自身固有弊端,由于它紧邻图书馆,在进行文艺表演和排练时,不免对图书馆的读者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2.图书馆资金短缺、夹缝生存

图书馆顾名思义也是为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但元江县图书馆自身藏书量有限,书籍更新速度慢,加上现代化科技信息的强烈冲击,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性受限。

据我们调查了解到:元江县图书馆的建筑面积为170平方米,在职人员10人(实际8人,空职2人),藏书20 084册,杂志190―200种。图书种类丰富,并存有少数民族书籍(如哈尼音乐)和地方名人传记,此对于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图书馆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图书利用率低。据负责人介绍:图书馆的书籍借阅率低,杂志的借阅率居高,“县知中心”的使用率随家用电脑的普及而剧降,图书馆由于长期的资金缺乏,更新率难以满足群众需求。且由于文化站和图书馆在同一幢楼内,文化站活动会干扰图书馆的运行,不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而农村书屋的实际使用率更低,书屋开放时间和村民做农活时间冲突,书籍的种类也较少,且供给与需求未必相符,实用性不高。

元江县图书馆除了日常的开放,还负责农家书屋的建设工作和文化信息工程的推广。从2008年开始,元江县共设置80个农家书屋,完全覆盖村委会,为每个村委会提供3 000元的书架和1 500册书(约20 000元),共购120 000册书,投入约160万元。农家书屋也定期更新图书,并订购报纸和杂志。

2009年,元江县开始实施公共文化信息工程,在元江县城设置一个点为“县知中心”,在农村设置农民网培学校,全县共计30个。这些设施已经基本到位,但内容服务还跟不上,至今尚未开启数字图书馆,所以信息工程的相关设备不可避免地沦为办公电脑,未能真正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

3.民众公共活动丰富、形式多样

在调研中,我们不仅走访了县级公共文化服务负责单位,同时走入县广场,走入县城下的村子,深入了解到民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情况及民众自发的文娱活动。我们从金太阳广场人们的文娱活动及农村民众自己的娱乐活动,看到民众喜爱公众文娱活动,并积极投入其中,从侧面反映了政府公共文娱设施的完善性。

广场文化活动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亮点。广场作为群众放松活动的场所,也是群众聚会的场所,亦是文化散布的集散地,在元江县城的金太阳广场,每天晚上人们聚集于此,或唱歌跳舞,或看电子屏播放的电视节目,各享其乐,热闹非凡。广场舞以哈尼族协会、彝族协会、老年大学、夕阳红文体队、健身操队为引导,主要舞种有:健身操、彝族烟盒舞、交际舞等。

农村群众在特定节日会自发组织文化活动,如白族米干节、哈尼年的集会等,人们聚集在一起为了共同的节日祈愿,以自发的形式娱神娱己;几乎每个村寨都拥有一个公共场所(如客堂、公房等),为农闲时村民进行下棋、跳舞等娱乐休闲活动提供场地。

但由于多种因素,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大部分群众的公共活动意识不强,活动的场所受限,很多人的娱乐活动也受限。

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困难与问题

目前,随着党和国家政策的全面实施,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了增强,公共文化活动也日益丰富。但是,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2]。同样,像元江县这样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也不例外,虽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不足,分布不够合理

元江县公共文化场所主要有广播电视局、文化馆、图书馆、太阳城广场,农村主要为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共享中心,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群众文体活动的需求。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居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文娱场所供居民休闲娱乐。

同时,不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分布不够合理。在元江县的大部分农村,农家书屋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富裕的村委会,而相对偏远的乡村则未建有农村书屋,村村通、户户通工程也无法进入这些贫困地区。

(二)政府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

元江县城已有较为完善的文化馆和图书馆,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也不断推进,但是,某些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仍然存在不足。在对元江县图书馆杨馆长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图书馆内大部分是十年前采购的书籍,而现今基本以采购杂志为主,主要原因是资金短缺,不能够及时地引进相关书目。

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已经得到基本普及,但居民能收看到的电视台数量还是很有限。主要频道集中在中央台和省市一级的频道,相应的一些娱乐性频道无法收到,与数字电视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程度还不够高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不能单靠政府的力量,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也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由政府、公共机构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3]。因此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必须创新机制,进一步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道路,形成一股政府与社会的合力,才能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目前,元江县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社会化和市场化还没有全面深入,影响了公共文化产品在数量、品种上的多寡与丰富程度。就具体情况而言,一方面是总量不够,另一方面是建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了相当的场地闲置,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这些都与公共文化设施的经营管理机制不够合理、灵活直接相关。

在因远村委会的个案访谈中,我们得知,农民因为农忙,很少有时间到农村书屋学习,网络共享工程主要是当地大学生返乡后查找资料使用,利用率并不高,而文化广场除了节庆日外,基本成为农村的晒谷场,文艺活动在平时较少。

三、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反思与探索

针对元江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实际,探索其解决途径,主要做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加大资金投入,增加、改革与扶持公共文化服务主体

目前,许多民族地区存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总量不足的现象,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资金短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专项资金来长期维持。只有形成相应的资金补给链,不断增加、改革与扶持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才能够健全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立足特殊的人口、族群结构,制定专项方案,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

地区差异、民族差异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实现形式[4]。由于元江县处于多民族地区,特殊的人口结构决定了政府需要制定相应方案来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近年来,元江县政府决定增设民族博物馆,建设“哈尼王国”,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增强居民的文化意识,进一步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在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文化场所的宣传力度,鼓励居民来这些文化场所进行学习和娱乐。只有“物尽其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效用,使这些公共文化设施能够更加完善,不断构建起新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四、小结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一直是国家很重视的问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新形势下政府文化治理向服务型政府功能转型的重大举措,党的十报告中重点强调,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5]。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完善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不断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快地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才能建设真正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邓晓颖,周智生.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宜春学院学报,2011(2).

[2]崔榕.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3]郝新凤.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学习论坛,2006(8).

[4]孙健.西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以青海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1(2).

[5]王列生,郭全中,肖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