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父母养育方式、父母离异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父母养育方式、父母离异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高中生562人。结果高中男生与父母离异学生心理症状显著高于女生与父母非离异学生;士生体验到的父母双方情感温暖理解(F1,M1)显著高于男生;父母双方的惩罚严厉(F2,M4)、父亲的拒绝否认(F5)以及过度保护(F3)则显著少于男生,父母离异学生体验到较少的父母亲的温暖理解,较多的母亲的惩罚严厉;母亲惩罚严厉(M4)、父亲拒地否认(F5)、父亲过度保护因子(F3)、父母亲是否离异以及父亲惩罚严厉(F2)是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预测指标。结论 高中男生与父母离异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需要关注,父母否定的、惩罚式的消极教养方式是心理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心理健康;父母养育方式;高中生;症状自评量表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由少年向成人的过渡阶段,加之面临极大的升学压力,因而成为一个人一生中心理波动最大、心理问题多发的发展阶段。父母养育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中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是对父母各种养育行为的特征概括。研究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其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开展了若干研究,结论基本上都是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态度与方式是其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现有研究中,或取样较步,或对数据的分析与利用不够充分,对父母养育方式的分析较为笼统,因此本文亦采用这两个问卷作为研究工具,通过深入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具体特点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改善父母养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与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哈尔滨市562名高中学生,其中男生273名,女生289名,平均年龄16±1.0岁。

1.2 研究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本量表由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共90个项目,包含有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每个项目均采取0~4的5级评分制,是我国目前使用广泛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1.2.2 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EMBU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ks等人编制,用以评价父母养育行为和态度。中文版于1993年经岳东梅等人积译修订,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为探讨父母养育方式的有效工具。共11个分量表,包括父亲养育方式6个主因素:F1情感温暖与理解,F2惩罚、严厉,F3过分干涉,F4偏爱被试,F5拒绝、否认,F6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主因素:M1情感温暖与理解,M2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3拒绝、否认,M4惩罚、严厉,M5偏爱被试。量表采用“从不”到“总是”(1~4分)4级记分。在本研究中,父亲与母亲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8488、0.8282。

1.2.3 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被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所采集的数据由SPSS FORWINDOWS 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性别差异、父母离异与非离异差异及SCL-90总均分高分组与低分组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回归分析为逐步多元回归。

2 结果

2.1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父母养育方式及其性别差异研究

统计结果显示:男生在SCL-90量表中的痛苦水平和偏执症状(0.01水平),强迫症状和敌对症状及其他项上(0.05水平)显著高于女生;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在父亲F1、F2、F5项和母亲M1项上都存在0.01水平上的显著性别差异;在F6与M4存在0.05水平上的显著性别差异。即女生所体验到的父亲的温暖理解显著多于男生,而受到的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以及过度保护则显著少于男生;另一方面女生体验到的母亲的温暖理解显著多于男生,母亲的惩罚严厉则显著少于男生。父亲的过度干涉、偏爱以及母亲的过度干涉、拒绝否认以及偏爱方面则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2.2 父母离异与非离异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比较结果显示,父母离异学生在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症状指数、痛苦水平、强迫症状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分、精神病性因子分和其他因子分上在0.05水平上显著高于父母非离异学生,在人际关系、敌对2个困子分上在0.01水平上显著高于父母非离异学生。仅在躯体化、恐怖和偏执3项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父母离异学生的心理健康确实需要特别关注。

结果显示:在F1、M1和M4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非离异学生(F1,x±s=49.22±10.54;M1,x±s=52.64±11.37)均显著高于父母离异学生的(F1,x±s=43.28±12.04,M1,x±s=49.02±12.15,t=-4.02***/-2.293*),即父母非离异学生感受dao 的父母双方的情感温暖理解显著地高于父母离异的学生;而父母非离异学生体验到的母亲的惩罚严厉(M4,x±s=12.604±4.18)显著低于父母离异学生(M4,x±s=14.12±4.47,t=2.616**)。

2.3 父母养育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分析

2.3.1 SCL-90总均分(总症状指数)低分组与高分组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比较以SCL-90总均分(总症状指数)从高至低依序排列,按人数的27%划界,前27%分为高分组.后27%被试分为低分组。心理症状高分组的父母双亲养育方式中的消极因素如惩罚严厉(F2、M4)、拒绝否认(F2、M3)、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F3、F6、M2)均在0.05水平以上显著地高于低分组,积极因素如温暖理解(F1、M1)则显著低于低分组。另父母亲的偏爱两组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否定性、拒绝式的养育方式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2.3.2 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回归分析

以性别变量、父母离异变量与父母养育方式11个维度共13个变量作为预测变量,以学生SCL总均分(总症状指数)作为效标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13个预测变量预测效标变量(学生SCL总均分即总症状指数)时,进人回归方程式的显著变量有5个,多元相关系数为0.472,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22.3%;亦即表中5个变量能联合预测学生SCL总均分的22.3%的变异量。就个别变量的解释量来看,以“母亲惩罚严厉”因子分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17.4%,其余依次为父亲拒绝否认因子、父亲过度保护因子、父母亲是否离异以及父亲惩罚严厉,其解释量分别为2.5%,0.8%,0.9%、0.7%。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父母对女儿有较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儿子则表现出较多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拒绝、否认,与王俊红、关彩萍等研究结果相同。这一性别差异的存在可能原因是:一方面女孩性情多柔和,更顺从,故更易获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而这一阶段的男孩反叛父母,认同同伴,受到父母的消极对待。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对男孩的高期望值决定了对于男孩的态度会比女孩严厉。

当父母亲因为自身婚姻问题导致情感失衡,就会难以对子女有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且离异后更多的孩子跟随母亲生活,而母亲的全部期望以及期望受挫引发的消极情感也更易发泄在孩子身上。因而父母离异学生感受到了更显著的来自母亲的惩罚严厉。

研究结果显示,父母的养育方式对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出现确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结论与郭营等国内一些研究基本一致。但本研究进一步揭示,母亲惩罚严厉这一消极养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问题出现影响最大,其次为父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其惩罚严厉,以及父母离异。而父母的离异,导致一方远离,且更多是父亲的离开,也同样是一种否定和拒绝。说明否定性、拒绝式的消极养育方式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提示:①高中学生正处于极大的升学压力和身心变化最大的特殊心理发展阶段之中,作为其父母更不宜采用惩罚、批评、唠叨、指责以及过度干涉或过于保护的养育方式,增加其来自家庭的情感压力,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对于男生,要理解其追求独立、寻求个性表达的心理需要,多给与温暖理解。②父母温暖的情感和理解可减少高中生的不良心理反应,从而使其更好地应对内外压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在这一时期,父母之间,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如果均能保持和谐融洽的亲密关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可帮助他们更为顺利地度过心理剧烈变动期,健康发展。③离异家庭的父母与子女均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温暖、支持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