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优化目标制定 提高教学实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优化目标制定 提高教学实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具有方向性的导引作用。明确与具体的教学目标能有效克服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学的质量。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新课程实践,阐述了优化目标制定提高教学实效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实效;目标制定;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055-02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它的设定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其承担着导向、激励、调控、评价等多种功能,教学活动的一切过程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而且教学内容、原则、程序、途径、方法、手段等都需要在教学目标中设计,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课堂教学。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设定往往存在着空泛笼统,不易操作;缺乏层次,难以检测;拘泥预设,弹性不足等弊端。这就要求教师以新课标为指导,科学合理地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进而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调控、评价等功能,从而减少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一、统一三维目标,形成有机整体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课程目标的设计。“要把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具体任务作为整体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来组织,要尽可能地考虑到落实三项任务的细化指标和具体计划。”[1]整合三大课程目标可以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这里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两个独立的课程目标,不是附属于知识与技能的,它们是人多方面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应该更新观念,把三大目标统一起来。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有属于知识范畴的基础性目标,也要有属于能力、方法、情感范畴的升华性目标。基础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对概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升华性的目标则是对知识的运用、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个性思维品质、科学精神等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一定要贯彻历史课程标准的全新理念,克服过去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中获取“能够获取知识的知识”,去感受历史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沟通,从而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做出价值判断,形成相应的价值取向,并在情感上确信其价值的存在。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克服过去只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弊端,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注意目标层次,实施因材施教

(一)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立要具有由低到高的层次性。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次。,“我们可以说知识掌握是基础,能力发展是关键,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是核心,是灵魂。”[2]所以,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是层层递进的,累积性的。但许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认识到三个维度的层层递进关系,常常将“知识与能力”放在第一位,回到传统教学;甚至干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上成“思想政治”课。其实,新授课的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由低到高逐次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升华的要求。同时在设计时不能忽略一堂课的重点内容和教与学的活动本身应该达到的目的,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作为实现历史教育总目标的阶段性步骤。

(二)教学目标内容的制定要有层次性,对学生要难度适当,要考虑学生的层次性。由于学生相互之间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样的教学目标,能力强的同学感觉太容易,能力差的同学感觉太难,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具体分析,在了解学生上下功夫,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达到目标的时间差异,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表述时体现多样性和层次性,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符合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要求可以达到课程目标的较高要求,对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要求达到课程目标的最低下限即可。”[3]在具体的应用上,教师可依据学生水平,教学环境等实际情况考虑教学目标的划分方式,特别要注意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基础性的目标,这样就可能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实现目标产生进一步探求的欲望,从而实现较高层次目标。

(三)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要确定核心目标。课堂目标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在突出某一方面的内容的基础上重组教学内容,进行重点的设计。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所侧重,有时突出知识,有时突出方法,有时突出能力,有时突出情感,抓住关键点,以点带面,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教师在整节课的时间安排上也会更加合理,而学生也会清楚自己要掌握和理解那些内容,从而实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有机互动,实现内容聚焦和目标聚焦。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结合教材内容和课程目标拟定出教学的核心目标。即在历史学科课程目标指导下,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本的原则而制订的本章节必须达到且有可行性的结果预期。核心目标对于本章节的其他目标而言,具有指导作用,顾名思义,它是核心。例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l)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一章,它的核心目标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于发展。第一课英国是确立,第二课、第三课是发展。又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六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一章,它的核心目标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第一课是起源,第二课是发展,第三、四课是成熟。课堂核心目标的确定一定要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实现自我反馈,突出所学知识的价值判断,彰显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并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做到教学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保证学生历史综合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提高。

三、具体明确可测,便于实际操作

(一)目标具体明确,便于实际操作。制订教学目标出来不是我们的目的,关键是要保证它能切实的在教学过程中执行。因而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一定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其次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和处理,形成具体目标,使其条理化,并注意科学性和严谨性,避免知识错误。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不要笼统地规定“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培养……的精神”,而应在此基础上具体表述“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会“运用”到什么水平。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也要具体、细化和明确,切忌空泛。如在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七《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这一课,就可以这样安排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等基本史实:首先通过阅读教材,能说出“光荣革命”的背景及大致过程;其次通过学习,能说出《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再次能用自己话叙述责任内阁制形成的过程。

2.了解英国议会改革及相应选举规则的制定:首先通过阅读教材,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英国议会改革的原因;其次能说出议会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再次通过学习,能说出英国民主政治“大厦”的结构及内部运行机制。

3.培养搜集史料、处理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首先通过阅读教材,能从中找出关于不同历史时期议会和内阁权力的消长情况的信息;其次能从教材中分析出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

可见,一个不明确、不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没有意义而又无法操作的;只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才能指导教学,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才切实可行。

(二)目标具体可测,有利科学评价。如果目标表述笼统模糊,缺乏可测性,会使教学设计质量难以保障,学生不能明确学习内容应达到的境地,教师也很难有效的控制教学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尽管学生也能掌握一定的知识,也能提高相关能力,也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全,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影响了学生能力和情感的系统发展和提高。例如某教师的《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等基本史实;②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议会和内阁权力的消长情况及其原因;③了解英国议会改革及相应选举规则的制定,形成对英国民主政治“大厦”的结构及内部运行的初步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培养搜集史料、处理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关系和1688年以后以及今天的英国国王、议会和内阁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加深对英国代议制度的整体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使学生认识并理解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不断调整的过程,从而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②正确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以及对近代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及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而深远的影响。③在1832年的议会改革中,工人阶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改革后工人、贫民仍被排挤在政治权利之外。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去辩证地认识资产阶级民主的阶级性和局限性。

上述案例“掌握‘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等基本史实”,“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议会和内阁权力的消长情况及其原因”,“培养搜集史料、处理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等要求非常笼统”,什么样才算是学生或者确切的已经掌握、了解以及培养了能力,而且这些词表现的都是过程,并不是结果,因此很难具体测量,并不像是“陈述……之间的关系”、“区分……”“列举……后果”等词容易测量和操作。

另外,像“通过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使学生认识并理解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不断调整的过程,从而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这些目标的行为主体都是教师,而且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并没有明确的说明,而且“教师通过……培养学生……”也是不可测的,没有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理念。

因此,判定一个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它是否具有可测性,我们都明白教学目标不仅要指导教学过程,同时又要用来检测学生是否达标,因而要使它便于评价,就需要在表述教学目标时选择恰当的行为动词,如“写出”、“区别”、“列举”、“设计”、“读出”、“识别”等都是可以清楚地表明预期的外显行为的动词。例如在历史课程目标中的“了解”、“理解”、“掌握”等已经赋予了特定的内涵,又经过操作时具体的细化,因而在教学目标中使用就是可测的。但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来表达,要使它具有可测性,就要尽量指出其特定所指。如以“树立关心他人、与人合作的观念”取代“要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的叙述,以“培养耐心、细致的心理品质”代替“培养沉着、冷静的心理品质”等。例如《美国1787年宪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这样叙述:通过学习美国民主制度的建立过程理解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总要经历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以及美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内容,从中感受到美国人的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跳出刻板预设,加强监控调整

“教学监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对自己教学目标进行反馈和调控的策略,是教师有意识地、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修正,使之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4]教学监控涉及到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关系,预设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希望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达到的目标,尤为需要指出的是,预设目标只是一个依据特定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的框架构建的计划,是静止的,而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动态生成性课堂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把握教学目标的能力提出来挑战。教师一定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解和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中了解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与此同时,教师应当敏锐的抓住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零星的、片面的、模糊地、原生状态的资源信息,即时调整教学方案与教学方式,把这些生成资源转化成为课堂上的生成性目标,利用其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帮助在历史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达标和学习好的学生超标。因此,教师在预设课堂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为生成性目标的产生预留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把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究,切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向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样:“教育和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它们的真正的科学性,并不在于一步也不离开事先计划好的东西,而在于善于对事先计划好的东西做出必要的变动,”[5]在调整与变化中不断激励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总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教师根据课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立起点,明确任务,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可行性、层次性和可测性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使学生亲身体会自主探索知识的乐趣。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培养特长、树立自信,保证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人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于又西,教育学:历史学科[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9。

[2]李稚勇,社会科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8。

[3]周友士,浅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J].教学与管理,2005,(6)。

[4]梁 杏,教师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178。

[5]加 涅,教学设计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