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民歌沁入学生心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财富,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特色和伟大精神,凝聚着我们祖先艺术的精华,学习民歌不仅是弘扬优秀民歌艺术的需要,也是对于我国民歌的了解和传承。
【关键词】民歌 了解民歌 分析和表现 民歌韵味
在我童年的时代,听大姐经常唱的都是一些民歌,像陕北民歌《南泥湾》、佤族民歌《阿佤人民唱新歌》、江苏民歌《茉莉花》、藏族民歌《洗衣歌》等好多歌曲,这些民歌地域风格鲜明,旋律优美,至今令我难以忘怀。今年五月中旬,我市举行中小学生红歌独唱比赛,我从八年级学生中挑了一个音色甜美的女生参加比赛,让她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可她却一点都不熟悉,甚至连听都没听过,我又说了一些歌名问学生们,他们也都说没听过,可他们对流行歌曲却非常熟悉,这种状况让我很震惊很忧虑。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音乐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我们的下一代已经把我们的传统民歌渐渐淡忘了。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责任把中华民族的民歌艺术世代流传下去。
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民歌,即民间歌谣,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
民歌,是土地上的声音,它载送着土地上的悲、欢、离、合,源源不断,绵绵流淌。
民歌,深切的反映人们的生活与情感,经万人之口,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的寄托,是劳动人民心灵深处的声音。因此,一切欢乐和痛苦、无奈和愤怒、爱意和离伤、热烈和谐谑......种种感情都会反映到民歌中来。
一、利用音乐课堂,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歌。
五十六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环境造就的优秀地方民间音乐文化。如:赣、闽、粤的“客家山歌”、汉族的民谣、儿歌,内蒙古草原的各种“长调”“短调”歌曲,维吾尔族著名的“木卡姆”,晋、陕、的“信天游”“爬山调”,宁、甘、青地区回族的“花儿”,新疆和内蒙古的“牧歌”,藏族的“藏族山歌”藏族的“堆”、“谢”,及广西的各族山歌。还有“起承转合”、细腻委婉的小调。云南、贵州、广西等各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笔管歌”,瑶族的“香哩歌”,高山族的“杵歌”等,都各具独特的风格韵味。音乐教师应该利用课堂,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各民族优秀的民歌,并让学生听赏和演唱。
二、熟悉民歌、引起学习民歌的兴趣。
查找相关资料,相关的历史事件、地理风貌、政治环境和风土人情等,为表达歌曲做深层次的准备;观察词曲结的吻合,歌曲的情感变化与歌曲的结构变化,静心聆听歌曲范唱,挖掘民歌的韵味、旋律的风格和结构特点;以及它是属于哪一类的民歌。联系歌曲的创作背景,设身处地去思考,也可以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抒感,或者通过多媒体画面再现歌曲的情景,帮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歌的内容和感情中去。
例如:在教唱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时,先用让学生从多媒体中了解台湾和高山族的地理风光、风土人情,高山族人民的服饰、歌舞等特点;再介绍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劳动、节庆等,都有歌舞抒情寄意;高山族口弦琴、鼻箫、竹鼓等乐器;详细介绍“杵歌”“杵乐”的由来:高山族人舂捣稻谷时,常在屋内挖一洞穴,穴底放一块石板,几名妇女环立四周,手持木杵舂米。木杵碰击石板,发出如钟似磬的音响,传播甚远。后来人们用长短、粗细有别的,高低不同音的木杵,奏出节奏不同的乐声,用它伴奏的歌曲称“杵歌”,用它演奏的为“杵乐”。杵乐歌舞在高山族人民居住的地方非常盛行。然后聆听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首高山族的劳动歌,并对比聆听《阿里山的姑娘》,与《阿里山的姑娘》在旋律上有相似之处。歌曲的开头两句和《阿里山的姑娘》的副歌部分66 66 61 21 6 53 6 51 6 52 35 52 32 6……很相像。歌曲明快、富有舞蹈性的节奏一下子提起了学生的兴趣,歌曲唱会了接着再请四至六个女生以竹竿代替木杵随着《我的祖家是歌乡》的歌声进行杵舞表演,同学们则在句尾拍手模仿杵乐配合。通过对比学习就让学生熟悉了台湾高山族民歌轻快、活泼的特点。通过讲解民歌的由来,分析比较和演唱体验民歌或优美或欢快的旋律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
三、分析民歌、引起探究民歌的兴趣。
分析民歌首先要品味歌词,让学生大声朗读歌词,找出逻辑重音,这样就容易理解民歌表达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哪几句是叙事,哪几句是抒情,哪几句是铺垫,哪几句是高潮。例如:彝族民歌《远方的客人情你留下来》在熟悉歌词的基础上,再来分析它,通过上面环节对歌词的熟悉,让学生判断歌曲一首热情欢快的歌舞曲,再根据歌曲表达的内容,抒发的情感,找到哪些字是逻辑重音,如:第一句:“路”“花”“正”“期待”“割”需要强调和夸张,有轻快的速度、比较强的力度、热情洋溢的语气、亮丽的音色、欢乐的表情,这些都能表现歌曲的情感。然后再来分析旋律,旋律是哪种调式,分为几段,每段由几个乐句构成,旋律的走向,有无变化,节拍是什么样的,从头到尾有无发生变化,每种节拍所对应的不同律动规律都要体现出来,它强调节拍重音:路旁的“路”“花”“正”“期待”“割”等这些字,旋律唱完一句再换气,速度是快的,后面句子力度要强,衬词音的力度要弱,有些旋律是重复的,有些旋律是相似的相同的旋律应该渐强,特别是歌曲的最后尾声是歌曲的高潮就唱得更有力度,更欢快,更热烈等。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了原来民歌有这么深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引起了探究学习民歌的欲望。
四、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和表现民歌的韵味。
民歌是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都是反映实在的生活内容,具有非常强的表现力。例如;让学生练习演唱浙江民歌《采茶舞曲》,这首作品第一部分赞美江南秀美的景色和茶乡西湖的新气象,音乐优美婉转细腻中带有轻巧的色彩;第二部分则生动地描绘了采茶姑娘的劳动景象和茶山丰收,姑娘们愉快、喜悦的心情:“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姐姐呀,你采茶好比凤点头,妹妹呀,采茶好比鱼跃网,一行一行又一行,摘下的青叶篓里装”让学生在练习演唱时感受到这首民歌糅进了越剧唱腔的音调,流畅而柔美,富有浓郁的江南特色,具有独特的韵味;同时亲身来实践,感觉采茶的动作是怎么样的,怎样才是“采茶好比凤点头”,怎样才是“采茶好比鱼跃网”,采下的茶还要“篓里装”,怎么个装法呢?篓在哪里呢?一边唱一边表演出来,练唱的同时训练了手腕手指优美的姿态。学生在演唱时可以自主地思考他所要表现歌曲的内容,并可以自然地表现出来,同时又学习了舞台形体方面的知识,使身体自然放松,表演自然,做到“以情带声”、“以情带演”、“以情感人”,充分表现这首民歌既抒情又有越剧甜美的韵味。
例如:在教唱黎族民歌《五指山歌》时,先引领同学们了解黎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如:“三月三”节,独特的服饰,动听的民歌《叫侬唱歌侬就唱》,民谣“尼罗调”等;这样学生对黎族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聆听歌曲《五指山歌》,对旋律进行分析时提出的问题如:《五指山歌》是民谣吗?它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就懂得回答是问答式的旋律特点,提高了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致,然后再分析歌词内容,最后教师用福州方言带领同学们唱“五指山哩,五条河啰—”,再拓展到福州方言的民谣如:‘月光光、照门槛—’,这样既让学生熟悉了海南民歌“尼罗调”的唱腔韵味,又了解了福州本地的民谣,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思考、表现民歌韵味的技巧和手法。
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财富,凝聚着我们祖先艺术的精华;学习民歌不仅是弘扬优秀民歌艺术的需要,也是对于我国民歌的了解和传承,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这是一个永恒的教育主题,因此音乐教师要尽心竭力让动听的民歌得以传承和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简史与名作欣赏》马达编
[2]《中国音乐史》张跃进、李广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教师用书》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