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浙商的东盟掘金之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浙商的东盟掘金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浙商总是先走几步!”做塑料生意的广西人韦春光,一脸黯然。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韦春光盯了一年的越南客商被温州商人邹青海抢走。当听说邹青海准备将40车塑料PV板发往越南时,韦老板鼓起腮帮子说:“浙商总是先走几步!”

韦老板的感受,正是浙商争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第一桶金”的映照。

就在越来越多的省市决定试水东盟市场时,很多浙商却已经在这里站稳脚跟,而且喝到了“头碗水”。今年40岁出头的浙江人邹青海就是其中一个。

6年前,中国和东盟签署协议宣布将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意味着中国和东盟之间绝大部分产品将实现零关税。听到这个消息,对于一向以善吃“头碗水”的浙商而言,无疑就是阳光雨露――这是一个拥有18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的大市场。

于是,邹青海很快就瞄准了东盟国家第一站――越南。他在越南建立了服装厂、拉链厂和绣花厂,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将国内的原料、半成品运到越南进行深加工,再将大部分产品销往国外。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江人。像邹青海这样活跃在东盟的浙商,有2万多个。对于中国企业进军东盟市场,国务院前副总理吴仪曾表扬,浙江企业带了个好头。

先觉者先赢,精明的浙商,早已疾行在通往自由贸易区的掘金道上。吉利集团在马来西亚启动ckd项目,出口1万辆整车;伯乐集团投资2.5亿元在缅甸修建的大型综合性贸易商城已正式营业;娃哈哈将走出去的第一站选在了印度尼西亚……

浙江凭借蚂蚁搬家式的积累,掘到了走出去的第一桶金。2007年,浙江与东盟贸易总额已近100亿美元。东盟已成为浙江继欧盟、美国、日本之后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浙商东盟掘金之路至少可以给重庆走“南开路”提供三条经验:第一,尝试商会模式,抱团出海;第二,按国际惯例办事,这些惯例不仅仅表现在贸易常识和谈判技巧方面,在公司管理机制、财务审计等方面,均应按照国际化市场经济的那一套来运作;第三,产业上的互补性。浙江是纺织服装、日用百货、塑料制品、五金机电等商品的全球主要生产基地,而东盟拥有农、林、渔业、矿产等优势资源。浙江与东盟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上具有互补性,恰恰是这种相互依存关系,让很多走出去的浙商把东盟作为首选市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