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视读报节目”刍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纵观我国新闻传播史,电视新闻读报节目并非一个真正新鲜的电视节目形态。读报节目流行的背后一方面反映了大众传播环境下新闻理念的创新,另一方面导致节目同质化,不利于电视节目的良性发展。如何在地域性、分众化道路上寻求独家新闻表达是个性化读报节目的出路。
关键词: 电视读报 以评代读 同质化 个性化
一、我国电视新闻读报节目概述
(一)发展历程。
“电视读报节目是指电视媒介选取、整理报纸媒介的新闻信息(报道或评论),以电视化传播形态进行导读、点评,将纸质媒介的深度性、抽象化与电视媒介的形象化传播紧密结合”①。1998年4月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开办的新闻资讯类节目《凤凰早班车》将“报摘”引入电视,其中陈鲁豫主持的《今日头条》变“播”为“说”的传播方式在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是在遵循新闻规律、尊重受众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以硬新闻的软性传播为思维和手段的一次“求新、求变”的尝试;同时也为进一步提升媒介之间融合交流和开拓电视新闻节目创作的思维空间提供了范例。虽然其深远意义不容忽视,但它广泛摘播其他媒体的新闻资源,除报纸以外,还允许网络、漫画等可能提供新闻的一切元素加入,所以还并非单纯的“读报”节目。比较成熟的电视读报节目形态发端于2003年1月23日,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适时推出的新闻时事节目《有报天天读》。它延续了《凤凰早班车》中“说”新闻的传播方式,以准确的市场定位、开放的新闻空间、灵活的编排方式和生动的表述形式被冠以“电视版《参考消息》”的雅号,是我国迄今所有电视读报节目的权威。这种由“通告式”转向“分享式”的新闻传播手段是纯粹的电视读报节目的开始,一经播出便大获成功,备受内地电视新闻改革者的青睐。
(二)发展现状。
受《有报天天读》的启发,内地各电视台先后开辟了专门读报节目,或在原有新闻节目中开辟读报版块。目前,我国电视新闻读报节目呈现出普遍繁荣的景象。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自2003年7月1日正式开播起,就推出一档全新早间读报节目《媒体广场》,后该频道虽几经改版,这一节目样式始终无大改动。2003年10月20日,以提供早间经济资讯著称的央视2套《第一时间》正式开播,其中《读报》版块以“相同的新闻,不同的说法”为理念,以报道多家纸质媒体关注的头条、意见分歧、城市话题等内容为主,收视率一路攀升。仅3天以后,上海东方卫视《看东方—早报早知道》开播,后又增加《读家新闻》版块。2004年2月2日,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主打新闻时事评论节目《新闻日日睇》,开播之初仅为20分钟,2004年10月11日改版后加长为1小时。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孟非读报》也曾是该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一个版块。2005年南京电视台十八频道开播了南京话版《老吴韶韶》(后更名为《听我韶韶》),成为南京地区独一无二的方言读报节目,主持人老吴也从报纸人一跃成为当红的电视主持人。
二、电视新闻读报节目的特点
(一)合理筛选,有效梳理。
现代受众身处“信息消费”和“资讯爆炸”的时代。在充分发挥自主选择权的同时也面临着对浩如烟海的信息不知所措的尴尬。广大受众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所淹没,而真正重要和对其自身有用的信息却有被一些无关痛痒的、甚至垃圾信息淹没的危险。而电视读报节目背后是一个具备专业素质的采编播队伍,他们会从大量信息中衡量、筛选出对受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资讯。由于其播出时间通常在早餐时间(如《第一时间·读报》)和晚上下班之后(如《南京十八频道·听我韶韶》),打开电视广大观众可以在不经意间获取这些资讯,帮助受众节省时间和精力。
(二)成本低廉,资源丰富。
丰富的报媒,智慧的总编,个性的主持,几个关键要素即完成一期读报节目。当初《凤凰早班车》鲁豫之所以要“说”新闻,也是基于自身新闻资源的不足。读报节目兴起和发展大大弥补了这一缺憾。据《香港商报—中国新闻》②报道,早在200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透露中国报业集团总数就已达15家,共有各类报纸2160种。2007年时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现有期刊总数已达9468种③。这些报纸和刊物为读报节目提供了一个巨大而丰富的媒体资源库,使其在信源上没有后顾之忧,信息的采集变得更方便、更全面、更快捷。
对纸媒的资源进行融合重构,并以电视新闻的形式加以表现,最大化的“拿来主义”。这种情况在美国和欧洲被看做“多重新闻业”表现形式的一种,打破了长期以来传统传媒类型之间的壁垒。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报纸信息的二次把关,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传播价值,提高传播效果,更在于使其传播优势大于两者中任何一个媒介单独发挥的作用,恰如其分地诠释了1+1>2的内涵。
(三)观点突出,自成一体。
从本质上说,观众在读报过程中需要完成两件事:一是获知,即通过报纸表述,在头脑中梳理、还原某一新闻事件;二是解析,即根据报纸的观点和倾向,对获知的新闻事件得出自己的结论。而读报节目则可以有目的地完成以上两点。提取报纸传达的要点和态度并予以点评,提供给观众一些参考意见,甚至还能引导受众在反观报纸时思考,目的性更强。
(四)变播为说,以评代读。
变播为说。电视读报节目与之前的节目相比,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主持人采用口语化“说新闻”的方式,将人际传播的角色认同、情感互动和心理交流等优势带入电视新闻这一大众传播环境。南京电视台十八频道的《听我韶韶》甚至将“韶”这个表示说的南京方言就用在了标题上,而节目中主持人老吴也是形散神不散地用南京方言韶新闻。
以评代读。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提供信息已经成为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但一个电视台要保持活力,除提供大量资讯外,主要还是有自己的声音。作为读报节目的卖点,评论是其精髓。如今的新闻不是内容的时代,而是表达的时代,在能到独家新闻的概率几乎微乎其微的情况下,大家竞争的焦点是独家的报道角度、独家的报道深度,还有独家的新闻表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听我韶韶》,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报纸内容的简单罗列和转述上,而是用有限时间来阐述主持人自己的理解和评论,虽然言语之间不免苛刻,但因评论适度而见解独特,不仅大量地吸引了一批稳定的收视群体,而且获得了制度的认可。
三、电视新闻读报节目流行背后的弊端
(一)节目同质化。
电视栏目的蜂窝式速配和泛滥式克隆是目前电视行业中的通病。从各类读报节目之间的对比来看,节目设计和制作方式比较统一,播报形式较为一致,同质化现象突出。最初《有报天天读》大获成功之时,是由杨锦麟身着长袍、一杯清茶,走进古色古香的书房式演播室,在报纸上圈圈点点,最后以写书法的方式点题。后来《马斌读报》一身西服、一个和西服颜色搭配的杯子,对照电脑解读新闻,最后以幽默风趣的打油诗作结。自此全国各地众多媒体纷纷效仿,但形式没有多大突破,除了演播厅主持人不同,内容多为电子化报纸版面加主持人评述,除了在报纸上圈圈点点之外,没有太多各自的特色可言,所以如今很多电视读报节目风头已过,逐渐销声匿迹。
(二)主持局限性。
读报节目呈现出的核心为读新闻的主播,所以现在很多读报节目或板块多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比如先前的《第一时间?马斌读报》(现为《王凯读报》)、《孟非读报》(现为《零距离读报》)。从这两个栏目的变化中不难发现虽然主持人各有特色:马斌轻松活泼、亦庄亦谐,孟非个性鲜明、针砭时弊,但随着主播的离开,节目的灵魂也就随之消散,习惯了原先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这个节目还是原来的节目吗?而现在大多数读报节目中,主持人的思想和阅历还达不到这个高度,虽然形象气质俱佳,但凸显不出自己的个性就很难赢得观众的青睐。
四、消除读报节目弊端的应对策略
(一)差异化竞争。
地域性。根据“内容为王”的原则,对于读报内容的精选是同质化竞争中取胜的核心,不同电视台应确定所读报纸的类型,所选取的报纸应有一定的标准。对节目所要吸引的受众群进行有效定位,这点或可借鉴成功的民生新闻节目。比如南京电视台十八频道的《听我韶韶》就大胆启用报人老吴用南京话在主流媒体中播报评述,不仅保留了读报节目的精髓,还因为方言的引入增添了节目的大众化色彩,使其成为在受众中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栏目。老吴自己也自嘲没想到快退休时却因为这个节目成了电视红人。
分众化。基于受众本位主义理念的引导,大众传播环境下,传播中心已经从传播者转向受众,个性化传播逐渐取代了共性传播,而个性化的追求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新闻栏目受众的分化。此时传播者所面对的不再是一个笼统的“受众”的概念,而是具有高度细化的“人”。现在各电视台都意识到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所以有了湖南卫视的娱乐牌,江苏卫视的幸福牌,浙江卫视的梦想牌等等,作为国家级电视台的央视分得则更为细致,开设了电影、电视剧、科教、财经、音乐、戏曲、新闻等15个频道,电视节目的分众化日益明显。读报节目必然没有如此优越的条件为每一个阶层的受众播报具有针对性的新闻,但完全有能力在读报前对报章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整理归类并在节目中加以说明。其实分众化的实质是力求在节目小众化的前提下,找出社会不同阶层对传播的共同需求,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
(二)个性化观点。
目前很多资讯类读报节目都以“解读天下报章”为己任,但节目本身是对报纸信息的二次筛选,期望对观众起到导航的作用。如果为贪图全面而一网打尽,不仅丧失了节目导航的意义,而且会使观众陷入新的信息海洋,因此独家的筛选角度,巧妙的编排把关,个性的评述观点,幽默的语言风格是电视读报节目独树一帜、傲视群雄的法宝。
注释:
①薛亚青.电视读报节目的语境[J].现代语文,2006.12.
②香港商报[N]..
参考文献:
[1]郑萍,钱艳.电视读报节目传播优势探析—以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为例[J].新西部,2009.16.
[2]崔均鹏.电视读报:1+1>2[J].今传媒,2005.7.
[3]赵丹荣.同质化竞争,我们怎样做新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10.
[4]孙国钰.浅析电视读报节目的几个特征[J].开封大学学报,2007.9.
[5]赖浩峰,温焜.电视读报节目的“喜”与“忧”[J].新闻与写作,2005.1.
[6]段勃.谈谈电视读报节目的传播劣势[J].今传媒,2007.2.